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娛評:中國電影需要俱樂部文化 |
2015-06-09 來源:京華時報 閱讀: 字號:【大 中 小】 |
1895年12月28日,電影作為一種中產階級的“雜耍”藝術,在巴黎的咖啡館放映。這是電影第一次被應用于商業用途,后來這一天被命名為電影的生日。因此電影在資本運營和藝術表達兩個方向上出現了精神分裂,一方面是大量的商業電影被浸泡在爆米花和可樂之中,又甜又膩地叫人喘不過氣;另一方面是許多小眾電影被束之高閣,曲高和寡。
我們在爭論電影何去何從的時候,往往忽略了電影本性中非常重要的一點——無論它的商業性還是藝術性,其實都是“咖啡館文化”的重要環節??Х瑞^是電影誕生的環境,也許咖啡館文化應該成為重新被考量的電影屬性。于是,我一直感懷一個時代,那是巴贊的時代,那是加繆的時代,那是電影手冊的時代,那是一大批導演和一大批電影風格可以自我命名的時代,那是一個屬于電影俱樂部的時代。
巴贊用一生寫了一本書叫作《電影是什么》,這是經典電影理論的奠基之作,是所有電影發燒友和電影專業學生必讀書目,是電影本體論,是一篇美學宣言,是一種開放、深沉而又蓬勃發展的時代精神。巴贊用撰寫專著的態度,撫養了導演特呂弗,也許特呂弗是巴贊一生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電影評論”。
我讀過《巴贊傳》,這是一本在理論深度上點到為止,在描繪人物上感人肺腑的讀物。巴贊不但是一個電影評論家、電影理論家、特呂弗的養父、《電影手冊》的創辦人之一,更是一個電影活動家——他把40年生命中的很多寶貴的時間都用在了放電影、講電影、與人談論電影上。他是所有電影愛好者的精神父親,他的講解把電影藝術變成了禮物,送給了很多人,有工人、農民、主婦、不良少年……那是一個叫所有電影人心馳神往的“黃金時代”。正是因為有一批巴贊的存在,那時候電影作為商品和藝術品并不存在紛爭,因為所有人都欣賞或者說在努力欣賞電影的藝術性,而所有能夠欣賞電影藝術性的人又都愿意為電影買單。
電影最天然也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一種沒有所謂商業電影與藝術電影分野的狀態,應該是一種只有好電影和壞電影分野的狀態。這種狀態需要電影創作者努力,也需要電影觀眾努力,更需要銜接在電影創作者和電影觀眾之間的影評人努力。
以電影評論為根據地,形成一種保護版權又生機勃勃的電影俱樂部文化,也許是中國電影發展的當務之急。中國電影產量飛升,中國電影票房飆漲,但中國電影還缺少一種氛圍,一種“一群有趣的人談論一件有趣的事”的文化氛圍。(祖紀妍)
【本網責編 胡驍】
|
相關熱詞搜索:中國電影 俱樂部 文化 |
上一篇:又一批日本動漫作品遭文化部列入“黑名單” |
下一篇:評電視劇《花千骨》:劇組一定拖欠了道具師工資 |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