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后趙本山時代 不會再有“小品王”? |
2013-02-01 來源:搜狐娛樂 閱讀: 字號:【大 中 小】 |
1月30日晚,在宣布退出蛇年央視春晚后,趙本山做了一個更重要的決定:退出小品舞臺。
這位屹立在央視春晚門口數十年不倒的金字招牌終于被摘離了,每年一次的“退,還是不退”終極選題也劃上了句號。網上討論聲亦如往年般四起,有人說“早就看膩了”,有人嘆“一個時代結束了。”大家一副冷靜旁觀的樣子,卻再也沒有人再像當年一樣哭喪著臉說一句“再也看不到趙本山的小品了,好遺憾!” 一個屬于趙本山的“小品王”時代至此終別。
我們最初討論的方向是,趙本山之后,下一個“小品王”是誰。
——但,真的會有下一個“小品王”嗎?
趙本山第一次走進春晚是1990,那是一個連電視機都是稀罕物件的年代,所有人拿著遙控器坐在電視機前守著春晚,“看了春晚”,那是個極其時髦凸顯身價的談資。他帶著黑土地特有的幽默、狡黠、泥土氣息,一下子就征服了觀眾。對他來說,當年沒有何慶魁,沒有范偉,但他隨隨便便說一句臺詞,就能把觀眾逗得前俯后仰,“傻樣”這種東北再普遍不過的典型方言,一夜間也能爆紅大江南北。稀缺,造就了流行。
在他通往“國民笑匠”的路上,被公認為最好的作品里,有很多東北的俏皮語,有很多腦筋急轉彎,比起那些同臺歌功頌德索然無味的作品,他依舊具備新鮮感。即使有媒體在報道的時候,曝光了所有的臺詞和包袱,能提前看到“劇透”的人仍是少數。《不差錢》是個分水嶺,《不差錢》以前,趙本山所有的小品都會在遼寧春晚先試演,這種試演并不會使其在央視春晚的效果打折扣。但《不差錢》后,趙本山發現,他的小品只要曝光過,再上央視春晚,導演都會要求“換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讓秘密不再是秘密,他必須為同樣的結果再多付出一倍的精力。
他的創作也越來越艱難。值得尊重的是,至今為止,唯一一個沒有在春晚舞臺上,說過“網絡流行語”的曉星,也就是他了。這樣的代價是絞盡腦汁但未必有所斬獲:從題材到包袱,從結構到笑點,哪一個在網上無跡可尋?哪一個比網絡上的段子高手編得更有趣?東北方言,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已經不新鮮了;若還用腦筋急轉彎,80%的觀眾比他答得還順溜。他發現,要創造一句流行語,已經變得不太可能了。信息爆炸時代,太陽下沒有新鮮事,成為他們必須面對的困境。
趙本山小品生涯的最后一次巔峰,并不是來自于作品或者包袱的出彩,而是來自“小沈陽”這個演員的新鮮度——后者在一個國家級的電視晚會上,充分展示了二人轉的才華,并顛覆了大眾的審美取向。但小沈陽,并不可復制或者多得。
對趙本山而言,退出小品舞臺的決定,做的其實正是時候。
這些焦慮和隱憂并非屬于他個人的。和趙本山一樣,疲軟的還有春晚這種載體,以及載體之下的創作力。網絡時代到來以前,春晚產生流行語,現在春晚抄襲網絡流行語,“姜昆終于不抄襲網絡流行語了”成為2011年春晚五大意外之一。但除姜昆忍痛表示“不抄襲”之外,還有太多小品無力創新,“神馬”、“浮云”、“給力”、“杯具”、“腦殘”、“無語”、“Out”等眾多網絡熱門詞匯都出現在了那年的春晚里。2012年的春晚,抄襲網絡熱詞上升為抄襲段子、剽竊創意:曹云金在相聲《奮斗》中,調侃西游記中沙師弟最常說的五句臺詞,來自于2011年微博上走紅的段子,郭冬臨小品《面試》直接抄襲日本藝人UNJASH作品《面試打工》。
其實又何止是春晚,周立波的《壹周立波秀》也早在2011年就被指責常常抄襲網絡段子,郭德綱2012年新作《屌絲青年》中的許多包袱都來自于專門搜集原創段子的微博“英式沒品笑話百科”。個人智商自然抵擋不過群策群力的網絡智商,面對如此豐富而龐大的資源庫,要想編出好的作品,不參考一下,借鑒幾處,真的為難了現在的編劇們。
曾經為趙本山寫過《相親》、《賣拐》、《鐘點工》的編劇何慶魁將自己成功的編劇經驗歸因于農民出身和多年在田間鄉野、都市底層打拼的生活經歷。而現如今早已脫貧致富,每天住公寓,出門靠打車,生活在一群人簇擁中與世隔絕的小品相聲編劇們,每天的生活經歷乏善可陳,或許只能靠微博手機客戶端、網絡論壇來看看那些每天在早晚高峰地鐵里被“擠成照片”,想喝老酸奶就“舔下皮鞋”的老百姓,以此來想象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了。
和趙本山一起退的,還有黃宏、鞏漢林這些老將。這也跟以往不同了——沒了小品的舞臺,他們可以去倒騰更多更不那么受限的事兒。沒有人再以“看春晚”為珍惜談資,也造就了不會再有人以“上春晚”為榮耀,春晚不是成名的唯一舞臺,春晚能達到的影響力,微博可以,電影可以,《好聲音》也可以。不會再有人對“上春晚=一夜成名”的公式深信不疑。
趙本山隱退的這個當口,網絡文化早已變成5.64億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他的時代過去了,我們甚至不用再去找尋另一個趙本山來刺激我們的笑神經:手機點開客戶端,就有源源不斷的段子讓我們笑到捧腹。在微博上,那個每天點評網友自拍的“留幾手”微博平均轉發量能過萬,“性器官”式的點評被網友膜拜。除他之外,還有“所長別開槍是我”,“我的XX是極品”等等。“每個人都能當上15分鐘的名人”,這是美國藝術家安迪•沃霍爾在上個世紀送給媒體的寓言。而微博時代,名人效應則放權給了更多這樣的人,他們的尺度更大膽,他們的個性更鮮明。在這個人人都愛重口味的時代,相比那些電視上不能說,演出時不敢講,只能隔靴搔癢、點到即止的清淡菜品,觀眾更希望多一些極品來撫慰亞歷山大的苦逼生活。
沒有天時、沒有地利、沒有人和,我們可以期待春晚產生“《泰囧》”一樣的黑馬,但允許我們,向屹立不倒的“小品王”,永遠地說再見。
(本網責編:王研)
|
相關熱詞搜索:后趙 本山 時代 |
上一篇:趙本山宣布收山:小品舞臺不再有我 |
下一篇:黃秋生老年版《葉問》在京發布 定檔3月公映 |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