5月28日,陳傳林(左)和愛人陪孩子貝貝閱讀陳傳林自己繪制的繪本。今年33歲的陳傳林是一名“80后”的在職爸爸,在陪伴兒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從一開始用彩筆隨手涂鴉到使用電腦繪制,至今已經為兒子制作了近百本繪本。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攝
唐 華
今天是兒童節,全世界孩子們的 節日,相信很多父母已經提前準備好了禮物,準備給孩子們一個驚喜。但從過往的經驗來看,父母的心意孩子們未必會“照單全收”。孩子滿懷喜悅接過禮物,但打開包裝的瞬間,一臉陽光迅速由“晴”轉“陰”,甚至“暴雨傾盆”的例子也不是沒有過。一番好意卻落得尷尬收場,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世人皆道:父母的愛是天地間最偉大的愛、最無私的愛,面對孩子,父母從不吝惜感情付出、物質投入。但很多時候,父母并不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和愿望,僅憑一己好惡來判斷孩子的興趣愛好;還有一些父母認為,孩子太小,他們并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應該怎么做,如果什么事都由著孩子的性子來,那是溺愛,會害了他們。因而,這些父母替孩子做了決定。
于是,孩子明明想要輪滑鞋,父母卻送了一把吉他;孩子想看一部最近熱映的動畫片,卻被領著去聽了一場古典音樂會……父母們不妨換位思考一下,這樣錯位的“愛”是自己需要的嗎?
這種“大包大攬”的家長作風還體現在了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一方面,家長們對自己太過自信,認為能夠掌控孩子的未來,他們有意地“定向培養”,想為孩子鋪就一條人生的捷徑、坦途,以保孩子將來生活順遂、平安幸福;另一方面,他們又對自己的孩子不夠自信,總擔心孩子缺乏管教、自由度太高會學壞、不成材。
事實上,沒有選擇權力的孩子將來或許不會犯大錯,但也難成大器。父母安排的生活即便再一帆風順,也總會有自己做決定的時候,習慣了按部就班的他們屆時該如何抉擇?
愛孩子,不妨平時多陪陪孩子,這不僅能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送出貼心的禮物,也能培養他們的特長。同時,這也是增進親情,減少孩子抵觸情緒的好辦法。
在培養的方式上,不妨給孩子盡可能寬松的生活環境,鼓勵他們自己做決定,鍛煉獨立思考的能力。父母應該把更多的工作放在“把關”上,只要孩子的做法沒有犯大是大非的原則性錯誤,不必過多干涉。愛情如手中沙,抓太緊反而會從指縫間流失。父母對孩子的愛何嘗不是如此?
http://www.achalm-nug.net/uploadfile/2016/0601/thumb_150_105_20160601020044382.jpg
掃描二維碼關注
延吉新聞網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