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市三道灣鎮支邊村里傳統文化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蕩起“老”牛鎖 轉出“新”鄉愁
2025-04-09 標簽: 來源:延吉新聞網
清明節清晨5點,在延吉市三道灣鎮支邊村村頭的移民文化廣場上,78歲的村民王清泉正與其他村民一起用繩子將粗壯的松木桿固定,再掛上由舊牛鎖頭改制的老式悠千座。
“轉悠千是我們村的‘清明符號’,老一輩人用轉悠千驅寒祛濕、祈愿豐收,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這一轉悠,鄉愁就有了寄托,傳統節日也有了儀式感!”撫摸著斑駁的牛鎖頭,看著已經能夠熟練綁繩結的年輕一輩,王清泉很欣慰。“我們是移民村,20世紀50年代就從山東整村搬遷到這里,轉悠千這個傳統也在這里扎下了根。多年來,每到清明節,不管是村里的老人,還是來探親訪友的年輕人,都要蕩一蕩悠千、解一解鄉愁。”王清泉說,雖然現在村里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可清明節轉悠千的習俗從未間斷過。
隨著太陽升起,系在6米高轉悠千架上的紅綢帶在春風中舞動,向村民們發出歡樂邀請。“轉悠千的架子搭起來,也就意味著一年的春耕開始了。”“80”后村民祝繼順和王鳳濤完成了轉悠千架搭建的收尾工作,便帶著各自的“豐收使命”奔赴春忙“戰場”。
1988年出生的祝繼順快步走到廣場旁邊的支邊種植專業合作社院內,與早已在那里忙活的幾位村民一起研究春耕備耕工作。作為目前村里最年輕的搭建轉悠千的手藝傳承人,十幾年前,祝繼順回村時深切地感受到,土地是農民的根、鄉村發展的基石,更是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悠千蕩呀蕩不能停,村里的發展不能斷。2015年,他毅然放棄在城市工作生活的便利返回村里,與4名志同道合的“80”后共同成立合作社,開啟了他們的創業之路。貸款購買農機、接手村民土地、承包紅松果林,并相繼在村里搞起了大棚種植、草莓采摘等產業。“目前,我們合作社承包的土地有100多公頃,并負責給其他村民自種的200多公頃地提供代耕代種代收等服務。”祝繼順指著合作社院里幾十臺大大小小的農用機械告訴記者,目前全村80%以上的土地由合作社打理,糧食產量穩定,村民的土地收益也有保障。
1982年出生的王鳳濤不僅是村黨支部副書記,也是合作社的中堅力量。他匆匆趕到村子另一邊的蘑菇種植大棚,查看完暖棚里的采摘情況,又巡視了一圈冷棚里的新菌袋擺放進度。“村里分兩批一共種了12萬段蘑菇,最多時每天可出菇750公斤。”王鳳濤告訴記者,這不僅能讓參與管理的村民一年四季掙到工資,還為村集體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支持村里的“黨愛食堂”為200多名65歲以上老人提供免費餐食。村民生活越幸福,村子的向心力和吸引力就越強。這兩天,返鄉過節的村民就有200多人。“我們支邊村現在可以說是‘興邊村’,不僅村里的孩子們趕著回來,還吸引了很多外地人。”王鳳濤自豪地說。
太陽漸漸升高,廣場上的人也越聚越多。76歲的高明亮看著從外地趕回來的孫輩們坐在牛鎖頭上越蕩越高,笑得比孩子們還開心。同樣過了古稀之年的王世玉大娘則是有“技”不怕年高,不但搶著坐上悠千,還大聲招呼著推悠千的鄉親們再轉快些:“別怕,這牛鎖頭我坐了一輩子,熟得很!”
悠千飛速旋轉,6個拴著牛鎖頭的“座位”在空中劃出一道道優美的弧線,村民們的歡笑聲與加油吶喊聲交織在一起,滿滿的活力不僅從廣場蔓延至整個村莊,還通過一部部手機的鏡頭傳遞到遠方。“沒想到,家鄉還有人氣這么高的山村。”延吉游客魏敬軒說。
“支邊村的熱鬧,不僅源于傳統文化底蘊,更扎根于實實在在的產業振興。”村民李大姐一邊忙著烙餅,一邊感慨:“以前過節就盼著孩子回家,現在村里產業發展起來了,年輕人都愿意回鄉創業,村民的日子也越過越有奔頭!”據村黨支部書記季鵬介紹,近年來,支邊村的產業多點開花,今年又新增了花卉種植項目。“這兩天就開始育苗了,不僅能增加村民收入,也可以為綠美延吉建設出一份力。”季鵬說。
楊柳萌芽,春山可望。臨近正午,悠千架在驕陽下的影子越來越短,如同一座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這座“橋”,讓鄉愁生根、讓夢想綻放。
?。ㄑ舆吶請笕襟w記者 肖玉敏 牛澤剛)
來源:延邊新聞網
初審:王棟
復審:李軍廣
終審:王春榮

“轉悠千是我們村的‘清明符號’,老一輩人用轉悠千驅寒祛濕、祈愿豐收,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這一轉悠,鄉愁就有了寄托,傳統節日也有了儀式感!”撫摸著斑駁的牛鎖頭,看著已經能夠熟練綁繩結的年輕一輩,王清泉很欣慰。“我們是移民村,20世紀50年代就從山東整村搬遷到這里,轉悠千這個傳統也在這里扎下了根。多年來,每到清明節,不管是村里的老人,還是來探親訪友的年輕人,都要蕩一蕩悠千、解一解鄉愁。”王清泉說,雖然現在村里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可清明節轉悠千的習俗從未間斷過。
隨著太陽升起,系在6米高轉悠千架上的紅綢帶在春風中舞動,向村民們發出歡樂邀請。“轉悠千的架子搭起來,也就意味著一年的春耕開始了。”“80”后村民祝繼順和王鳳濤完成了轉悠千架搭建的收尾工作,便帶著各自的“豐收使命”奔赴春忙“戰場”。

1988年出生的祝繼順快步走到廣場旁邊的支邊種植專業合作社院內,與早已在那里忙活的幾位村民一起研究春耕備耕工作。作為目前村里最年輕的搭建轉悠千的手藝傳承人,十幾年前,祝繼順回村時深切地感受到,土地是農民的根、鄉村發展的基石,更是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悠千蕩呀蕩不能停,村里的發展不能斷。2015年,他毅然放棄在城市工作生活的便利返回村里,與4名志同道合的“80”后共同成立合作社,開啟了他們的創業之路。貸款購買農機、接手村民土地、承包紅松果林,并相繼在村里搞起了大棚種植、草莓采摘等產業。“目前,我們合作社承包的土地有100多公頃,并負責給其他村民自種的200多公頃地提供代耕代種代收等服務。”祝繼順指著合作社院里幾十臺大大小小的農用機械告訴記者,目前全村80%以上的土地由合作社打理,糧食產量穩定,村民的土地收益也有保障。
1982年出生的王鳳濤不僅是村黨支部副書記,也是合作社的中堅力量。他匆匆趕到村子另一邊的蘑菇種植大棚,查看完暖棚里的采摘情況,又巡視了一圈冷棚里的新菌袋擺放進度。“村里分兩批一共種了12萬段蘑菇,最多時每天可出菇750公斤。”王鳳濤告訴記者,這不僅能讓參與管理的村民一年四季掙到工資,還為村集體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支持村里的“黨愛食堂”為200多名65歲以上老人提供免費餐食。村民生活越幸福,村子的向心力和吸引力就越強。這兩天,返鄉過節的村民就有200多人。“我們支邊村現在可以說是‘興邊村’,不僅村里的孩子們趕著回來,還吸引了很多外地人。”王鳳濤自豪地說。
太陽漸漸升高,廣場上的人也越聚越多。76歲的高明亮看著從外地趕回來的孫輩們坐在牛鎖頭上越蕩越高,笑得比孩子們還開心。同樣過了古稀之年的王世玉大娘則是有“技”不怕年高,不但搶著坐上悠千,還大聲招呼著推悠千的鄉親們再轉快些:“別怕,這牛鎖頭我坐了一輩子,熟得很!”
悠千飛速旋轉,6個拴著牛鎖頭的“座位”在空中劃出一道道優美的弧線,村民們的歡笑聲與加油吶喊聲交織在一起,滿滿的活力不僅從廣場蔓延至整個村莊,還通過一部部手機的鏡頭傳遞到遠方。“沒想到,家鄉還有人氣這么高的山村。”延吉游客魏敬軒說。
“支邊村的熱鬧,不僅源于傳統文化底蘊,更扎根于實實在在的產業振興。”村民李大姐一邊忙著烙餅,一邊感慨:“以前過節就盼著孩子回家,現在村里產業發展起來了,年輕人都愿意回鄉創業,村民的日子也越過越有奔頭!”據村黨支部書記季鵬介紹,近年來,支邊村的產業多點開花,今年又新增了花卉種植項目。“這兩天就開始育苗了,不僅能增加村民收入,也可以為綠美延吉建設出一份力。”季鵬說。
楊柳萌芽,春山可望。臨近正午,悠千架在驕陽下的影子越來越短,如同一座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這座“橋”,讓鄉愁生根、讓夢想綻放。
?。ㄑ舆吶請笕襟w記者 肖玉敏 牛澤剛)
來源:延邊新聞網
初審:王棟
復審:李軍廣
終審:王春榮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