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所謂仲裁結果出爐幾天,發酵緩慢,因其內容出位,并未形成某些國家期望的那樣輿論一邊倒的局面。
國際社會需要時間來重新權衡,所謂仲裁不但把菲律賓訴及的島“裁定”為“礁”,還將菲方并未訴及的南沙群島都“裁定”為“礁”,這樣“任性”的“判例”將給國際法體系及其他地區的海洋問題埋下怎樣的隱患?即使對于美日這樣的所謂仲裁支持者,也可能“做局不成反被蝕”:日本恐怕要關心一下其存在爭議的沖之鳥礁是否也應判為“礁”?美國也要當心自身的海洋問題是否要三天兩頭被訴國際仲裁?
二戰后的幾十年,美日同盟在東南亞“深耕細作”。美國以“地區安全”拉大旗作虎皮,日本則配合向目標國輸出經濟利益,在菲律賓等國家建立起“安全+經濟”的雙重利益勾連。隨著美國“重返亞太”,日本甘當棋子,在南海問題被激發的關鍵時刻,美日自然要捆綁菲律賓“上車”。
只是任性的“仲裁庭”拋出的結果,讓美日“綁菲上車”的盤算難以成局。而“安全+經濟”的花哨蛋糕亦在喪失吸引力。
安全上,南海問題一旦訴諸軍事,就將促發中美關系乃至全球大國關系的扳機,無論美國敢不敢軍事介入,菲律賓都只能成為夾心餅干,美國給不了它“安全”。
經濟上,菲新任總統杜特爾特自大選起就主打“草根”牌,他的三大執政承諾中的首項,就是提振經濟,可見杜政府對菲律賓核心利益的認知,與阿基諾三世因南海而全身倒向美國完全不同。
作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體,菲律賓同時通過吸引外資拉動經濟。截至2013年,美日同盟在菲經濟份額一直占優勢,菲的外資主要來自日本、美國、英國;在2015年前,美日還占據菲律賓前兩大貿易伙伴國的地位。
但全球金融危機后,經濟政治秩序多元化已成大勢。順應時代潮流,中國及部分亞洲國家在危機后保持增長、相互經濟依存度和國際地位均大幅提升,給美日主導的亞太格局增添了多元化的考量,這也是美日難于操控南海格局、只能抓住一切機會攪局的重要原因。眼下,美日自顧不暇,其在菲的經濟“存量”正在消耗。
在貿易上,據中國商務部駐菲經商處援引菲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菲對外貿易總額1253.34億美元,日本、中國、美國分列菲前三大貿易國,貿易額分別占比15%、13.7%和12.8%,即使這一年南海問題劍拔弩張,中國卻已然成為菲第二大貿易伙伴。
在外資上,杜新任內閣提出的施政綱領“10項經濟計劃”中,要求“吸引更多外商直接投資,確保基礎建設支出占GDP比重達5%”。這也使得菲律賓積極加入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中國倡導的亞投行和“一帶一路”戰略,正旨在協助東南亞解決基建落后的重大問題,符合菲律賓最迫切的訴求。
盡管所謂仲裁結果出爐后,日本及其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亞行)忙不迭宣稱“支持10項經濟計劃”、將投巨資往菲律賓,但亞行主要投資目標并非基建,很難滿足菲律賓對基建投資的迫切需要。
菲新政府近幾日展現出的克制與理性,也顯示杜特爾特政府呼應百姓民生,跳出“仲裁案”,以更大的視野來判斷亞太多元化大勢下的國家利益:當務之急是發展,而非爭端。只是美日攪局至此,已讓各方騎虎難下,恐成“共輸”,政治歧見不處置,就談不上合作。
因此,中菲及區域內國家的第一要務,還是要重建政治互信。排除域外干預、重啟談判,是唯一途徑。
【責編 王曉彤】
http://www.achalm-nug.net/uploadfile/2016/0718/thumb_150_105_20160718085602741.jpg
掃描二維碼關注
延吉新聞網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