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3月10日晚18點35分,中央電視臺五套《體育人間》欄目播出了延邊體育人物李雪峰,長達8分鐘的電視故事講述了其負債經營體育俱樂部,收養11名孤兒,為國家培養奧運冠軍的感人事跡。
對于李雪峰來說,即使背負再多的債務,隊員們有所成就,也會讓他感到無比富足。“我自己作為運動員沒能參加奧運會,感到很遺憾,但我希望培養出的不僅僅是奧運會金牌選手,還要讓這些運動員學會做人做事,這就是我的夢想。”3月18日,記者走進了延邊星洲青少年體育俱樂部,認識了這位不只懷揣著奧運夢想的李雪峰。

李雪峰進入訓練館指導隊員訓練 金鑫 攝
一念執著 十載奧運夢
“這十幾年,我已經記不清搬了多少次家了,至今還租房子住,訓練館就是我的家。”
一縷絲絲的暖風,和著一簾細雨后的清新,三月的馥郁濃香,在一種熟意的跫音中款款走來。在延吉市東部邊界,有一座四層樓房,上面赫然用朝漢雙語寫著“民族體育訓練館”,這里,就是李雪峰的夢想發源地——延邊星洲青少年體育俱樂部。

李順蘭為孩子們削蘋果梨吃 金鑫 攝
在沒見到李雪峰之前,記者先認識了他的妻子李順蘭。她是一位地道的朝鮮族,初見記者,還有些害羞。提起老公李雪峰,李順蘭第一句話就是,“我當初就不同意他辦學校,因為這事,我們不知吵了多少次架,可有什么用?他是個特別執著的人,一旦下了決定,沒人能動搖他。”
1992年,李雪峰效力于黑龍江省體工隊,練習中國式摔跤,正當他為實現奧運夢想放手一搏時,一個“晴天霹靂”,讓李雪峰的運動生涯就此中止——他所在的中國式摔跤隊解散了。“曾經,我離夢想那么近,受過傷、流過淚,而命運卻不得不讓我重新作出選擇。”李雪峰回憶道。
錚錚傲骨豈能難倒鐵血男兒。這一切并沒有擊退李雪峰的奧運夢想,反倒愈加迫切,他一直在尋找一個延續奧運夢想的機會。2000年,李雪峰賣掉了自己的房子,舉債創辦了延邊體育運動學校柔道隊,開始延續他的奧運夢。曾有人說李雪峰是個瘋子,搞體育又不賺錢,更何況還賠錢,如果不辦學校,出去做生意或去韓國打工賺錢,那現在的生活肯定非常富足。然而面對別人的不理解,李雪峰總是很淡然,“我做的事情,沒有必要向每個人一一解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我的夢想,就是這所學校和這里的孩子,雖然現在苦點兒、累點兒,但我相信終有一天會成功。十幾年來,搬了無數次家,家人跟著我一起顛簸,至今還租房子住,但每當看到我的運動員取得好成績,我就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富足的人。”

十多年,李雪峰和他的俱樂部獲得了許多榮譽 金鑫 攝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李雪峰的執著努力下,他的運動員隊伍不斷壯大,由最初的柔道隊擴展成為摔跤、拳擊、跆拳道、射箭等多個訓練隊,并且成立了延邊星洲青少年體育俱樂部。他的運動員在全國錦標賽、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吉林省青少年比賽、延邊州運動會、首爾世界杯摔跤比賽等國內外各級賽場上摘金奪銀,為省體工隊、延邊大學體育學院、延邊州體校輸送了300多名優秀的體育人才。而李雪峰個人也因執著于夢想,入選為2012年CCTV體壇風云人物年度未名人士體育精神的候選人,并先后獲得“2009——2010年度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個人”、“2007——2008年度吉林省業余訓練先進工作者”、“延邊州民族團結進步模范”等多項個人榮譽。
面對成績,李雪峰說的最多的就是,“成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得到,它需要舍棄太多、犧牲太多。然而不論怎樣,我是不會放棄的,絕不!”
是教練 更是父親
“在我這兒有65個孩子,其中有12個孩子是孤兒,他們都是我的小孩兒,手心手背都是肉,一個都不能少。”
在隊員們的眼中,李雪峰是一個“鐵面無私”的教練,對他們的訓練是“高標準、嚴要求”,容不得半點馬虎。用李雪峰的妻子李順蘭的話說就是,“還沒等他出現在訓練場,光聽到他的腳步聲,孩子們都嚇得嚴肅起來,一點都不敢偷懶。”然而,私底下,這個剛強的漢子也會表現出柔情慈祥的一面。

雖然在訓練場上,李雪峰很嚴肅,但私底下,他是一位慈祥的“李爸爸” 金鑫 攝
三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在延邊電視臺《伸出友愛之手》的欄目中,李雪峰看到了一些孤兒的不幸遭遇,他們從小沒有父母,有的孩子還不同程度患有殘疾,這讓李雪峰看著很揪心。在年根兒底的一天,李雪峰帶著慰問品來到了那所孤兒院看望那里的孩子。“他們的處境,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許多偏遠農村的房子都要倒了,家中只有年邁的老人,家庭支離破碎,孩子們用渴望關懷的眼神目不轉睛地盯著我看,我的心都碎了。”怎么辦?現在已經負債累累了,還要不要收養這些孩子?李雪峰做了很大的思想斗爭。最終,他毅然選擇把一些有體育天賦、吃苦耐勞的孩子接到了自己的訓練館。從此以后,李雪峰除了追逐自己的奧運夢想,他又多了一個溫暖的稱號,李爸爸。

俞澤軍告訴記者,這里,就是他的家,李校長就是他的爸爸 金鑫 攝
“柔道隊就是我的家,李校長就是我的爸爸。”說這句話的是俞澤軍,今年17歲,他是12名孤兒中的一個。2012年的某一天,李雪峰來到了龍井市孤兒院選拔運動員,因為正值學校放假,李雪峰索性就把想要來訓練館練兩天的孩子都帶了回來。跟著李雪峰來的孩子大概有10名,然而幾天下來,許多孩子因為吃不了苦而打了退堂鼓,最終只有三個孩子留了下來,其中,就有俞澤軍。“我回去了,也沒什么親人,還是要一個人生活。這里雖然辛苦點兒,但我喜歡柔道,喜歡李爸爸,他還為了治好我的耳朵,帶我去做針灸,四處去看病。我真的很幸福,因為李爸爸給了我一個家。”俞澤軍動情地說。

傷痛,對于一個運動員來說,是成長更是驕傲 金鑫 攝
說話間,記者注意到了俞澤軍的手,如果不看他的臉,很難想象這雙長滿老繭的手竟出自一個年僅17歲的孩子。記者看著很心疼,問他,累不累?俞澤軍卻憨厚地笑了笑說,“不累……因為李爸爸的夢想,也是我們的夢想。”每天,他和他的隊員都要抓對方道服數百次,平均要摔別人200次,被別人摔200次,如此往復,只為了實現心中的夢想。這不禁讓記者對眼前的這位17歲少年產生敬畏之情。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他們,承受了太多常人無法想象的寂寞與傷痛。

每天,隊員們平均要摔別人200次,被別人摔200次 金鑫 攝
“這群孩子很懂事兒,也很爭氣。像俞澤軍,他這幾年成長飛速,在省里打比賽成績非常好,現在是我們柔道隊隊長。雖然經濟不寬裕,但每天都給這些孩子零用錢,就怕他們心里落差。中國古話講,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得對我的孩子們負責,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李雪峰說。
首先要做人 再做運動員
“做運動員,不是光為了拿金牌,還要好好學習,包括學知識、學技術、學做人。”

訓練館的一角,掛著隊員們寫的毛筆字帖 金鑫 攝
在訓練館的一角,貼著許多毛筆字貼,字體雖然稚嫩,但卻顯出幾分用心。每天早上5點30分,隊員們起床開始晨練,早飯過后便進入了李雪峰為孩子們“私人定制”的學習時間。為什么叫“私人定制”呢?原因是李雪峰為了讓孩子們提高文化水平和修養,結合運動員的自身特點,除了聘請老師教傳統的“語數外”三大主科,還專門聘請老師教毛筆書法,旨意培養孩子們更好地調解自己的情緒。

隊員們正在上文化課 金鑫 攝
李雪峰的良苦用心,最能看到眼里的就是文化課老師馮萍,她已經在這里工作了六七年。在她看來,李雪峰是一個特別重視教育的好校長。體育生學習激情不高漲怎么辦?體育生孩子生性好動,上課搗蛋調皮怎么辦?學了知識沒有用武之處怎么辦?起初,馮萍不知有過多少次想要放棄的念頭。可這些疑慮卻都被李雪峰一一打破。

李雪峰為隊員挑選合身的衣服 金鑫 攝
為了更好地觀察孩子們平時訓練、學習、生活的情況,李雪峰借助高科技,在訓練館的角角落落安裝了攝像頭,實時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每個隊的隊長、教練帶頭負責本隊的課堂紀律,實在不行,就干脆坐在課堂上,督促孩子們學習。深入到隊員的生活中,和他們一起吃飯、聊天,及時找他們談心聊天。
通過幾年的努力,孩子們養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有許多隊員還考上了大學。“現在不比從前了,我們那個年代,沒有條件學習外語、書法什么的,到了外國打比賽,一句英語都聽不懂,有時候真是干著急。我沒學好知識,不能讓我的孩子重蹈覆轍,讓他們掌握基本的外語知識,受一些文化熏陶,做一個有理想、有思想、有能力的運動員。我想,這才是培養運動員的初衷”,李雪峰說。
條條大路通羅馬,運動員今后的就業也是李雪峰關注的焦點。目前隊里的孩子都是青少年,將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李雪峰一直通過各種渠道,聯系韓國、日本等國家,或國內其他的城市,為隊員們今后的謀生尋找出路。“我不能只為了實現奧運夢想而一味地追求成績,也要為孩子們的將來考慮。畢竟,除了我的‘小’家庭,還有一個‘大’家庭。”
守住朝鮮族的民族魂
“一個民族有許多燦爛的文化遺產,這其中也包括體育文化遺產。我是一名運動員,更是一名朝鮮族運動員,這個意義非凡。”

射箭,既是一項民族項目,又是一項奧運項目 金鑫 攝
在體育俱樂部,孩子們分練拳擊、柔道、國際式摔跤、射箭等奧運會項目,還練習朝鮮族摔跤和射駑等朝鮮族民族項目。他有一個特別的要求,就是所有隊的隊員,無論朝鮮族,還是漢族,必須兼練朝鮮族民族項目,為朝鮮族體育保留火種。

隊員們正在進行常規訓練 金鑫 攝
這其中,射箭隊卻是個例外。因為射箭即是朝鮮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又是奧運會項目。李雪峰為了充分發揮民族優勢,不惜重金從韓國聘請教練,還向體育部門申請了資金購買昂貴的器材。“我的女兒原來也是練習民族項目射駑的,并且身體條件特別好。可在她14歲時,扁桃體經常發炎,身體較為虛弱,沒能繼續練習下去,很遺憾。但她還是很有韌勁兒的,這么多年,為了學校的事兒,也沒顧不上她,這孩子一個人在外地求學、刻苦訓練,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大學夢想,考上了自己喜歡的滑雪專業。從追夢的角度來講,我女兒是不是特別像我?”說完,便哈哈地笑了起來,眼神中流露出難得一見的溫情。

李雪峰和他的妻子在翻看精心搜集整理的民俗畫冊 金鑫 攝
除了有著民族情結,李雪峰最近還在搜集整理《中國朝鮮族百年傳統民俗體育畫冊》,現已進入了收尾工作。提起圖片的搜集過程,李雪峰感觸頗深,“起初,我只是想整理朝鮮族傳統摔跤項目的發展歷程,可搜集過程中,卻發現了許多翹板、蕩秋千等其他項目的珍貴歷史照片。有的照片都是民國時代日本人拍攝的,是龍井的一位老先生從日本人手里購買回來一直珍藏到現在。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我走遍了吉林、黑龍江、遼寧、山東等大半個北方,遇到了許多人,聽到了許多故事,這愈加讓我堅定自己的決定,我是朝鮮族,傳承朝鮮族體育和朝鮮族體育文化,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采訪側記】在沒有進入星洲俱樂部之前,記者對柔道、摔跤、射箭等體育項目都停留在了電視的畫面里,以至于第一次踏進射箭訓練場,竟然驚呼到,“原來射箭要離靶子那么遠?”引來隊員和教練的一片笑聲。沒錯,他們就是這么一群可愛的人,如同他們的“李爸爸”,淳樸、剛強、執著。
透著汗味、掛著五星紅旗、喊著“啊、嘿”的訓練口號,勾勒出了訓練館極其普通而又令人難忘的印象,那是一種如同喝了烈酒般灼熱的感覺,強烈而又真實。
從采訪前,通過各種媒體報道,知道了一個為了奧運夢想而努力奮斗的朝鮮族男人,到采訪后,讀出了一個不只為了奧運夢想,同時肩負起更多社會責任的性情漢子,李雪峰,記者將深深地記住這個名字。
三月,早春的風透著些許寒意,記者走在了高低起伏的回城路上。想必不久之后,所有的枯萎、蕭瑟將退出季節,花兒紅了,草兒綠了,影綽顏姿,一派萬象更新。駐足凝望著寫有“民族體育訓練館”的星洲體育俱樂部,記者仿佛看到了運動員們正揮灑著青春的汗水與激情,驚醒了冬日的酣夢,一切都變得生機盎然。
http://www.achalm-nug.net/uploadfile/2014/0321/thumb_150_105_20140321084747683.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