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加力 延吉各部門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
延吉新聞網2月12日訊(記者 翟宇佳 季芳旭 王棟 金俞成)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延吉市各級各部門堅定信心、積極行動,眾志成城、持續加力,堅決扛起疫情防控政治責任,以更加嚴謹細致的工作措施阻擊疫情傳播,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

趙義弘在龍淵村調研疫情防控工作 季芳旭 攝

趙義弘在臺巖村調研疫情防控工作 季芳旭 攝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為打好這場防控戰役,依蘭鎮領導班子、全體機關事業工作人員、村“三委”成員自1月26日起緊急回到崗位,投身防控一線。
該鎮實行鎮領導包村、各站辦所和村社區干部包片制度,以地毯式排查落實任務,扎實開展設卡排查、電話排查和入戶排查,堅決做到不留死角、不落一人。目前,累計排查3980戶9103人,共登記外出返延人員222人,均已居家隔離,暫未發現異常。同時,對鎮內養老院加強管理,無特殊情況院內人員不許外出,外來人員停止一切探望。各村各路口設卡檢查外來車輛及人員,對非本村村民無特殊情況一律勸返,對入村人員進行登記并進行體溫測量,全面布下疫情防控安全網。
為提高群眾知曉率,增加群眾自我防范意識,全鎮共計懸掛條幅40條,利用各村LED顯示屏24小時滾動播放宣傳標語,各村利用有線大喇叭和移動大喇叭不定時宣傳防疫知識和防疫公告,通過微信群向村民轉發《新冠肺炎告知書》,挨家挨戶入戶宣傳《依蘭鎮關于外來人員到村委會登記的通知》《依蘭鎮致外出返鄉村民的一封信》,累計發放5000余份,并發放宣傳折頁2800份。

暴剛到朝陽川鎮了解疫情防控工作 供圖
朝陽川鎮對所有村屯和居民小區實行封閉式管理,鎮黨委書記、鎮長親自掛帥,分別任社區和農村出行管控總指揮,5個鎮黨委班子成員分別包保5個社區,實現責任層層落實。
該鎮每天每戶家庭允許1人憑“疫情防控出行證”外出購置生活用品,并實行嚴格登記備案管理,對低保戶、五保戶、殘疾人等行動不便的群體,實行社區(村)居委會送菜上門服務,盡力滿足群眾需求。截至目前,已印發《延吉市關于進一步強化全市居民小區村屯出行管控措施的通知》500張,設置車輛和行人出入檢測點120個,制作出入通行證11240個、隔離帶3000米、外來人員禁止通行警示牌200個。

王韜在園月社區調研指導疫情防控工作 王棟 攝
為做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公園街道第一時間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下設4個專項工作組,實行書記、主任“雙組長”負責制,中層干部、社區書記“雙捆綁”責任制,網格員、樓道長“雙管理”核查制以及重點防控人員“三包一”聯防制,確保街區疫情防控工作有力有序穩步推進。
全街73名網格長帶領161名網格員開展地毯式網格排查,除電話詢問查、上門入戶查和信息平臺查等常規形式外,推出 “掃一掃”快速登記綠色通道,進一步織密第一道疫情防控信息網。同時,街道充分發揮樓道長自身優勢,每日反饋外來人員、車輛輸入信息及居家隔離觀察、違規聚集等情況,“一對一”專人負責每日兩次電話隨訪居家隔離人員,提供代辦、代買服務,確保疫情防控不留死角。
為加快排查步伐,公園街道集全員之智提煉出“AB組交叉工作法”,A組駐地電話聯絡組集中撥打電話核查情況、收集線索,失聯住戶名單線上交由B組入戶排查行動組走訪核查,“一敲二送三聽”即敲門后即刻送上《告知單》,現場確認其與社區電話聯系后方離開,無接觸排查保護自身又不落一戶,全街信息摸排工作效率提高約30%。目前,全街第一輪排查已結束,共計排查登記48432戶,二輪查疑補漏核查已全面開始,堅決做到“不漏一戶、不落一人、不錯一條”。

黃炳昊在延吉客運站調研 王棟 攝
自疫情防控戰役打響以來,延吉交通運輸管理所第一時間啟動《交通運輸行業Ⅰ級應急響應工作預案》,42名工作人員全員到崗,對防控任務進行了細化分工,黨員干部率先垂范,主動認領急難險重任務,奔赴阻擊疫情的各個工作崗位。
為防止疫情擴散,從1月29日起,全市暫停了班線客運、旅游客運、城市公交客運。出租車只允許在城區內運營,嚴禁跨縣和鄉鎮之間運營,出租車司機必須佩戴口罩,定期進行車輛消毒。同時,全市共設置了5個出租車消毒點,堅決做到消毒不落一車,對駕駛員叮囑提醒不落一人。
隨著節后企事業單位人員陸續返崗復工,從2月10日開始,延吉市臨時開通臨1路、臨2路公交專線。為確保乘客乘車安全,每輛公交車上配備了一名乘務管理人員跟車,對每位乘客進行測溫、督促全程佩戴口罩,并對其個人基本信息進行登記,建立市民出行可追溯機制。同時,每天出車前、收車后對車輛進行全面消毒,每位司機上崗前必須佩戴口罩、手套,進行統一測溫。每輛車上還配備了消毒洗手液,司乘人員可隨時消毒、洗手,保持衛生。
疫情防控工作取得哪些成效,連日來,延吉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趙義弘,市委常委、紀委書記、市監察委員會主任暴剛,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韜,市委常委、副市長黃炳昊分別到依蘭鎮、朝陽川鎮、公園街道、延吉市公交集團有限公司、延吉客運站調研疫情防控工作,并向一直以來奮戰在防控一線的工作人員表示慰問。

趙義弘在龍淵村調研疫情防控工作 季芳旭 攝

趙義弘在臺巖村調研疫情防控工作 季芳旭 攝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為打好這場防控戰役,依蘭鎮領導班子、全體機關事業工作人員、村“三委”成員自1月26日起緊急回到崗位,投身防控一線。
該鎮實行鎮領導包村、各站辦所和村社區干部包片制度,以地毯式排查落實任務,扎實開展設卡排查、電話排查和入戶排查,堅決做到不留死角、不落一人。目前,累計排查3980戶9103人,共登記外出返延人員222人,均已居家隔離,暫未發現異常。同時,對鎮內養老院加強管理,無特殊情況院內人員不許外出,外來人員停止一切探望。各村各路口設卡檢查外來車輛及人員,對非本村村民無特殊情況一律勸返,對入村人員進行登記并進行體溫測量,全面布下疫情防控安全網。
為提高群眾知曉率,增加群眾自我防范意識,全鎮共計懸掛條幅40條,利用各村LED顯示屏24小時滾動播放宣傳標語,各村利用有線大喇叭和移動大喇叭不定時宣傳防疫知識和防疫公告,通過微信群向村民轉發《新冠肺炎告知書》,挨家挨戶入戶宣傳《依蘭鎮關于外來人員到村委會登記的通知》《依蘭鎮致外出返鄉村民的一封信》,累計發放5000余份,并發放宣傳折頁2800份。

暴剛到朝陽川鎮了解疫情防控工作 供圖
朝陽川鎮對所有村屯和居民小區實行封閉式管理,鎮黨委書記、鎮長親自掛帥,分別任社區和農村出行管控總指揮,5個鎮黨委班子成員分別包保5個社區,實現責任層層落實。
該鎮每天每戶家庭允許1人憑“疫情防控出行證”外出購置生活用品,并實行嚴格登記備案管理,對低保戶、五保戶、殘疾人等行動不便的群體,實行社區(村)居委會送菜上門服務,盡力滿足群眾需求。截至目前,已印發《延吉市關于進一步強化全市居民小區村屯出行管控措施的通知》500張,設置車輛和行人出入檢測點120個,制作出入通行證11240個、隔離帶3000米、外來人員禁止通行警示牌200個。

王韜在園月社區調研指導疫情防控工作 王棟 攝
為做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公園街道第一時間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下設4個專項工作組,實行書記、主任“雙組長”負責制,中層干部、社區書記“雙捆綁”責任制,網格員、樓道長“雙管理”核查制以及重點防控人員“三包一”聯防制,確保街區疫情防控工作有力有序穩步推進。
全街73名網格長帶領161名網格員開展地毯式網格排查,除電話詢問查、上門入戶查和信息平臺查等常規形式外,推出 “掃一掃”快速登記綠色通道,進一步織密第一道疫情防控信息網。同時,街道充分發揮樓道長自身優勢,每日反饋外來人員、車輛輸入信息及居家隔離觀察、違規聚集等情況,“一對一”專人負責每日兩次電話隨訪居家隔離人員,提供代辦、代買服務,確保疫情防控不留死角。
為加快排查步伐,公園街道集全員之智提煉出“AB組交叉工作法”,A組駐地電話聯絡組集中撥打電話核查情況、收集線索,失聯住戶名單線上交由B組入戶排查行動組走訪核查,“一敲二送三聽”即敲門后即刻送上《告知單》,現場確認其與社區電話聯系后方離開,無接觸排查保護自身又不落一戶,全街信息摸排工作效率提高約30%。目前,全街第一輪排查已結束,共計排查登記48432戶,二輪查疑補漏核查已全面開始,堅決做到“不漏一戶、不落一人、不錯一條”。

黃炳昊在延吉客運站調研 王棟 攝
自疫情防控戰役打響以來,延吉交通運輸管理所第一時間啟動《交通運輸行業Ⅰ級應急響應工作預案》,42名工作人員全員到崗,對防控任務進行了細化分工,黨員干部率先垂范,主動認領急難險重任務,奔赴阻擊疫情的各個工作崗位。
為防止疫情擴散,從1月29日起,全市暫停了班線客運、旅游客運、城市公交客運。出租車只允許在城區內運營,嚴禁跨縣和鄉鎮之間運營,出租車司機必須佩戴口罩,定期進行車輛消毒。同時,全市共設置了5個出租車消毒點,堅決做到消毒不落一車,對駕駛員叮囑提醒不落一人。
隨著節后企事業單位人員陸續返崗復工,從2月10日開始,延吉市臨時開通臨1路、臨2路公交專線。為確保乘客乘車安全,每輛公交車上配備了一名乘務管理人員跟車,對每位乘客進行測溫、督促全程佩戴口罩,并對其個人基本信息進行登記,建立市民出行可追溯機制。同時,每天出車前、收車后對車輛進行全面消毒,每位司機上崗前必須佩戴口罩、手套,進行統一測溫。每輛車上還配備了消毒洗手液,司乘人員可隨時消毒、洗手,保持衛生。
疫情防控工作取得哪些成效,連日來,延吉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趙義弘,市委常委、紀委書記、市監察委員會主任暴剛,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韜,市委常委、副市長黃炳昊分別到依蘭鎮、朝陽川鎮、公園街道、延吉市公交集團有限公司、延吉客運站調研疫情防控工作,并向一直以來奮戰在防控一線的工作人員表示慰問。
【責編 王春榮】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