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榜樣|王淑清:小巷深處有大愛
王淑清是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區黨委書記兼居民委員會主任。
扎根基層二十三載,王淑清始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帶領各族群眾攜手奮進,將一個邊疆民族地區曾經落后的社區打造成為全國聞名的民族團結進步樣板社區,先后獲得“全國民族團結模范個人”“全國模范小巷總理”“中國好人”“全國三八紅旗手”等各級各類榮譽100余項。

從“一窮二白”到“兩奪桂冠”
2000年,延吉市開啟“社區”時代,次年,延吉市北山街道設立丹英社區,組建領導班子。然而,僅一年有余,社區因種種原因更換了5任負責人。
“家不能一日無主”。不少熟識王淑清的人極力舉薦她,說她見多識廣,還熱心腸,于是街道領導專程登門邀請她。活多、錢少、不討好……王淑清猶豫再三,最終還是答應了:“試試吧,先干3個月,干得不好,你們就換人!”
萬事開頭難。那時的丹英社區可謂一窮二白,基礎設施差到極點,3名班子成員肩負管理轄區2700多戶居民的重擔。為了盡快解決社區“臟亂差”,王淑清決定先從修繕道路抓起,不成想很多居民不想出錢。為保證工程順利開工,她以個人名義給施工隊打下了人生第一張欠條,此后又因社區改造、惠及民生等事項打了60多張欠條。
磨“破”了嘴、跑“斷”了腿、欠了一屁股債,換來修路鋪路、清理垃圾、拆除違建相繼實施……社區一件件疑難雜癥在王淑清這里逐一得到解決,這讓她慢慢在各族群眾心中站穩了腳跟。
擔任丹英社區書記20余年來,王淑清始終保持手機24小時開機,只要居民有需要,她隨叫隨到,社區里各族居民、不分男女老少都愛叫她“王媽媽”。如今,丹英社區在她的帶領下,生活環境越來越好,“家庭”日益壯大,漢族、朝鮮族、回族、滿族、藏族、瑤族、錫伯族、景頗族、蒙古族等多民族居民在這里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先后奪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社區“和“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桂冠。
“不分民族,而是中華民族一家親!”王淑清簡單樸實的一句話,道出了丹英社區從“一窮二白”到“兩奪桂冠”的“逆襲”秘訣。

“‘王媽媽’把社區變成了‘家’!”
丹英社區六成以上均為朝鮮族居民,20多年前,部分朝鮮族老人對漢語不熟悉。
語言不通,就無法了解并滿足這些老人的需求。上任以后,王淑清很快意識到這一問題。于是勤學苦練,僅用短短3個月就能說得一口流利的朝鮮語,拉近了與朝鮮族老人的情感距離。也是從那時起,王淑清認識到語言的重要作用,開始在社區常態化開展“鄰居節”“社區音樂會”“趣味運動會”等各項活動,引導社區各族群眾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飯、同過一個節,各族居民在廣泛交往交流交融中聯系越來越緊密、感情越來越深厚。
近年來,邊疆地區的空巢老人、留守兒童不斷增多,特殊群體的生活和心理問題,成了社區工作的“頭痛事”。王淑清建立起“蒲公英之家”,組織開展“代理親人”志愿服務項目,將駐軍部隊官兵與空巢老人、留守兒童進行結對幫扶。轄區30余名空巢老人和70余名留守兒童找到了“代理親人”。
這一想法起源于2007年的“留守兒童之家”。當時,王淑清在社區散步,發現很多留守孩子由老人領著,見著女人就喊媽媽,見著男人就喊爸爸,特別招人憐愛。經排查,當時丹英社區共有39名留守兒童。為了給他們一個“完整的家”,丹英社區與駐街的邊防、消防、董存瑞部隊等單位展開合作,從社會上招募大學生志愿者。“兵爸爸”負責帶孩子去野外登山、游玩、陶冶情操、形塑品格,“代理媽媽”幫孩子換洗衣服、理發、做飯,“代理哥哥姐姐”與留守兒童聊天,為其輔導功課。
轉眼23年,當年的39名留守兒童早已長大成人,王淑清不僅將社區“留守兒童之家”升級成為“蒲公英之家”,培養了很多很多給人以溫暖和關愛的“代理親人”,還將目光聚焦到不同民族老年人身上,根據他們的不同需求,開展“助老工程一條街”“黃絲帶”“居家養老服務”等一系列養老服務活動,動員轄區內93家藥店、理發店、干洗店和超市等,為各民族空巢老人提供無償或低償的日常需求服務,形成了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依的和諧氛圍。
多年來,丹英社區先后與7支駐地部隊達成共建協議,每逢節日都組織社區的“阿媽妮”到部隊舉辦聯歡會,冬天幫助腌制各種朝鮮族咸菜;戰士退伍,她也會帶上當地各族群眾到部隊開歡送會。同時,駐地官兵們也積極參加清潔家園、養老助殘、扶貧助學等志愿服務活動,丹英社區成為了名副其實相親相愛的大家庭。


“老模范”再成“新典型”
眼下,丹英社區的各個角落一天比一天熱鬧起來。社區活動室里,老人們忙著唱歌跳舞擲柶戲;“家門口”的長椅上,居民三五成群怡然自得嘮家常;“口袋公園”里,孩子們在家長的陪伴下追逐嬉戲,不亦樂乎,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在這里得到了最鮮活的體現和最有力的印證。
2024年新春伊始,延邊州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三共四同”互嵌式示范社區動員部署會召開,要求總結提煉、復制推廣丹英社區經驗,以“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和“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飯、同過一個節”為主要內容,在全州打造100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三共四同”互嵌式示范社區。
從全市基層治理“老大難”到兩奪民族團結進步全國桂冠,再到成為全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典范,丹英社區在王淑清的帶領下,攀上一個又一個新高度,靠的是什么?
“緊跟黨的領導,用平臺來推動,靠黨員去帶動!”丹英社區黨委書記王淑清介紹說,丹英社區在街道和社區黨委的帶領下,廣泛凝聚黨員干部和駐街單位的力量,搭建服務、議事、活動等平臺,既圍著群眾轉、帶著群眾干,也幫著群眾辦、解決群眾盼,社區各族居民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組織的周圍,團結一心、守望相助,處成了親密無間的一家人。
丹英社區85歲的漢族老人高淑春和朝鮮族老人金勝淑相識于社區組織的一場結對活動。熱心腸的高淑春得知金勝淑身體不好、行動不便、兒女常年不在身邊后,便經常到金勝淑家串門,沒事兒陪她嘮嘮嗑、家里有啥好吃的都想著給她送去一份、水電欠費了幫忙繳費……天長日久,金勝淑主動把工資卡交給高淑春管理,“遠親不如近鄰”,用在這兩位跨越民族、血緣的老姐妹之間再恰當不過。
2018年,金勝淑去世了。不久后,小區里新搬來了又一位朝鮮族老人張松今,在高淑春的陪伴下,迅速適應了新家。在朝夕相處中,高淑春與張松今建立了深厚的情誼,結對幫扶的紐帶又在這兩位老人身上傳遞了下去。如今,社區里到處都有她們攙扶而行、相互陪伴的身影。
行走在丹英社區大街小巷,三位老人之間的故事被傳為佳話,各族群眾手足相親、互幫互助的鮮活事例不勝枚舉。
2024年初,王淑清應轄區廣大居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拓展陣地需要,又將社區老舊閑置了3年的“蒲公英之家”打造成“紅石榴之家”,為各族群眾和青少年沉浸式體驗、互動式交流,學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有效模式,增強愛黨、愛國、愛家鄉熱情提供了智慧支撐和陣地保障,居民交口稱贊。
如今,丹英社區在王淑清的帶領下,各族居民緊緊團結在黨組織周圍,在生活上相互幫助、經濟上相互依存、文化上相互借鑒、習俗上相互尊重、情感上相互親近,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社區成立了全國首個“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會”,成為首批吉林省城市社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筑基工程示范試點、首批延邊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全州唯一社區層面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學中心。社區黨委集體創作的《中華民族一家親》歌曲,在大街小巷里廣為流傳,已成為社區居民心中的“主旋律”。
初審:金俞成
復審:李軍廣
終審:王春榮

扎根基層二十三載,王淑清始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帶領各族群眾攜手奮進,將一個邊疆民族地區曾經落后的社區打造成為全國聞名的民族團結進步樣板社區,先后獲得“全國民族團結模范個人”“全國模范小巷總理”“中國好人”“全國三八紅旗手”等各級各類榮譽100余項。


從“一窮二白”到“兩奪桂冠”
2000年,延吉市開啟“社區”時代,次年,延吉市北山街道設立丹英社區,組建領導班子。然而,僅一年有余,社區因種種原因更換了5任負責人。
“家不能一日無主”。不少熟識王淑清的人極力舉薦她,說她見多識廣,還熱心腸,于是街道領導專程登門邀請她。活多、錢少、不討好……王淑清猶豫再三,最終還是答應了:“試試吧,先干3個月,干得不好,你們就換人!”
萬事開頭難。那時的丹英社區可謂一窮二白,基礎設施差到極點,3名班子成員肩負管理轄區2700多戶居民的重擔。為了盡快解決社區“臟亂差”,王淑清決定先從修繕道路抓起,不成想很多居民不想出錢。為保證工程順利開工,她以個人名義給施工隊打下了人生第一張欠條,此后又因社區改造、惠及民生等事項打了60多張欠條。
磨“破”了嘴、跑“斷”了腿、欠了一屁股債,換來修路鋪路、清理垃圾、拆除違建相繼實施……社區一件件疑難雜癥在王淑清這里逐一得到解決,這讓她慢慢在各族群眾心中站穩了腳跟。
擔任丹英社區書記20余年來,王淑清始終保持手機24小時開機,只要居民有需要,她隨叫隨到,社區里各族居民、不分男女老少都愛叫她“王媽媽”。如今,丹英社區在她的帶領下,生活環境越來越好,“家庭”日益壯大,漢族、朝鮮族、回族、滿族、藏族、瑤族、錫伯族、景頗族、蒙古族等多民族居民在這里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先后奪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社區“和“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桂冠。
“不分民族,而是中華民族一家親!”王淑清簡單樸實的一句話,道出了丹英社區從“一窮二白”到“兩奪桂冠”的“逆襲”秘訣。


“‘王媽媽’把社區變成了‘家’!”
丹英社區六成以上均為朝鮮族居民,20多年前,部分朝鮮族老人對漢語不熟悉。
語言不通,就無法了解并滿足這些老人的需求。上任以后,王淑清很快意識到這一問題。于是勤學苦練,僅用短短3個月就能說得一口流利的朝鮮語,拉近了與朝鮮族老人的情感距離。也是從那時起,王淑清認識到語言的重要作用,開始在社區常態化開展“鄰居節”“社區音樂會”“趣味運動會”等各項活動,引導社區各族群眾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飯、同過一個節,各族居民在廣泛交往交流交融中聯系越來越緊密、感情越來越深厚。
近年來,邊疆地區的空巢老人、留守兒童不斷增多,特殊群體的生活和心理問題,成了社區工作的“頭痛事”。王淑清建立起“蒲公英之家”,組織開展“代理親人”志愿服務項目,將駐軍部隊官兵與空巢老人、留守兒童進行結對幫扶。轄區30余名空巢老人和70余名留守兒童找到了“代理親人”。
這一想法起源于2007年的“留守兒童之家”。當時,王淑清在社區散步,發現很多留守孩子由老人領著,見著女人就喊媽媽,見著男人就喊爸爸,特別招人憐愛。經排查,當時丹英社區共有39名留守兒童。為了給他們一個“完整的家”,丹英社區與駐街的邊防、消防、董存瑞部隊等單位展開合作,從社會上招募大學生志愿者。“兵爸爸”負責帶孩子去野外登山、游玩、陶冶情操、形塑品格,“代理媽媽”幫孩子換洗衣服、理發、做飯,“代理哥哥姐姐”與留守兒童聊天,為其輔導功課。
轉眼23年,當年的39名留守兒童早已長大成人,王淑清不僅將社區“留守兒童之家”升級成為“蒲公英之家”,培養了很多很多給人以溫暖和關愛的“代理親人”,還將目光聚焦到不同民族老年人身上,根據他們的不同需求,開展“助老工程一條街”“黃絲帶”“居家養老服務”等一系列養老服務活動,動員轄區內93家藥店、理發店、干洗店和超市等,為各民族空巢老人提供無償或低償的日常需求服務,形成了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依的和諧氛圍。
多年來,丹英社區先后與7支駐地部隊達成共建協議,每逢節日都組織社區的“阿媽妮”到部隊舉辦聯歡會,冬天幫助腌制各種朝鮮族咸菜;戰士退伍,她也會帶上當地各族群眾到部隊開歡送會。同時,駐地官兵們也積極參加清潔家園、養老助殘、扶貧助學等志愿服務活動,丹英社區成為了名副其實相親相愛的大家庭。



“老模范”再成“新典型”
眼下,丹英社區的各個角落一天比一天熱鬧起來。社區活動室里,老人們忙著唱歌跳舞擲柶戲;“家門口”的長椅上,居民三五成群怡然自得嘮家常;“口袋公園”里,孩子們在家長的陪伴下追逐嬉戲,不亦樂乎,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在這里得到了最鮮活的體現和最有力的印證。
2024年新春伊始,延邊州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三共四同”互嵌式示范社區動員部署會召開,要求總結提煉、復制推廣丹英社區經驗,以“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和“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飯、同過一個節”為主要內容,在全州打造100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三共四同”互嵌式示范社區。
從全市基層治理“老大難”到兩奪民族團結進步全國桂冠,再到成為全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典范,丹英社區在王淑清的帶領下,攀上一個又一個新高度,靠的是什么?
“緊跟黨的領導,用平臺來推動,靠黨員去帶動!”丹英社區黨委書記王淑清介紹說,丹英社區在街道和社區黨委的帶領下,廣泛凝聚黨員干部和駐街單位的力量,搭建服務、議事、活動等平臺,既圍著群眾轉、帶著群眾干,也幫著群眾辦、解決群眾盼,社區各族居民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組織的周圍,團結一心、守望相助,處成了親密無間的一家人。
丹英社區85歲的漢族老人高淑春和朝鮮族老人金勝淑相識于社區組織的一場結對活動。熱心腸的高淑春得知金勝淑身體不好、行動不便、兒女常年不在身邊后,便經常到金勝淑家串門,沒事兒陪她嘮嘮嗑、家里有啥好吃的都想著給她送去一份、水電欠費了幫忙繳費……天長日久,金勝淑主動把工資卡交給高淑春管理,“遠親不如近鄰”,用在這兩位跨越民族、血緣的老姐妹之間再恰當不過。
2018年,金勝淑去世了。不久后,小區里新搬來了又一位朝鮮族老人張松今,在高淑春的陪伴下,迅速適應了新家。在朝夕相處中,高淑春與張松今建立了深厚的情誼,結對幫扶的紐帶又在這兩位老人身上傳遞了下去。如今,社區里到處都有她們攙扶而行、相互陪伴的身影。
行走在丹英社區大街小巷,三位老人之間的故事被傳為佳話,各族群眾手足相親、互幫互助的鮮活事例不勝枚舉。
2024年初,王淑清應轄區廣大居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拓展陣地需要,又將社區老舊閑置了3年的“蒲公英之家”打造成“紅石榴之家”,為各族群眾和青少年沉浸式體驗、互動式交流,學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有效模式,增強愛黨、愛國、愛家鄉熱情提供了智慧支撐和陣地保障,居民交口稱贊。
如今,丹英社區在王淑清的帶領下,各族居民緊緊團結在黨組織周圍,在生活上相互幫助、經濟上相互依存、文化上相互借鑒、習俗上相互尊重、情感上相互親近,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社區成立了全國首個“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會”,成為首批吉林省城市社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筑基工程示范試點、首批延邊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全州唯一社區層面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學中心。社區黨委集體創作的《中華民族一家親》歌曲,在大街小巷里廣為流傳,已成為社區居民心中的“主旋律”。
初審:金俞成
復審:李軍廣
終審:王春榮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