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國產片拼命迎合觀眾口味 仍需保證電影質量 |
2014-07-09 來源:大河報 閱讀: 字號:【大 中 小】 |
電影走過大片20年,也引導著觀眾口味的轉變,從對好萊塢大片“相看兩不厭”,到“看電影數星星”,再到對進口大片產生“審美疲勞”,如今的國產電影都在通過大數據尋找觀眾的興趣點所在,拼命迎合觀眾的口味。大片走過20年,電影也迎來真正意義上的“私人訂制”,但危機也潛伏在一片繁榮之下,一部電影如何做到既迎合觀眾又保證質量?
選擇余地大只看喜歡的
關于郭敬明拍攝《小時代》,坊間流傳著一個說法,身為導演,郭敬明總會留意微博等自媒體上網友對《小時代》的評價,以及粉絲對電影角色的最佳設想,因為在郭敬明看來,全國網友都通過這種方式集思廣益,為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命運提供了最具民意代表性的選擇,擁有這些素材,他只需歸納整理修改,便能讓大多數熱愛《小時代》的觀眾看得舒心。
7月6日晚,奧斯卡曼哈頓國際影城,影迷小梁告訴記者:“以前看電影都是聽別人說哪個好看,就趕時髦般地去電影院看。但現在可供選擇的余地很大,我只看自己喜歡的就行,”她手里拿的是兩張《分手大師》的票,“都說鄧超這次演得可賤,我喜歡他好久了,這次就想看他怎么個賤法。”
現在的電影多為迎合觀眾口味還體現在類型上,除了電影主流觀眾的年齡平均在21.5歲,越來越多的青春時尚電影問世以外,河南奧斯卡電影院線總經理劉健還為受歡迎的電影類型排了次序,“第一是現實題材影片,因為它沒有距離感,觀眾都能接受;第二是青春愛情片;第三是喜劇片;動畫片緊隨其后;排在第五位的是驚悚片。”
“每個類型片都有自己固定的觀眾群體,作為影院,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吸引更多潛在觀眾到電影院看電影。”劉健還談到了一個“隨機觀眾”的概念,指那些事先完全不知道看什么,到電影院之后隨機選擇影片的觀眾,“每個影院都有隨機觀眾,占比約20%到30%之間,事實上,隨機觀眾的占比高了,影城的收入不一定高??上驳氖?,隨機觀眾的占比正在逐步下降,這說明觀眾在看電影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判斷,會根據自己的認知去有目的地選擇某部影片。”
品位在提高口味在提升
劉健坦言,國內電影觀眾的口味與好萊塢大片是密不可分的,“其變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亡命天涯》于1994年引進到國內后,1995年上映了好幾部大片,比如《真實的謊言》、《紅番區》等,觀眾開了眼界,沒想到大片這么好看;到了1998年,《泰坦尼克號》上映,國內觀眾的藝術品位得到了升華,除了動作大片外,對其他片種也有所認識;2010年的《阿凡達》又將觀眾的口味提升了一個檔次,讓我們見識了世界電影科技發展的成果。”
談到好萊塢大片的優勢,劉健說:“美國電影勝在標準化,一切都是在好萊塢電影工業體系下進行,比如明年有很多大片的續集,這對觀眾來講是一個強烈的吸引,而國產電影贏在故事。比如去年的《致青春》、《中國合伙人》,還有正在上映的《分手大師》。”
今年上半年,國產影片和進口影片的票房比是48%比52%,但是在河南奧斯卡電影院線,雙方的比率是55%比45%,“青春喜劇片是奧斯卡的強項,也是基于河南觀眾的口味形成的。影院要根據觀眾的口味,有針對性地排片,”劉健說,“不過鄭州幾個影院的特色也各不相同,大上海影城是以青春題材片為主,曼哈頓影城主打進口片,升龍影城的特色是全景聲,而電影大世界面對的是大眾主流觀眾。這些都是觀眾的分布和口味選擇的結果。”
觀眾期待啥電影就拍啥
現在的一部電影,幾乎在開拍之前就通過各種花絮、爆料甚至男女主角八卦方面開始制造“亮點”,讓影片印到觀眾心里,以后每個步驟都會爆點料出來,讓觀眾形成期待心理,從而在上映之日引爆票房。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以《變形金剛4》舉例,“雖然它是國際大制作,但在國內的宣發做得特別接地氣,在開拍時就全國海選演員,雖然影片里這些演員只是跑個龍套,但讓觀眾感覺電影離自己很近。劇組又在中國大量取景,上映之際又通過所謂官司糾紛,把那些原本不屬于‘變形金剛’粉絲的觀眾也吸引了過來,想看看這到底是個什么影片。所以它能引爆票房是理所應當的。”
曾經成功營銷過《失戀33天》的張文伯更愿意把電影當做一個產品,他曾經拿《101次求婚》做分析,“從演員挑選上,就是以觀眾的角度出發,這有點像給一個產品尋找代言人,《101次求婚》大的門類算愛情片,但主打的點是屌絲逆襲女神,我當時腦子里的第一人選就是黃渤和林志玲的組合,這兩個演員組合在一起本身就是一個話題。”后來,張文伯專門與各家電視臺合作,換取電視媒體的資源,把電視觀眾吸引進電影院,還在某衛視的晚會上讓林志玲與當時全世界最火的藝人鳥叔一起跳騎馬舞,爭取將“博眼球”做到最大化,也使得《101次求婚》的最終票房突破1.9億。
票房爆棚了質量咋保證?
郭敬明按照粉絲口味撰寫《小時代》劇本,這只是電影進入互聯網時代,電影人投觀眾所好的一個縮影。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迎合觀眾的電影大多是“粉絲電影”,單純為票房而生,其藝術生命力并不高,但當“訂制”成為群體效應,就催生出一個個檔期,國盛影業總經理高軍之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一批針對各大檔期而生、特色鮮明、辨析度高的影片開始扎堆出現在春節、清明節、萬圣節、情人節、中秋節等檔期時,說明中國商業電影發展已經成熟。”
在這個“BAT(百度、阿里、騰訊)”進軍電影業的年代,電影與觀眾的互動性就顯得尤為突出,樂視影業出品的《老男孩之猛龍過江》是電影產業與互聯網牽手的一次嘗試。據介紹,這部脫胎于網絡微電影的電影長片從創作到宣發都充分利用了網絡大數據支持,在“中國網絡視頻指數”中,不僅能夠清晰地看到《老男孩之猛龍過江》的粉絲年齡、性別、職業和地域構成,獲知其喜歡和不喜歡的內容點,以此圈定電影受眾,并進行電影內容策劃,另外,還對8000萬粉絲的在線視頻觀看行為和喜好進行分析,直接引導其進行預告片觀看、評論互動及在線購票,實現“大數據”真正意義上對電影的支持。
張文伯表示:“大數據的價值非常大,提供了一個趨勢、參考。各種社交平臺數據可以分析人群,售票網站的數據可以定位不同電影的喜好人群,我們目前還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在好萊塢電影產業鏈里,從創作階段就開始了各種數據分析。”
但目前很多電影的票房和口碑并不成正比,有時還會出現“罵得越厲害,票房越高”的現象,有電影業內人士對此表示擔憂,“從票房角度來講,一味迎合觀眾,把爛片賣出好票房目前是一種上佳的商業模式,但若長期如此,電影的藝術性如何保證?前景在哪里?”(記者王峰實習生宋懿帆)
【本網責編 胡驍】
|
相關熱詞搜索:國產片 口味 觀眾 |
上一篇:郭德綱談吸毒:相聲行業暫時不會有,吸毒很貴的 |
下一篇:羅琳續寫《哈利波特》:哈利成正氣師 金妮當記者 |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