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人?百事】從道路變遷看城市發展清晰足跡
從1921年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走過百年征程。一百年歲月崢嶸,一百年初心如磐。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延吉新聞網開設“百年•百人•百事”專欄,講述延吉故事,傳承紅色信仰,砥礪奮進前行。
道路是城市的骨骼和血脈,每一條路都印上了城市發展的清晰足跡。隨著一條條街路的延伸擴展,沿路破舊凌亂的泥房變成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蜿蜒曲折的小巷成為車水馬龍的平坦大道,雜草叢生的荒地變為美輪美奐的公園廣場,延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世紀90年代愛丹路道路鋪設

90年代初期光明街道路鋪設

1993年人民路中段

如今的光明街 楊婷婷 攝
“以前修路靠人海戰術,現在修路全靠機械化,修一條路比以前要快上幾十倍。”今年69歲的尹重哲是延吉市政建設有限公司道路橋梁高級工程師,從事道路工程工作近40年,他見證了延吉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巨變。他感嘆道:“這幾十年里,延吉的路越來越寬,道越來越平,橋也越建越多,越建越好,每一次的變化,我都看在眼里。”

90年代的延吉橋

如今的延吉大橋
據史料記載,解放初期,延吉僅有市中心區8條小棋盤狀道路網,“無風三尺土、下雨滿街泥,垃圾靠風吹、污水靠蒸發”是當時城區街路的真實境況。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視道路建設。“一五”期間,將人民路、解放路、光明街、參花街、太平街、進學街、河南街及長白山路中段,站前街南端鋪裝成柏油灌入式路面或水結石路面,面積達58600平方米。
改革開放后,延吉市道路呈井噴式增長,先后新建、改擴建140多條街路。
“十•五”期間,延吉市投入10多億元,新建、改造61條城市道路,長度達20.53公里,面積83.15萬平方米。

歐式街

天池大橋 張青龍 攝

延吉百貨大樓股份有限公司夜景
此后,延吉市委、市政府持續高強度投入,大規模建設,2017年完成金達萊北街等10多條道路建設和延川大橋主體工程、50條小街小巷改造工程;2018年進行了“三橋四街九路”建設,城區通達能力進一步提升;2019年,完成延西橋、大興橋拆除重建,16條小街小巷改造,20萬平方米道路加固和棚改配套道路建設。2020年,完成“南南通”局子街下穿工程、迎賓橋拆除重建工程、12條道路改造工程、3條道路建設工程建成通車以及高鐵西站即停即走工程。

80年代延吉市鳥瞰

如今的延吉
這一系列舉措破解了城市擁堵難題,使道路交通形成環流。全市“外成環、內成網”,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打開了城市空間格局,極大地改善了市民生活和交通環境,也給延吉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道路是城市的骨骼和血脈,每一條路都印上了城市發展的清晰足跡。隨著一條條街路的延伸擴展,沿路破舊凌亂的泥房變成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蜿蜒曲折的小巷成為車水馬龍的平坦大道,雜草叢生的荒地變為美輪美奐的公園廣場,延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世紀90年代愛丹路道路鋪設

90年代初期光明街道路鋪設

1993年人民路中段

如今的光明街 楊婷婷 攝
“以前修路靠人海戰術,現在修路全靠機械化,修一條路比以前要快上幾十倍。”今年69歲的尹重哲是延吉市政建設有限公司道路橋梁高級工程師,從事道路工程工作近40年,他見證了延吉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巨變。他感嘆道:“這幾十年里,延吉的路越來越寬,道越來越平,橋也越建越多,越建越好,每一次的變化,我都看在眼里。”

90年代的延吉橋

如今的延吉大橋
據史料記載,解放初期,延吉僅有市中心區8條小棋盤狀道路網,“無風三尺土、下雨滿街泥,垃圾靠風吹、污水靠蒸發”是當時城區街路的真實境況。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視道路建設。“一五”期間,將人民路、解放路、光明街、參花街、太平街、進學街、河南街及長白山路中段,站前街南端鋪裝成柏油灌入式路面或水結石路面,面積達58600平方米。
改革開放后,延吉市道路呈井噴式增長,先后新建、改擴建140多條街路。
“十•五”期間,延吉市投入10多億元,新建、改造61條城市道路,長度達20.53公里,面積83.15萬平方米。

歐式街

天池大橋 張青龍 攝

延吉百貨大樓股份有限公司夜景
此后,延吉市委、市政府持續高強度投入,大規模建設,2017年完成金達萊北街等10多條道路建設和延川大橋主體工程、50條小街小巷改造工程;2018年進行了“三橋四街九路”建設,城區通達能力進一步提升;2019年,完成延西橋、大興橋拆除重建,16條小街小巷改造,20萬平方米道路加固和棚改配套道路建設。2020年,完成“南南通”局子街下穿工程、迎賓橋拆除重建工程、12條道路改造工程、3條道路建設工程建成通車以及高鐵西站即停即走工程。

80年代延吉市鳥瞰

如今的延吉
這一系列舉措破解了城市擁堵難題,使道路交通形成環流。全市“外成環、內成網”,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打開了城市空間格局,極大地改善了市民生活和交通環境,也給延吉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責編 王春榮 李軍廣】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