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晨零時,4月26日上映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下簡稱《致青春》)票房已達5億,其總票房毫無疑問將超過《北京遇上西雅圖》的5.2億。
《致青春》是趙薇執導的第一部作品,她由此將成為中國電影史上單片票房最高的女導演。而單片票房最高的男導演是徐崢[微博],《人再囧途之泰囧》(以下簡稱《泰囧》)同樣是他執導的第一部作品。
兩個新人導演在一年之內同時登頂,中國導演圈由此全面洗牌。
最新動態
趙薇將領銜女導演陣容
2013年之前,中國的女性導演中,盡管胡玫、李玉、徐靜蕾等人都是“億元俱樂部”成員,但沒有誰的作品單片票房能夠超過2億。
到了2013年,薛曉路[微博]執導的《北京遇上西雅圖》3月21日公映(5月5日下線),最終以5.2億收官,本以為可以坐穩女性導演頭把交椅,但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很快就會換人。
趙薇雖然是第一次當導演,但《致青春》爆發出驚人的票房潛力,4月26日上映第一天狂收4650萬,5月1日下午超過3億,今天將接近5億。
而像《致青春》這種熱度的電影,上映周期應該在一個月左右,其總票房超過《北京遇上西雅圖》板上釘釘。
更樂觀一點估計,《致青春》極有可能追平《十二生肖》的8.6億(華語片影史第三),趙薇屆時可謂“高處不勝寒”。
男女票房冠軍都是新人
這邊趙薇憑借《致青春》領銜女性導演,另一邊,徐崢早在今年初就憑借《泰囧》創下12.6億票房,領銜中國的男性導演。
至此,中國導演圈出現了一個奇特的現狀:票房最高的男女導演都是新人,而且都是憑借導演處女作一飛沖天。這是在全球任何一個國家的電影界都很難出現也不曾出現的情況。即便在前些年的中國,新導演也99%都是打醬油的角色,現在卻翻身做主。
背景分析
近年新人導演全面崛起
徐崢和趙薇雙雙登頂的背后,是近年來新導演的全面崛起。
2010年之前,中國導演圈基本就是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吳宇森、劉偉強等大牌導演的天下,新人導演幾乎只有寧浩有些名氣。
2010年之后,新人導演大批出現且不斷取得票房佳績,其中第一個代表人物是滕華濤,2011年,由其執導的《失戀33天》憑借1500萬投資創下3.6億票房奇跡。2012年底,徐崢憑借《泰囧》后來居上,12.6億的總票房將兩岸三地的所有導演甩在身后。
緊接著是《西游·降魔篇》,今年初在國內公映,最后以12.5億票房收官,只差一點點就趕上了《泰囧》。絕大多數人都只知道該片的導演是周星馳,實際上該片還有一位聯合導演郭子健,幾年前剛剛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微博]新晉導演獎,曾單獨執導《打擂臺》、《為你鐘情》等片,《西游·降魔篇》能夠票房大賣他功不可沒。
然后就到了薛曉路和趙薇,兩名女性導演一鳴驚人,單片票房都沖到5億以上。
實際上,除了上述幾位,《畫皮2》的導演烏爾善、《廚子戲子痞子》導演管虎、《101次求婚》導演陳正道[微博]等人也都是年輕一派,都贏得了極高的市場回報。
數據展示
新導演作品多為中小成本
當然,中國單片票房最高的10余名導演,并非全都是年輕人,其中也有馮小剛、張藝謀、徐克、周星馳這樣的老牌名導,以及成龍這種早已成名成腕的演員。
不過記者發現,年輕導演和老牌名導之間的最大區別,就是前者的作品多為中小成本,不論《失戀33天》、《泰囧》還是《北京遇上西雅圖》,或者現在的《致青春》,成本基本都在3000萬左右,至多不超過5000萬。
而老牌名導們的作品,《唐山大地震》、《金陵十三釵》、《龍門飛甲》等片,投資都在億元以上。
大勢所趨
中國導演圈全面洗牌
綜合看下來,年輕導演用較少甚至是少得可憐的投資,贏得了極高的票房,可圈可點。
而細數中國單片票房超過5億的導演,算上趙薇一共有10位,其中徐崢、郭子健、烏爾善、薛曉路和趙薇都是年輕人,占據半數,但票房最高的男女導演都是新人。
至此,中國導演圈正式全面洗牌,年輕導演已經不僅僅是崛起,而是成了中流砥柱。張藝謀、陳凱歌等老牌名導雖然影響力仍在,但無論作品數量還是單片票房,都已逐漸退居二線。
業內聲音
觀眾決定
新導演時代到來
香港導演、制片人吳思遠(微博)剛獲得今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他同時也是UME影院的老板,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表示,大導演的時代已經告一段落了,接下來是新人的天下,這是由觀眾群決定的。
“主要是觀眾群在變。現在的觀眾主要是80后、90后,甚至是00后,他們的喜好有時候不是那些大牌導演能夠揣摩得透的,新導演跟他們年齡比較接近,有相同的經歷和閱歷,反而占有優勢。”在這一點上,徐崢和趙薇就是最好的證明。
吳思遠還表示,不僅是導演,新編劇、新演員也都會逐漸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十幾二十來年,中國電影界來來去去就這些人,觀眾早看煩了,他們迫切需要新面孔、新故事的出現。”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新導演的登頂。
《觀音山》、《二次曝光》等片投資人高軍也表示,中國導演圈的全面洗牌是大勢所趨:“一代一代地更換這是歷史規律,只是很多人可能沒想到會來得這么快、這么猛烈。”同時高軍認為,新導演尤其是那些已經成名的新導演要敢于嘗試大 制作,不能老是在那里搞中小成本,“以小博大雖然是件好事,但如果大家都抱著這樣的投機心理,我們就永遠只能自己跟自己玩兒,走不出去。”
【本網責編 王研】
http://www.achalm-nug.net/uploadfile/2013/0507/thumb_150_105_20130507074437149.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