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看發展——政府工作報告中2024年的延吉
冬至陽生,歲回律轉,時間的年輪翻開了嶄新的一頁。站在新的歷史節點回看2024年的延吉,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抓項目擴投資、抓改革促創新、抓基礎興業態,經濟發展穩中有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美好延吉邁出了堅實步伐。

趙明哲 攝
一組組數據反映成效,一排排增長點可喜攀升,延吉在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讓我們一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數”看延吉發展。
57億、增長30%——“數”看雙招雙引
2024年,舉辦主題招商活動62次,開展經貿交流活動390余次,洽談項目130個,總投資181.3億元;
米稻村實業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相繼落戶,阜安國際康養中心等48個項目成功簽約,完成省招商引資入統到位資金57億元、增長30%;
“青年延吉”政策效應持續釋放,新引進本碩人才1894人。
225.2億、增長9%——“數”看工業經濟
“兩區”規上工業總產值完成225.2億元、增長9%;
新增規上工業企業4戶,企業總數達61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分別達47戶、43戶、23戶;
吉林煙草、金剛山等企業穩定運營,敖東軟膏劑生產線等項目建成投產,民俗特色食品產業被認定為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食品煙草產業完成產值181.4億元、增長4.5%;
上海芯超等9戶生物科技企業入駐細胞產業園,可喜安醫療器械等企業產能持續釋放,生命健康產業完成產值18億元、增長12.4%。
17.3億、12.2萬戶次——“數”看民營經濟
積極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信易貸”平臺發放貸款18筆、2361萬元;
全面落實減稅降費等稅收優惠政策,為中小企業減免稅費17.3億元,惠及市場主體12.2萬戶次;
深化“證照一碼通”等商事制度改革,完成“個轉企”132戶,新登記各類經營主體1.2萬戶。
7.1億、突破1000家——“數”看市場活力
開展“消費促進年”等系列促銷活動,發放各類消費券、消費補貼4290萬元,拉動消費7.1億元;
百貨大樓—西市場、帽兒山入選新一批省級消費集聚區,國家級、省級消費集聚區達4個,牛市街等10個主街商圈入選全國第四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
延吉百貨等20戶頭部企業完成營收58.9億元,全市限上商貿企業(個體)達130家,零售額超億元企業18家;
新增賓館酒店140家,咖啡門店突破1000家,每萬人咖啡館擁有量位居全國縣域城市榜首;
夏季房交會成功舉辦,成交各類房屋和車庫車位1324套、10.8萬平方米,成交額5.8億元,全年完成房地產交易1.7萬套、54億元。
破百億、增長12%——“數”看電商市場
打造“延之有禮”區域公共品牌,1000余款產品納入培育庫,“每日隆嚴選”等電商消費平臺投入運營,完成訂單18萬筆,銷售額達1560萬元;
開展“年貨節”等系列促銷活動,網絡零售額增長12%,連續兩年總額破百億,電商經營主體新增1400家,總數達1.9萬家。
155億、破千萬人次——“數”看文旅市場
1978文創園等文旅項目有序推進,國際冰雪節等20余項特色節慶活動成功舉辦,無人機編隊表演創吉尼斯世界紀錄;
《幸運旅行家》等綜藝影視來延錄制,電影《金哲》圓滿殺青,“延吉行”小程序正式上線;
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斬獲4金,獲獎數位居全省第一;
全年接待游客突破千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155億元,分別實現了雙位數增長。
5億、增長185.7%——“數”看跨境電商
保稅物流中心、RCEP跨境進出口中心常態化運行,國際貨站、9610海關監管作業區投入使用,全貿通延吉運營中心等項目成功落地,“前店后倉+快配”新模式在全省先行先試。跨境電商綜試區獲評全國綜試區“成效較好”等次,跨境電商進出口交易額完成5億元、增長185.7%。
52億、增長92.7%——“數”看外貿活力
延吉—長白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正式獲批;
延吉機場新增國內國際航線7條,國際旅客占比位居全國支線機場首位;
組織企業參加展銷會、展覽會25次,全年新增外貿企業20家,對環日本海國家進出口交易額增長92.7%,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52億元,實現6倍增長,增速位居全省縣(市)首位。
1.9億——“數”看社會保障
20件民生實事全部落實,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2%;
城鎮新增就業6322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3323人;
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466萬元,發放各類救助補助金1.9億元,現行城鄉低保標準居全省前列;
“五大保險”參保范圍逐步擴大,醫療保險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完成老年家庭適老化改造414戶,新增民膳食堂16個。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2024年已經畫上圓滿的句號,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延吉將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堅持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開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美好延吉的新局面!
初審:王曉彤
復審:李軍廣
終審:王春榮

趙明哲 攝
一組組數據反映成效,一排排增長點可喜攀升,延吉在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讓我們一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數”看延吉發展。
57億、增長30%——“數”看雙招雙引
2024年,舉辦主題招商活動62次,開展經貿交流活動390余次,洽談項目130個,總投資181.3億元;
米稻村實業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相繼落戶,阜安國際康養中心等48個項目成功簽約,完成省招商引資入統到位資金57億元、增長30%;
“青年延吉”政策效應持續釋放,新引進本碩人才1894人。
225.2億、增長9%——“數”看工業經濟
“兩區”規上工業總產值完成225.2億元、增長9%;
新增規上工業企業4戶,企業總數達61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分別達47戶、43戶、23戶;
吉林煙草、金剛山等企業穩定運營,敖東軟膏劑生產線等項目建成投產,民俗特色食品產業被認定為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食品煙草產業完成產值181.4億元、增長4.5%;
上海芯超等9戶生物科技企業入駐細胞產業園,可喜安醫療器械等企業產能持續釋放,生命健康產業完成產值18億元、增長12.4%。
17.3億、12.2萬戶次——“數”看民營經濟
積極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信易貸”平臺發放貸款18筆、2361萬元;
全面落實減稅降費等稅收優惠政策,為中小企業減免稅費17.3億元,惠及市場主體12.2萬戶次;
深化“證照一碼通”等商事制度改革,完成“個轉企”132戶,新登記各類經營主體1.2萬戶。
7.1億、突破1000家——“數”看市場活力
開展“消費促進年”等系列促銷活動,發放各類消費券、消費補貼4290萬元,拉動消費7.1億元;
百貨大樓—西市場、帽兒山入選新一批省級消費集聚區,國家級、省級消費集聚區達4個,牛市街等10個主街商圈入選全國第四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
延吉百貨等20戶頭部企業完成營收58.9億元,全市限上商貿企業(個體)達130家,零售額超億元企業18家;
新增賓館酒店140家,咖啡門店突破1000家,每萬人咖啡館擁有量位居全國縣域城市榜首;
夏季房交會成功舉辦,成交各類房屋和車庫車位1324套、10.8萬平方米,成交額5.8億元,全年完成房地產交易1.7萬套、54億元。
破百億、增長12%——“數”看電商市場
打造“延之有禮”區域公共品牌,1000余款產品納入培育庫,“每日隆嚴選”等電商消費平臺投入運營,完成訂單18萬筆,銷售額達1560萬元;
開展“年貨節”等系列促銷活動,網絡零售額增長12%,連續兩年總額破百億,電商經營主體新增1400家,總數達1.9萬家。
155億、破千萬人次——“數”看文旅市場
1978文創園等文旅項目有序推進,國際冰雪節等20余項特色節慶活動成功舉辦,無人機編隊表演創吉尼斯世界紀錄;
《幸運旅行家》等綜藝影視來延錄制,電影《金哲》圓滿殺青,“延吉行”小程序正式上線;
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斬獲4金,獲獎數位居全省第一;
全年接待游客突破千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155億元,分別實現了雙位數增長。
5億、增長185.7%——“數”看跨境電商
保稅物流中心、RCEP跨境進出口中心常態化運行,國際貨站、9610海關監管作業區投入使用,全貿通延吉運營中心等項目成功落地,“前店后倉+快配”新模式在全省先行先試。跨境電商綜試區獲評全國綜試區“成效較好”等次,跨境電商進出口交易額完成5億元、增長185.7%。
52億、增長92.7%——“數”看外貿活力
延吉—長白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正式獲批;
延吉機場新增國內國際航線7條,國際旅客占比位居全國支線機場首位;
組織企業參加展銷會、展覽會25次,全年新增外貿企業20家,對環日本海國家進出口交易額增長92.7%,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52億元,實現6倍增長,增速位居全省縣(市)首位。
1.9億——“數”看社會保障
20件民生實事全部落實,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2%;
城鎮新增就業6322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3323人;
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466萬元,發放各類救助補助金1.9億元,現行城鄉低保標準居全省前列;
“五大保險”參保范圍逐步擴大,醫療保險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完成老年家庭適老化改造414戶,新增民膳食堂16個。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2024年已經畫上圓滿的句號,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延吉將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堅持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開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美好延吉的新局面!
初審:王曉彤
復審:李軍廣
終審:王春榮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