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線》集結了兩位硬漢演員張國強與王挺,二人在劇中飾演了一對“相愛相殺”的好兄弟。
上周末,首部以抗美援朝為題材的電視劇《三八線》在北京衛視、遼寧衛視開播,該劇由張國強、王挺主演,講述了鴨綠江邊的兩個普通漁民為了國仇家恨奔赴朝鮮,從平凡小人物成長為智慧果敢的愛國戰士的故事,以此緬懷志愿軍先烈,紀念“最可愛的人”。
【專家好評】
●在該劇日前舉行的研討會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李京盛對該劇給予高度評價,“《三八線》不僅僅是一部作品,在整個電視劇創作上,特別是對戰爭題材的表達上,樹立了典范。”他表示,經過一段時間對戰爭題材創作風氣的批評、反思,抗戰雷劇、神劇基本從主流媒體上消失,應該對中國電視劇的戰爭題材作品抱有更高期待。
●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影視文學委員會副主任范詠戈認為《三八線》創作有兩大亮點,其一題材新立意高,填補了抗美援朝影視片的空白;其二創作上形態好、人物真。抗美援朝 歷史背景復雜,戰役無數,交織著中朝關系、中俄關系、中美關系等等,如何確立視角,決定電視劇能不能客觀,相對全面反映 歷史。這方面《三八線》是“有巧思的”,通過一個小的視角切入大的事件,三條線索糅合得比較好。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對《三八線》感觸最深的是在21世紀拍抗美援朝,思想價值觀相比當年拍《上甘嶺》《英雄兒女》有了新的特點,即在表現原有的英雄主義基點之上,加進了一個比較鮮明的人道主義的視野。
【故事】 張國強王挺“相愛相殺”
《三八線》設置了尖刀連、運輸班、戰地醫院三條主線,故事以鴨綠江村子里的漁民為切入點,張國強飾演的李長順與王挺飾演的同鄉張金旺因國仇家恨參加志愿軍入朝作戰。對于自己的角色,張國強說:“李長順從一開始只知道報仇到保衛家園,他在戰爭當中成長起來,最后成為一名合格的志愿軍戰士。”
王挺在劇中飾演的張金旺與張國強飾演的李長順是一對“相愛相殺”的好兄弟。談起自己飾演的運輸兵張金旺,王挺坦言自己一開始是有猶豫的,“聽說演一個運輸兵,我想不就是開車的嗎?但是上網一查,看到兩句話‘抗美援朝勝利與否,運輸起到50%的作用’‘千條萬條運輸第一條’,由此知道我的角色承載的力量。”
編劇說
正反面角色都有歷史原型
《三八線》用電視劇的形式正面表現抗美援朝戰爭尚屬首次。為真實還原這一宏偉戰爭,編劇王海平歷時多年,走訪老兵無數,翻閱大量史料,全劇80%以上的故事都源于真實戰爭,力求打造劇版抗美援朝回憶錄。王海平說:“每每寫到動情時,總會忍不住潸然淚下,既感動于志愿軍的偉大,同時感慨于和平生活來之不易。”而在人物方面,他表示,劇中無論正反面角色都是有歷史原型的,主人公李長順是四個人物的糅合,神槍手的特征則來源于當時軍中的狙擊手們,敵軍將領的角色塑造源自西點軍校的回憶錄以及韓方軍人的回憶錄,甚至李長順的名字都來自于真正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犧牲的先烈。
導演說
希望下一代看到真實的歷史
該劇導演夢繼表示,唯有謹記“尊重歷史、還原歷史”的教誨,才能給下一代留一部真正的有關抗美援朝歷史的作品,“就像我們年輕時看過的《英雄兒女》等精神激勵永不磨滅的作品。希望觀眾,尤其孩子們,通過這部電視劇,知道祖國是多么得重要,就像我們在戲里不斷重復的一句話——我們不能拖后腿,我們身后是祖國。”
據悉,劇組專門聘請了研究朝鮮戰爭歷史的顧問團隊全程跟組指導,對軍服、武器裝備、作戰戰術等細節也經過了嚴密的史實考證。
采寫/新京報首席記者 劉瑋
【責編 胡驍】
掃描二維碼關注
延吉新聞網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