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中國應如何發掘電影衍生品產業? |
2016-04-20 來源:中國新聞網 閱讀: 字號:【大 中 小】 |
中新社北京4月18日電 (記者 尹力)近年來,隨著中國電影觀眾的消費能力進一步提高,國內的電影衍生品產業悄然興起,而如何更好地發掘這個“金礦”也成為電影行業面臨的一大課題。18日,在第六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舉辦的中國電影衍生品論壇上,多位中外影人各抒己見,積極開出破題良方。
電影衍生品是指根據電影里的角色人物、標識等開發的產品,包含形象授權、玩具、服裝、飾品、電影音像制品、日用品甚至主題公園等。以好萊塢為例,電影票房的收入在整個產業鏈中僅約三成,剩下的七成都來自衍生品。在中國,電影市場八成以上收入來自票房和植入式廣告,其營收結構不均衡,衍生品產業開發程度低已是不爭的事實。
澳洲擇柯集團中國區董事總經理解東軍表示,電影衍生品是通過商品這個載體把電影文化傳遞出去。與一般大眾商品的不同在于,衍生產品的開發周期較長,“至少需要6個月”。這樣才能讓設計團隊充分了解影片文化的核心,進而開發出很好的產品。而中國內地的很多片商把衍生品開發設計想得過于簡單,留給設計公司的前期開發時間也過短,因而沒有產生好的概念,“如果有好的概念,我相信那些山寨工廠是無法代替正版產品的”。
華誼兄弟電影CEO葉寧認為,當衍生品市場發展到足夠大的時候,企業一定會投入相應的資源進入到產品開發的前端。這時,電影衍生品開發設計可能會提前到劇本商議階段,探討人物穿什么衣服、展現什么形象才更易于后期衍生品的銷售。“這樣才會真正建立起關于衍生品的邏輯”。
“并不是所有的影片都適合開發衍生品”,葉寧強調,只有非常成功、可以反復開發,且有延續性的影片才能支撐衍生品開發,但這樣的片子在中國還很少,《捉妖記》算是其中一個,其超高的人氣和卡通的造型,都很適合開發衍生產品。
然而,去年在中國內地狂攬24億元人民幣票房的《捉妖記》,卻錯失了衍生品這一巨大商機。影片上映后,各路盜版衍生品在網上熱銷,因其造型奇怪、制作粗糙,讓影迷直呼“不忍直視”。《捉妖記》留下的遺憾,正是中國電影衍生品市場開發不力的真實寫照。
作為影片出品方,安樂影片有限公司總裁江志強直言,起初自己對衍生品的開發幾乎沒有關注,后期發現相關產品備受觀眾喜愛,但已錯失了售賣的最好時機,“真的非常后悔”。但他隨后表示,《捉妖記》正在制作續集,公司現已成立了衍生品開發團隊,各類版權保護、法律文書等工作都在準備中,不會錯過下一個“金礦”。
不過,二十世紀福斯消費品部總裁JeffreyGodsick似乎并不為《捉妖記》錯過第一輪衍生品開發而難過。他認為,消費品產品市場是需要很長時間培養的,電影獲得成功意味著電影和觀眾間已經建立了情感上的聯系,對于衍生品的開發就可以再接再厲。同時,衍生產品不僅是睡衣、鑰匙鏈等周邊產品,還包括很多長期規劃的文化活動例如建設主題樂園、打造系列表演等。
解東軍也提到,目前國內市面上看到最多的衍生產品大部分是服裝、玩偶類產品,但隨著其產業的壯大,衍生品未來的開發方向將更多地注重實用性,甚至可能融合目前比較成熟的IT技術,開發一些可穿戴式的電子設備,“讓衍生品不再是一個短期消費行為,而是提供給消費者一個長期可用的、有功能性的產品”。
【責編 黃麗華】
掃描二維碼關注
延吉新聞網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
相關熱詞搜索:生品 中國 產業 |
上一篇:草莓音樂節點亮2016京津冀國際旅游季 |
下一篇:最后一頁 |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