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勝
9月10日是我國第32個教師節。已過“而立之年”的教師節該如何度過?教育部日前發文,要求各地有針對性地開展嚴禁教師違規收受禮品禮金、有償補課等專項治理。這既是針對學校老師發出的禁令,也是向糾結于“送禮”的人們敲響了警鐘。
近年來,送禮之風日盛,教師節也不例外。從賀卡、鮮花到禮品、禮金、購物卡,水漲船高,逐步升級,這既有違尊師重教的 節日本意,也戕害了教育公平,更污染和敗壞了本當淳樸真誠的社會風氣。過一個不再為“禮數”糾結的教師節,已成包括教師和家長在內的社會共識與民眾訴求。
政府有“禁令”。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圣潔之所,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謹防送禮之風染指校園,一直是黨和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的鮮明態度。2014年,教育部出臺《嚴禁教師違規收受學生及家長禮金等行為的規定》,更是為遏制教師收禮明確亮出6條“紅線”,并著重強調,對違規違紀的,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對典型案件要點名道姓公開通報曝光。情節嚴重的,依法依規給予開除處分,并撤銷其教師資格;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處理。這讓人們對教師節送禮說不有了底氣。
老師有“心聲”。被譽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是最看重自己人格魅力和師表風范的群體,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從內心反感庸俗的送禮之風的,正如一位老師所言,“收到學生或家長的禮物,開始感覺還是蠻溫馨的,覺得教師是一種受人尊敬的職業。后來漸漸發現,這些禮物背后,其實都是家長們焦慮的心”。近年來,各地許多學校都以“公開信”或“提示牌”的方式,向社會喊出“心領家長的情,謝絕禮物和宴請”的心聲。這應當被視為當下教師隊伍的主流民意。執意送禮顯然是陷老師們于不廉與不義。
家長當“清醒”。曾經有一份調查顯示,88%的受訪者反對教師節送禮。但高比例的反對緣何難阻教師節送禮之風的愈演愈烈?“感恩”老師的背后更有著希望自己孩子受到特別照顧的利益驅動。這其實是與“不輸在起跑線”一樣荒謬的認知誤區。且不說“有教無類”乃教師職業本分,送禮無異于看扁老師和把教育當交易,家長更需把“感恩”老師的權利交還孩子,讓孩子們以自己的方式表達敬意,哪怕是親做的賀卡、自編的短信、稚嫩的祝福,老師都會欣然笑納。
今年教師節咋過?教育部已列出章法:弘揚尊師傳統,精心組織宣傳慶祝活動;完善惠師措施,努力保障教師各項權益;落實強師政策,著力營造成長環境;保持良好作風,務實節儉開展節慶。為老師、為學生,也為各位家長,更為教育的潔凈與公平,教師節,請別再為“禮數”糾結。
掃描二維碼關注
延吉新聞網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