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存款“失蹤”該誰負責 |
存款“失蹤”該誰負責 |
2015-01-26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徐雋 閱讀: 字號:【大 中 小】 |
作為弱勢群體的儲戶,很難單方面證明銀行在存款“失蹤”的過程中存在過錯,所以在“誰主張誰舉證”原則下,大部分儲戶面臨維權困局
“錢放在哪里最安全?”絕大多數人的答案是:“銀行。”
然而,安全感最近打了一點折扣。
繼2014年10月瀘州老窖公告稱,公司在銀行的1.5億存款離奇“失蹤”后,近日,瀘州老窖再次發布公告稱,公司對全部存款展開風險排查發現,其在中國工商銀行南陽中州支行等兩處存款存在異常情況,涉及金額3.5億元。消息一發布,作為上市公司的瀘州老窖股價大跌,而資本市場的反應也代表了社會公眾對銀行資金安全的擔憂。
無獨有偶,近日多地銀行存款頻頻“失蹤”,浙江杭州42位銀行儲戶放在銀行的數千萬元存款僅剩少許甚至被清零,義烏、湖北等地也出現了儲戶存款“失蹤”事件。
多起存款“失蹤”事件發生后,央行副行長潘功勝日前表示“這是極少的個案”,但頻發的個案足以引起整個銀行業和銀行監管業的重視。
近日的存款“失蹤”事件里,原因可能涉及金融犯罪和金融詐騙,可能出于技術或管理的漏洞。但是,銀行及其監管機構也應該深入思考。至少,面對近年來出現的存款“失蹤”事件,目前公眾沒有看到完整的、有說服力的調查結論,更沒有看到成文的、可供參照的應對之策。
盡管令人錯愕,但是存款已經丟失了,如何找回存款,如何獲得賠償,是公眾更關心的話題。
然而,在出現欺詐、盜劫,以及瀆職等情況時,作為弱勢群體的儲戶很難單方面證明銀行在存款“失蹤”的過程中存在過錯,所以在“誰主張誰舉證”原則下,大部分儲戶面臨維權困局。
此外,從近年來發生的存款“失蹤”事件來看,銀行也傾向于把責任推向員工,或強調由于儲戶自己的疏忽,比如讓人窺探到賬號密碼,來為自己開脫責任。
與銀行相比,儲戶處于弱勢。一起起存款“失蹤”卻難以追償的事件警示人們,風險防范的責任天平應該向具有更多專門知識和專業力量的銀行傾斜。應該盡快讓銀行承擔起保護儲戶資金安全的更大責任,從而倒逼銀行加強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使銀行不再是各種存款“失蹤”事件的作壁上觀者。
好在,在監管部門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部分涉及存款“失蹤”的銀行已經為受害儲戶墊付了存款。然而,圍繞如何建立彌補儲戶損失的長效機制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與思考,讓儲戶不必在未來憂心。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26日 10 版)
【本網責編 付亞男】
|
相關熱詞搜索:存款 |
上一篇:新華網評:不腐敗慌什么 |
下一篇:取消“過節的米面”傷感情 |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