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延邊網絡零售額突破百億大關 延吉市占近九成
延吉新聞網2月2日訊(記者 王曉彤)1月20日清晨,李杰和往常一樣打開網店。經過盤點,19日店鋪里的延邊辣白菜銷量超過2000單,銷售額達1.5萬元。而這,僅是他代理的韓食府泡菜的其中一款產品。
2020年,韓食府泡菜從傳統線下銷售向線上轉型,電商銷售額增速高達98.7%。同樣是在這一天,延邊金剛山的銷售總監張祥偉填寫了一張年度總結數據表,2020年金剛山辣白菜線上銷售額達1200多萬元,較去年增長近30%。
據京東延邊云倉負責人陳頌介紹,延邊特色產品線上銷售十分可觀,500多款延邊特產從京東云倉發往全國,僅辣白菜一個單品,每天就有5至6噸的出貨量。
這些只是延邊州電商發展的一個縮影?;ヂ摼W為延邊的創業者和特色產品打開了一個新世界。延邊電商,特別是農村電商,經過幾年的創新發展,已逐步進入規?;l展階段,成為吉林省的特色樣板。據吉林省商務廳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1至12月,延邊網絡零售額突破百億大關,達104.85億元,同比增長12.5%。全州農村網絡零售實現98.96億元,同比增長13.53%,占比全省36.7%,穩居全省市州第一。
而在這其中,延吉市占據了全州網絡零售額的近九成。2020年,延吉市網絡零售額達到91.2億,同比增長26.37%。其中,實物型網絡零售額為72.2億,服務型網絡零售額為19億。電商銷售及服務企業523家,現有網店3159個。



近年來,延吉市堅持把發展電子商務擺在重要位置,與精準扶貧緊密結合,細化電商扶貧工作規劃,逐步提升農村產品商品化、標準化、規模化水平,帶動本地特色農產品產供銷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抓緊實施各項電商扶貧工作。在完善電商扶貧基礎保障方面,延吉智慧化改造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15個,聚焦農村產品網絡銷售,不斷優化培訓孵化、信息采集、快遞收發等服務功能,還通過線上渠道組織電商創業人員參加抖音、快手、淘寶直播等新型社交電商為主的培訓活動,培訓電商人員100人次。深化與寧波幫扶合作,組織企業參加農產品線上線下主題推廣系列活動,對接阿里、京東、抖音等電商平臺及知名電商企業,推廣延吉電商品牌。截至目前,全市7家企業通過線上平臺、市場主體購銷等方式,銷售大米、黑木耳、藍莓干、人參等本地農產品,銷售額達到2358萬元,帶動貧困戶923人。


2020年,韓食府泡菜從傳統線下銷售向線上轉型,電商銷售額增速高達98.7%。同樣是在這一天,延邊金剛山的銷售總監張祥偉填寫了一張年度總結數據表,2020年金剛山辣白菜線上銷售額達1200多萬元,較去年增長近30%。
據京東延邊云倉負責人陳頌介紹,延邊特色產品線上銷售十分可觀,500多款延邊特產從京東云倉發往全國,僅辣白菜一個單品,每天就有5至6噸的出貨量。

這些只是延邊州電商發展的一個縮影?;ヂ摼W為延邊的創業者和特色產品打開了一個新世界。延邊電商,特別是農村電商,經過幾年的創新發展,已逐步進入規?;l展階段,成為吉林省的特色樣板。據吉林省商務廳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1至12月,延邊網絡零售額突破百億大關,達104.85億元,同比增長12.5%。全州農村網絡零售實現98.96億元,同比增長13.53%,占比全省36.7%,穩居全省市州第一。
而在這其中,延吉市占據了全州網絡零售額的近九成。2020年,延吉市網絡零售額達到91.2億,同比增長26.37%。其中,實物型網絡零售額為72.2億,服務型網絡零售額為19億。電商銷售及服務企業523家,現有網店3159個。




近年來,延吉市堅持把發展電子商務擺在重要位置,與精準扶貧緊密結合,細化電商扶貧工作規劃,逐步提升農村產品商品化、標準化、規模化水平,帶動本地特色農產品產供銷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抓緊實施各項電商扶貧工作。在完善電商扶貧基礎保障方面,延吉智慧化改造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15個,聚焦農村產品網絡銷售,不斷優化培訓孵化、信息采集、快遞收發等服務功能,還通過線上渠道組織電商創業人員參加抖音、快手、淘寶直播等新型社交電商為主的培訓活動,培訓電商人員100人次。深化與寧波幫扶合作,組織企業參加農產品線上線下主題推廣系列活動,對接阿里、京東、抖音等電商平臺及知名電商企業,推廣延吉電商品牌。截至目前,全市7家企業通過線上平臺、市場主體購銷等方式,銷售大米、黑木耳、藍莓干、人參等本地農產品,銷售額達到2358萬元,帶動貧困戶923人。
【責編 王春榮】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