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北影節專家解讀中國電影圈:人才少,身價虛高 |
2015-04-23 來源:重慶晚報 閱讀: 字號:【大 中 小】 |
第五屆北京電影節昨晚閉幕,今年電影節上的交易額達到138.45億元人民幣,比上屆增長32%,超過東京電影節等亞洲電影節,成為亞洲第一大電影交易市場。實際上,在2月份時,中國電影票房已經超過北美,成為當月全球最大的電影票倉。中國電影的發展勢頭已經毋庸置疑,但中國電影到底會發展到什么程度?為什么有錢人都來玩電影了?記者采訪了參加北京電影節的美國電影協會中國區首席代表馮偉、廣電總局電影研究所所長劉漢文、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項目部主任陳彩云,來解答幾個大家關心的問題。
中國影市敢不敢全面對外開放?
馮偉:2012年中美電影新政(在原有20部進口配額的基礎上,再增加14部IMAX或3D大片),國產電影票房落到百分之四十幾,是近幾年來唯一一次低于50%。到了2013年,馬上票房又超過了國外電影。假如現在全面對外開放,本土電影占50%這個比例應該是蠻樂觀的。
劉漢文:經過這么多年的競爭,國產影片并沒有被國外影片打垮,反而刺激國產電影提升了質量和水平。從這個角度來看,電影市場走向更加開放是毫無疑問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美國影片還在世界大多數國家取得壓倒性的優勢,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是要一下子全面放開,可以探討。
國內電影公司必走大片路線嗎?
馮偉:好萊塢六大公司每年總有三五部大制作。大制作一部賺錢的話,會把整個工業產業鏈帶起來。像迪斯尼,它電影票房收入只占百分之十幾。其他像DVD、主題公園、電視,又占了百分之幾十。這個產業鏈是巨大的,所以一定要大片支撐。一部片子出來,從人物的設計到最終產品的形態,在什么樣的產品線、在什么樣的門類里能得到怎樣的收益,每一個部門都應該有精算,最后才決定是否開拍,這有很嚴格的一套體系。中國電影要往前走,這種大片模式一定要走,大片能帶動整個電影產業鏈的發展。
好萊塢真心幫中國電影嗎?
馮偉:一個企業到任何一個市場去,商業上的獲利是終極目標。好萊塢在中國這幾年,不管票房比例如何變化,中國市場確確實實是增長了。怎么樣能把市場做好?只有本土企業、本土電影工業發展了,好萊塢才能得到更大實惠。我一再跟好萊塢這些老大灌輸這個理念:今后世界電影的格局,中國完全有可能做得跟美國的票房一樣。在今后十年、二十年以后,中國電影工業體系如果能夠達到北美的量級,對好萊塢是很有好處的。
中國電影人才少身價虛高?
陳彩云:中國的資金出路太少了,就房產、地產、股票。國外是專業人干專業事,國內太浮躁,更多錢是投機錢,電影業堪稱一個風險投資市場。不過總比以前沒錢好。中國每年影片生產量七八百部,真正賺錢的有多少?據說賺錢的只有百分之十幾。但業內人士說,很多成本、賠錢都是虛報的,要是電影這么賠錢誰還來呢?這個產業投資回報的魅力還是有的,資金才進來。我說的浮躁,有的是一窩蜂,不差錢,試一下,各種心態都有。真正影視圈里做事情的人也是浮躁的,能有票房保障的導演兩只手都數得過來,演員也是,有票房號召力的就30-40人,我們這個產業里人才太少了,身價都虛高得不得了。
互聯網公司為啥越來越牛?
陳彩云:互聯網公司進入電影業會顛覆原來的市場。好萊塢經歷了幾十年,我們是剛剛起步,現在都不能稱之為電影工業。互聯網公司帶來新的思維,尤其是電影版權衍生開發。互聯網公司火力強,資本實力雄厚。比如阿里影業,胃口是很大的。阿里把票務看得很重,它在布局。將來阿里后來者居上,有可能把整個局攪了。華誼投資游戲公司,開發主題樂園,也是往衍生品走,華誼的影業收入是逐步下降的。
大陸電影會走香港老路嗎?
馮偉:香港電影跟大陸電影從市場來講沒有可比性。香港就幾百萬人口,當年能夠做出這么大一個電影市場已經相當不容易了。而且香港電影走出去,特別以中國的功夫去闖好萊塢。但香港沒有建立一個真正的工業體系,也沒有條件去做,因為那么一個彈丸之地也做不到。內地電影崛起以后,香港演員、制片、導演都在大陸做事,大陸跟香港已經變成一個整體了,中國大陸有條件真正做強做大,達到北美市場這么一個規模,全世界只有中國才有這樣的條件。
移動當道未來大銀幕會消失?
馮偉:電視在四十年代出現,五十年代發展,鼎盛時期,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過來。五十年代那時候電視對電影的沖擊最大,但經過不同的調整,到了六七十年代,電影又走上了一個新的黃金階段。移動視頻的廣泛應用肯定會對電影本身的觀眾、內容,或者其他技術的需求有一些沖擊,但電影不可能消亡。因為電影本身是群體的消費,你在家里看一部小的片子可能可以,但是一些大片,包括一些文藝片,到電影院里跟觀眾互動本身就是構成了電影觀影體驗的一部分,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本網責編 胡驍】
|
相關熱詞搜索:北影 專家解讀 中國電影 |
上一篇:電影華鼎獎50強揭曉 74%電影票房過億引爭議 |
下一篇:娛評:世界那么大,周冬雨選擇了公開 |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