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情端午聚龍井 四海共繪“同心圓”
2025-06-03 標簽: 來源:延吉新聞網
山巒疊翠、艾草飄香。5月31日端午節,龍井市在水源地廣場開展了“來多彩延邊 話粽情端午”文旅體驗活動,各族群眾和四海賓客匯聚一堂,包粽子、賞歌舞、品民俗……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共繪民族團結的錦繡畫卷。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丫……”清晨的陽光灑在廣場上,踏著悠揚的旋律,身著素雅旗袍的安民街道吉明社區舞蹈隊以健身舞蹈《茉莉花》拉開活動帷幕。演員們以柔美而不失力量感的舞姿傳遞著健康理念,引得市民、游客駐足觀看。隨后,小合唱《紅太陽照邊疆》的激昂歌聲響徹廣場,唱出了邊疆人民的豪邁情懷;朝鮮族手鼓舞節奏歡快,展現出濃郁的民族風情。精彩的表演感染了現場觀眾,大家紛紛加入舞蹈行列,手挽著手、踏著節拍載歌載舞。不同民族的群眾在音樂中交流互動,勾勒出一幅“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生動畫面。
活動中,“傳統文化知識講座”引人入勝。“端午節始于春秋戰國時期,承載著祛病防疫、愛國憂民的文化內涵……”身著民族服飾的志愿者娓娓道來,為市民游客講述端午文化的源遠流長。
傳統手工市集人氣高漲,香囊、五彩繩、艾草掛飾、民族服飾等攤位熱鬧非凡。孩子們在家長的指導下認真制作香囊,年輕人互相系上五彩繩,傳遞節日祝福。“這些活動不僅讓孩子們了解了傳統文化,也讓不同民族的群眾在互動中增進了感情。”帶著孩子參加活動的李女士由衷贊嘆。
“大家要把粽葉翻折成漏斗狀,填入糯米、紅棗等餡料,再用細繩纏繞捆扎……”在活動互動體驗區,志愿者示范著包粽子的技巧,市民游客們圍在桌前認真學習,現場歡聲笑語不斷。“端午不僅是品嘗美食、更是傳承文化的節日,今天能和這么多不同民族的朋友一起過節,特別有意義。”長春游客王巍說。
晌午時分,熱氣騰騰的粽子新鮮出爐,朝鮮族打糕、辣白菜等特色美食也擺上長桌。各族群眾圍坐在一起分享勞動成果、暢聊家常。王巍咬了一口朝鮮族阿邁送的辣白菜,轉身遞過去自己包的蜜棗粽:“您嘗嘗,這粽子特別甜!”阿邁接過粽子,笑得合不攏嘴。
“我們通過‘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飯、同過一個節’的形式,讓各族群眾親如一家,生動展現了‘三共四同’互嵌式社區創建的豐碩成果。”龍井市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后將繼續搭建交流交往交融平臺,不斷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
活動雖已落幕,但民族團結的故事永續綿長。這場飄著粽香的端午盛會不僅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心田,更讓“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理念深入人心。正如海蘭江畔的艾草清香雋永,各族兒女的情誼也在這片熱土上生生不息,共同譜寫著民族團結進步的壯美詩篇。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愛麗
來源:延邊新聞網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丫……”清晨的陽光灑在廣場上,踏著悠揚的旋律,身著素雅旗袍的安民街道吉明社區舞蹈隊以健身舞蹈《茉莉花》拉開活動帷幕。演員們以柔美而不失力量感的舞姿傳遞著健康理念,引得市民、游客駐足觀看。隨后,小合唱《紅太陽照邊疆》的激昂歌聲響徹廣場,唱出了邊疆人民的豪邁情懷;朝鮮族手鼓舞節奏歡快,展現出濃郁的民族風情。精彩的表演感染了現場觀眾,大家紛紛加入舞蹈行列,手挽著手、踏著節拍載歌載舞。不同民族的群眾在音樂中交流互動,勾勒出一幅“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生動畫面。
活動中,“傳統文化知識講座”引人入勝。“端午節始于春秋戰國時期,承載著祛病防疫、愛國憂民的文化內涵……”身著民族服飾的志愿者娓娓道來,為市民游客講述端午文化的源遠流長。
傳統手工市集人氣高漲,香囊、五彩繩、艾草掛飾、民族服飾等攤位熱鬧非凡。孩子們在家長的指導下認真制作香囊,年輕人互相系上五彩繩,傳遞節日祝福。“這些活動不僅讓孩子們了解了傳統文化,也讓不同民族的群眾在互動中增進了感情。”帶著孩子參加活動的李女士由衷贊嘆。
“大家要把粽葉翻折成漏斗狀,填入糯米、紅棗等餡料,再用細繩纏繞捆扎……”在活動互動體驗區,志愿者示范著包粽子的技巧,市民游客們圍在桌前認真學習,現場歡聲笑語不斷。“端午不僅是品嘗美食、更是傳承文化的節日,今天能和這么多不同民族的朋友一起過節,特別有意義。”長春游客王巍說。
晌午時分,熱氣騰騰的粽子新鮮出爐,朝鮮族打糕、辣白菜等特色美食也擺上長桌。各族群眾圍坐在一起分享勞動成果、暢聊家常。王巍咬了一口朝鮮族阿邁送的辣白菜,轉身遞過去自己包的蜜棗粽:“您嘗嘗,這粽子特別甜!”阿邁接過粽子,笑得合不攏嘴。
“我們通過‘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飯、同過一個節’的形式,讓各族群眾親如一家,生動展現了‘三共四同’互嵌式社區創建的豐碩成果。”龍井市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后將繼續搭建交流交往交融平臺,不斷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
活動雖已落幕,但民族團結的故事永續綿長。這場飄著粽香的端午盛會不僅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心田,更讓“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理念深入人心。正如海蘭江畔的艾草清香雋永,各族兒女的情誼也在這片熱土上生生不息,共同譜寫著民族團結進步的壯美詩篇。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愛麗
來源:延邊新聞網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