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實事】社會救助的陽光 溫暖困難群眾
延吉新聞網11月22日訊(記者 王曉彤)2021年,延吉市社會救助事業中心和延吉市殘疾人聯合會重點關注因病、因殘致貧群眾,尤其是0至6歲聽力、肢體、智力和孤獨癥的障礙兒童,通過提升社會救助服務效率、發放兒童康復訓練補助等方式,加大社會救助力度。

兒童正在進行康復訓練 王曉彤 攝
發放補貼 減輕殘疾兒童康復訓練經濟負擔
11月16日,在延邊語言障礙訓練中心,一群活潑可愛的兒童正在教室里進行著語言和社交能力、認知能力、生活自理、情緒和行為等康復訓練,在老師的引導下,每個孩子臉上都洋溢著歡樂的笑容。
“這里大部分兒童都享受到了殘疾兒童康復救助,這項救助不僅給這些家庭帶來了康復的希望,更極大程度減輕了他們的經濟負擔。”據延吉市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崔文虎介紹,2021年,“為50名殘疾兒童提供康復救助”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作,是由政府主導,市殘聯具體實施,主要內容是為具有延吉市戶籍、0-6歲有康復需求的聽力、肢體、智力和孤獨癥障礙的兒童提供康復訓練、輔助器具適配及手術類的救助補貼。
經過一年的運行,救助切實減輕了受助兒童的家庭經濟負擔,減輕了兒童的障礙程度。截至目前,延吉市已有80名兒童在市殘聯進行備案,并由殘聯轉介到兒童康復定點服務機構進行康復訓練,康復訓練費用不需要家長支出,一年的補助上限為2萬至2.4萬不等,由專項經費和本級財政共同保障。
“0-6歲是兒童康復的黃金期,是康復訓練效果的最佳時期。”為了讓更多兒童及早恢復健康,崔文虎呼吁,有延吉市戶籍且有相關康復需求未滿7歲的兒童,家長可持孩子的戶口簿、二代殘疾證或縣級以上醫院出具的診斷證明、監護人身份證來市殘聯康復科進行咨詢或申請,早干預早治療。
權限下放 最大限度縮短審批服務半徑
家住北山街道丹延社區的低保戶姜女士近日到市社會救助事業中心詢問孩子上大學后的低保補助情況,得知孩子在上大學后不僅能持續享受低保待遇,還會提檔40%左右的低保補助金額,姜女士松了口氣。
姜女士說,6年前,她和丈夫都因病失去了勞動能力,為治病二人掏空了積蓄,更難的是家中還有孩子正在上學。為了維持正常生計,讓孩子能夠繼續享受教育,2016年初,夫妻二人向街道進行了求助。經過社區入戶審核、財產信息比對和上報,一家三口很快享受到了低保待遇和重病分類救助,加起來每月總共1975元。
“這筆補助對我們一家幫助很大,衣食住行和孩子的學費都能解決。”姜女士表示,除此以外,這些年來,家中還經常會收到來自社會的關愛和政府發放的生活物資。
從申請到拿錢不超過一個月,如此快速的社會救助申請,給姜女士這樣的困難群眾帶來了希望和信心。據市社會救助事業中心副主任金基俊介紹,為最大限度縮短審批服務半徑,年初以來,中心在做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基礎上,于8月起,將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權限下放到鎮(街道),由鎮(街道)直接負責社會救助的申請受理、審核確認及日常動態管理。截至目前,累計為8028戶、10587名城鄉低保及城鄉特困供養人員發放救助金6057.22萬元;累計發放臨時救助金31.98萬元,救助278人次。

兒童正在進行康復訓練 王曉彤 攝
發放補貼 減輕殘疾兒童康復訓練經濟負擔
11月16日,在延邊語言障礙訓練中心,一群活潑可愛的兒童正在教室里進行著語言和社交能力、認知能力、生活自理、情緒和行為等康復訓練,在老師的引導下,每個孩子臉上都洋溢著歡樂的笑容。
“這里大部分兒童都享受到了殘疾兒童康復救助,這項救助不僅給這些家庭帶來了康復的希望,更極大程度減輕了他們的經濟負擔。”據延吉市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崔文虎介紹,2021年,“為50名殘疾兒童提供康復救助”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作,是由政府主導,市殘聯具體實施,主要內容是為具有延吉市戶籍、0-6歲有康復需求的聽力、肢體、智力和孤獨癥障礙的兒童提供康復訓練、輔助器具適配及手術類的救助補貼。
經過一年的運行,救助切實減輕了受助兒童的家庭經濟負擔,減輕了兒童的障礙程度。截至目前,延吉市已有80名兒童在市殘聯進行備案,并由殘聯轉介到兒童康復定點服務機構進行康復訓練,康復訓練費用不需要家長支出,一年的補助上限為2萬至2.4萬不等,由專項經費和本級財政共同保障。
“0-6歲是兒童康復的黃金期,是康復訓練效果的最佳時期。”為了讓更多兒童及早恢復健康,崔文虎呼吁,有延吉市戶籍且有相關康復需求未滿7歲的兒童,家長可持孩子的戶口簿、二代殘疾證或縣級以上醫院出具的診斷證明、監護人身份證來市殘聯康復科進行咨詢或申請,早干預早治療。
權限下放 最大限度縮短審批服務半徑
家住北山街道丹延社區的低保戶姜女士近日到市社會救助事業中心詢問孩子上大學后的低保補助情況,得知孩子在上大學后不僅能持續享受低保待遇,還會提檔40%左右的低保補助金額,姜女士松了口氣。
姜女士說,6年前,她和丈夫都因病失去了勞動能力,為治病二人掏空了積蓄,更難的是家中還有孩子正在上學。為了維持正常生計,讓孩子能夠繼續享受教育,2016年初,夫妻二人向街道進行了求助。經過社區入戶審核、財產信息比對和上報,一家三口很快享受到了低保待遇和重病分類救助,加起來每月總共1975元。
“這筆補助對我們一家幫助很大,衣食住行和孩子的學費都能解決。”姜女士表示,除此以外,這些年來,家中還經常會收到來自社會的關愛和政府發放的生活物資。
從申請到拿錢不超過一個月,如此快速的社會救助申請,給姜女士這樣的困難群眾帶來了希望和信心。據市社會救助事業中心副主任金基俊介紹,為最大限度縮短審批服務半徑,年初以來,中心在做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基礎上,于8月起,將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權限下放到鎮(街道),由鎮(街道)直接負責社會救助的申請受理、審核確認及日常動態管理。截至目前,累計為8028戶、10587名城鄉低保及城鄉特困供養人員發放救助金6057.22萬元;累計發放臨時救助金31.98萬元,救助278人次。
【責編 王春榮】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