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西部崛起一座“紅色小鎮”
2021-05-18 標簽: 來源:延邊新聞網
初夏時節的延吉市朝陽川鎮太興村,溫熱的陽光滋養著準備耕種的稻田,也照拂著忙碌的施工現場,到處充滿著勃勃生機。
5月13日,記者在太興村看到,已經竣工的民宿,黛瓦飛檐與原木白墻勾勒出清新的民俗風情;正在收尾的中共東滿特委成立舊址復建工程,茅屋石墻與老松垂柳圈圍著濃厚的歷史積淀;雛形初現的停車場與規模粗具的展陳館彰顯著綜合屬性……一個集黨史黨性教育、紅色文化旅游、民俗文化體驗、研學培訓教學、餐飲住宿娛樂等于一體的“紅色小鎮”正在這里快速建設中。

延吉市太興紅色文化小鎮概念性規劃方案
“太興村基礎設施完善,是國家民委命名的'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且紅色歷史資源豐富,發展文化旅游有基礎有優勢。”據朝陽川鎮人大主席王延波介紹,太興村原名為延吉縣十四區太興作業區,抗日斗爭時期,延吉縣委誕生于此。太興村烈士碑顯示,該村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烈士達30多人。近年來,中央、省、州、市高度重視革命老區建設工作,延吉市委、市政府積極做好紅色文化挖掘傳承工作,將紅色資源較為豐富的太興村作為紅色美麗村莊試點村,打造“太興紅色小鎮”。

中共東滿特委成立舊址復建地 金洪石 攝

延吉市朝陽川鎮太興紅色小鎮施工現場 金洪石 攝

延吉市朝陽川鎮太興紅色小鎮 金洪石 攝
在以革命歷史人物廖如愿名字命名的“太興紅色小鎮”如愿路,一側是古樸石墻圍繞的朝鮮族特色民居,是村民的住所,也是小鎮的風景;另一側則為中共東滿特委展陳館,建筑外部是飛鶴望窗的傳統式樣,內部進行現代的裝修。該項目總投資2億元,分三期建設。目前,一期工程重點打造的中共東滿特委展陳館、研學服務中心、抗聯文物展區、主題廣場和中共東滿特委成立舊址復建地等工程均已進入最后沖刺階段。其中,展陳館由兩棟二層獨棟建筑組成,總建筑面積約1300平方米,樓體間通過二樓長廊加以連接,樓內分為四個區域,從東北開發歷史沿革開始,集中展現東北抗聯在東北、延邊、延吉的相關歷史事件,特別是介紹東滿特委成立前后發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影響。在如愿路盡頭的主題廣場中央將設置一座以黨旗和抗聯軍旗為造型的大型紅色主題雕塑,作為“太興紅色小鎮”的標志性打卡地。廣場西側將設立一面長約60米的繪畫墻,再現抗聯時期發生在延邊的重大歷史人物和事件。



“不只是如愿路,小鎮內主要街路都以歷任東滿特委書記和部分抗聯英雄人物姓名命名,并在路牌上對人物照片和事跡進行展示。”在王延波的帶領下,記者沿著“太興紅色小鎮”的楊林路走到中共東滿特委成立舊址復建地,只見兩名老者相互配合著編織草蓋,他們面前不斷延長的人字形墻頭草蓋透出的古拙韻味,讓整個現場充滿了崢嶸歲月氣息。據王延波介紹,中共東滿特委成立舊址復建地工程占地63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70平方米,為兩座傳統朝鮮族草房,屋內通過人物硅膠像生動展示東滿特委成立會議場景,院內設有牛棚、水井、農具等民俗展示,院后栽種松柏,此處既是東滿特委成立的場景還原地,也是朝鮮族民俗景觀的濃縮展示地。
據悉,太興紅色小鎮將于6月中下旬建成。
記者 肖玉敏 實習記者 文永鑫
5月13日,記者在太興村看到,已經竣工的民宿,黛瓦飛檐與原木白墻勾勒出清新的民俗風情;正在收尾的中共東滿特委成立舊址復建工程,茅屋石墻與老松垂柳圈圍著濃厚的歷史積淀;雛形初現的停車場與規模粗具的展陳館彰顯著綜合屬性……一個集黨史黨性教育、紅色文化旅游、民俗文化體驗、研學培訓教學、餐飲住宿娛樂等于一體的“紅色小鎮”正在這里快速建設中。

延吉市太興紅色文化小鎮概念性規劃方案

中共東滿特委成立舊址復建地 金洪石 攝

延吉市朝陽川鎮太興紅色小鎮施工現場 金洪石 攝

延吉市朝陽川鎮太興紅色小鎮 金洪石 攝




“不只是如愿路,小鎮內主要街路都以歷任東滿特委書記和部分抗聯英雄人物姓名命名,并在路牌上對人物照片和事跡進行展示。”在王延波的帶領下,記者沿著“太興紅色小鎮”的楊林路走到中共東滿特委成立舊址復建地,只見兩名老者相互配合著編織草蓋,他們面前不斷延長的人字形墻頭草蓋透出的古拙韻味,讓整個現場充滿了崢嶸歲月氣息。據王延波介紹,中共東滿特委成立舊址復建地工程占地63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70平方米,為兩座傳統朝鮮族草房,屋內通過人物硅膠像生動展示東滿特委成立會議場景,院內設有牛棚、水井、農具等民俗展示,院后栽種松柏,此處既是東滿特委成立的場景還原地,也是朝鮮族民俗景觀的濃縮展示地。
據悉,太興紅色小鎮將于6月中下旬建成。
記者 肖玉敏 實習記者 文永鑫
【責編 王春榮】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