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新華字典》也將拍成電影? 創意還是噱頭 |
2015-06-08 來源:廣州日報 閱讀: 字號:【大 中 小】 |
“IP熱”在影視圈持續加溫,繼網絡小說、流行歌曲等熱門IP被爭搶之后,最新消息是,《新華字典》和“俄羅斯方塊”也已經被互聯網公司注冊,有望被改編成影視劇上映。消息一出,網友們也紛紛發表不同看法。有人認為,連《新華字典》都能改編成電影,這是中國影視界創意枯竭的悲哀。也有網友持反對意見,“關鍵還得看故事,如果劇本改編得當,也能傳遞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正能量”。
廣州日報記者 黃岸
奇!
《新華字典》、“俄羅斯方塊”也將拍成電影?
創意還是噱頭
近日,有媒體爆出,惠及幾代人的工具書《新華字典》目前已被互聯網公司注冊,將被改編為影視劇。而這也是繼網絡小說、網絡游戲、流行歌曲之后,“IP熱”所發展出來的又一領域。消息一出,立刻在網上引發熱議。
有人認為,《新華字典》屬于中國的經典工具書,如果改編成電影,難免會淪為圈錢的噱頭,不少網友紛紛質疑:“將《新華字典》改編成電影,到底是創意還是噱頭?”“《新華字典》畢竟是我國文化的一塊瑰寶,可不能隨便當兒戲。如果操作失當,很有可能就會淪為撈錢的工具,反而損害了《新華字典》的名聲。” 也有人擔心,《新華字典》會被“改壞了”,“僅僅90分鐘的電影,恐怕很難承載其背后深厚的文化。”
電影《二次曝光》、《后會無期》、《萬物生長》的制片人方勵接受采訪時也對“IP熱”持保留態度,“許多人談IP,言必及錢。如此一來,IP成為與電影創作無關,而只是作用于錢包的工具”。而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汪海林則認為,近年來的“IP熱”,某種程度上是中國影視界對原創不夠重視的悲哀:“動了《新華字典》的腦筋,原創真的如此匱乏?” “如果創作完全依賴熱點,是電影的悲哀了。”
改編得當,能夠傳遞中國傳統文化的正能量
另一方,也有不少網友及業內人為此次改編投下贊成票:“我覺得挺好的,大家都使用《新華字典》,可是有多少人知道《新華字典》的歷史?”、“《新華字典》是中國人獨有的文化記憶,如果改編得當,或許能夠傳遞中國傳統文化的正能量,我支持!”“有意思!如果能夠找個好編劇,這樣的電影比那些爛俗青春片有意義多了。”
而在業內人士看來,將《新華字典》改編為影視作品,不失為一個有趣的嘗試,觀眾也會基于好奇的心理走進影院,但如何在滿足好奇之后,滿足電影的審美需求,恰恰才是這類電影接下來開始要面對的問題。
著名影評人周黎明就坦言,最大的挑戰就是這個劇本應該如何改?“美國有一個說法,說一個演員臺詞功力強,朗讀電話本都可以讀得很好。對于編劇,改編《新華字典》大概是類似的挑戰吧。”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同樣認為改編絕非“巨作”絕非易事。
電影怎么拍?網友腦洞大開
如今開拍的消息還未傳出,網友們卻已“腦洞大開”,開始為《新華字典》的劇情出謀劃策。
2013年,一部講述在完成辭典《大渡海》編輯工作中發生的故事的日本電影《編舟記》引發觀眾好評。有不少網友猜測,《新華字典》很有可能類似講的也是“編輯部的故事”。著名影評人“圖賓根木匠”也在微博上表示,“如果能夠講述《新華字典》編撰的過程,會是一個好故事。”
網友“小黑”則建議,影片可以采用時下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動漫形式,“讓大家深入淺出地了解《新華字典》的歷史故事。”也有網友認為,影片的風格應該更有個性些:“畫面只有一個,女主角從第一頁讀到最后一頁,采用奧斯卡最佳影片《鳥人》無剪切一氣呵成。”
不少搞怪的創意則顯得尤為亮眼,“可以將影片拍成武俠片各大門派之間華山論劍,只為爭搶一本《新華字典》”,“講一個新華與字典兩人愛恨情仇的故事吧。”
也有網友支持影片風格應該更嚴肅些:“可以找眾多演員飾演字詞,演繹字詞的來由與關系。” “建議以后可推出,《古漢語字典》、《現代漢語小詞典》組成辭書三部曲。”
【本網責編 胡驍】
|
相關熱詞搜索:創意 新華 噱頭 |
上一篇:九部新片扎堆上映 6·19或成“新片炮灰日” |
下一篇:遼寧大學本山藝術學院去掉“本山”兩字 |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