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邊村”里“轉悠千”
2021-04-06 標簽: 來源:延邊新聞網
4月4日,清明節。這天,延吉市三道灣鎮支邊村小廣場上熱鬧非凡,全村男女老幼都在這里“轉悠千”,祈盼一年好兆頭。

村民興高采烈地轉悠千。
支邊村始建于1960年,村民是山東昌邑峽山水庫移民。目前,該村在冊村民共有350戶870人,全部是移民后代。“轉悠千”是一種和木馬一樣能旋轉的秋千,是該村多年來延續下來的一種習俗。每逢清明時節,村里人都會來“轉悠千”。以前誰家娶親,第二年清明就要在院中或門前空地上搭起秋千架,讓家人悠蕩,以示人丁興旺。本地人“轉悠千”取“(越)轉(越)有錢”的諧音。
現年71歲的王清泉,是支邊村第三代吊悠傳人,當日一早,他便帶領村民搭建“轉悠千”,用的材料都是木棒、木板、鐵絲、繩索、牛鎖頭等農村常見物品和農具。王清泉說,每年搭建的“轉悠千”不盡相同,今年搭建的秋千由一根大桿、4根站棒、4根橫梁、8根套棒、6根挑翅和6個牛鎖頭等部件組成。
記者看到,秋千大桿,高十多米,上面掛著一面護林防火的大旗。大桿上部的橫桿用鐵絲捆綁而成,形似一個“米”字,村民們叫它挑翅,挑翅和大桿組合起來就像一個倒置的傘骨。挑翅的末端,拴著2米多長的雙股繩索,下面連著 “牛鎖頭”代替千板。 6根挑翅系著6個“牛鎖頭”,成為6個“座位”。大桿基部安有轉軸,推動大桿飛速旋轉,坐在秋千上的人就會隨著秋千“飛”起來。
當日八點左右,廣場上的人越聚越多。不僅本村,鄰村的村民也紛紛趕來,都想借著“轉悠”轉出一年的好運。記者看到,“轉悠”的人不斷輪換,男女老幼,小到幾歲,大到八九十歲都上來轉幾圈。“轉悠”一轉起來,笑聲和尖叫聲就會連成一片,四周看熱鬧的人群也是爆笑不斷,手機拍個不停。
據支邊村黨支部書記季鵬介紹,清明節吊悠、烙餅在支邊村已經延續了60年,形成了一種獨具鄉土特色的群眾性文化活動。每年清明,在外的村民都要回村過節。他告訴記者,如今的支邊村交通十分便利,他們正在研究如何擴大支邊村‘轉悠千’活動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人參與,力爭把‘轉悠千’活動打造成為村民創收的旅游項目。
記者 牛澤剛

支邊村始建于1960年,村民是山東昌邑峽山水庫移民。目前,該村在冊村民共有350戶870人,全部是移民后代。“轉悠千”是一種和木馬一樣能旋轉的秋千,是該村多年來延續下來的一種習俗。每逢清明時節,村里人都會來“轉悠千”。以前誰家娶親,第二年清明就要在院中或門前空地上搭起秋千架,讓家人悠蕩,以示人丁興旺。本地人“轉悠千”取“(越)轉(越)有錢”的諧音。
現年71歲的王清泉,是支邊村第三代吊悠傳人,當日一早,他便帶領村民搭建“轉悠千”,用的材料都是木棒、木板、鐵絲、繩索、牛鎖頭等農村常見物品和農具。王清泉說,每年搭建的“轉悠千”不盡相同,今年搭建的秋千由一根大桿、4根站棒、4根橫梁、8根套棒、6根挑翅和6個牛鎖頭等部件組成。
記者看到,秋千大桿,高十多米,上面掛著一面護林防火的大旗。大桿上部的橫桿用鐵絲捆綁而成,形似一個“米”字,村民們叫它挑翅,挑翅和大桿組合起來就像一個倒置的傘骨。挑翅的末端,拴著2米多長的雙股繩索,下面連著 “牛鎖頭”代替千板。 6根挑翅系著6個“牛鎖頭”,成為6個“座位”。大桿基部安有轉軸,推動大桿飛速旋轉,坐在秋千上的人就會隨著秋千“飛”起來。
當日八點左右,廣場上的人越聚越多。不僅本村,鄰村的村民也紛紛趕來,都想借著“轉悠”轉出一年的好運。記者看到,“轉悠”的人不斷輪換,男女老幼,小到幾歲,大到八九十歲都上來轉幾圈。“轉悠”一轉起來,笑聲和尖叫聲就會連成一片,四周看熱鬧的人群也是爆笑不斷,手機拍個不停。
據支邊村黨支部書記季鵬介紹,清明節吊悠、烙餅在支邊村已經延續了60年,形成了一種獨具鄉土特色的群眾性文化活動。每年清明,在外的村民都要回村過節。他告訴記者,如今的支邊村交通十分便利,他們正在研究如何擴大支邊村‘轉悠千’活動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人參與,力爭把‘轉悠千’活動打造成為村民創收的旅游項目。
記者 牛澤剛
【責編 王春榮】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