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贊】李艷玲:扎根鄉村21載 半生熱血育新苗
開欄語:為人師,你看遍四季晴雨、滋潤芬芳桃李;為人師,你堅守初心一片、寫下遠方和詩。在教師節即將來臨的日子,延吉新聞網開設【師德贊】專欄,帶你認識十位有著崇高職業理想的人民教師,讓我們想把一切美好的祝愿送給老師。
1998年,剛剛師范畢業的她,被分配到朝陽川鎮光華小學任教。不知不覺一干就二十一年,從風華正茂的小姑娘到了不惑之年。在這21年里,她甘做農村孩子成長的一塊鋪路石,用汗水播種著希望。21年來,她情系鄉鎮教育,傾情耕耘。21年來,她孜孜以求,將一顆滾燙的心獻給了學生。她用汗水播種著希望,她就是2019年延吉市師德標兵候選人——光華小學教師李艷玲。

李艷玲教師
一方黑板勤耕作 三尺講臺自雕琢
做人民滿意教師,是李艷玲為之奮斗終生的追求。多年的教學實踐讓她深深體會到,要把職業作為事業追求,把事業作為專業鉆研,才能干好工作。
李艷玲說,她剛參加工作半年就分配到朝陽川德新村支教。那時的她根本不會騎自行車,可是村里不通車,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學著騎車,笨笨卡卡在坑洼的土路上七扭八拐,有時騎快了就沖進了玉米地里。每天來回15公里的村路,很快讓這個騎車打怵的姑娘變成了在泥潭里騎車自如的騎車高手。一年里,李艷玲風里來、雨里去,卻從未請過假,圓滿完成了支教任務。這次經歷讓李艷玲迅速地成長起來,回到鄉鎮上,為了讓農村孩子跟城市里孩子一樣的教育,她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更新教學新理念,用這些先進的理論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她深知僅僅憑借外出學習聽課來提高自身素質是遠遠不夠的,于是,她自行購買書籍,利用業余時間努力充電。組織年組教師成立教研團隊,帶頭準備、帶頭講課、相互聽課、研課,帶動全體語文老師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研究,并成為學校骨干教師。用她自己的話說,對得起自己的學生,對得起自己的職業,對得起家鄉父老的囑托和期盼。

領讀課文

為學生答疑解惑
一隅教室播撒愛 母愛融融潤心田
李艷玲最大的快樂就是和學生們在一起,20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她把無盡的愛都奉獻給了學生。
班級里有一個叫小博的男孩兒,他出生在一個父親殘障、母親智障的家庭。一年級時,他突然檢查出患了腎病綜合征。全身浮腫,眼睛只剩下了兩條縫。為了幫助他,李艷玲經常自掏腰包給孩子買文具、書籍、服裝,同時向學校領導匯報這個特殊的家庭真實情況。在學校和教育局的積極協調下,籌措幾萬元資金為孩子看病,家里父母無法護理孩子,李艷玲就親自陪同孩子到南京治病,一去就是6天。看完病回到家,怕他學習跟不上,又把他接到自己家中一住就是半個月,為他補上了落下的課程。小博的父母為了表示感謝,拿了一沓十元、二十元湊成的錢來到學校,眼含淚水,說話吃力的爸爸一邊嘴里反復說:“李老師謝謝你”,一邊拽著李艷玲硬生生地塞錢,“這錢我堅決不能要,拿回去給孩子買學習用品,小博在我們班級,就是我的孩子” 。
李艷玲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生活上對小博更是無微不至。小博感冒了,她提醒他吃藥;小博頭發長了,她告訴他去剪;小博沒有冬季校服,李艷玲就悄悄為他買了一件。由于小博家庭情況特殊,受到政府各部門的關心與補助,不管是刮風還是下雨,是嚴寒還是酷暑,不管自己有沒有事情,李艷玲都是放下自己的事,第一時間處理小博的事。在學校、老師的關心關懷下,小博先后3次到南京治病,如今他的病已經治愈。
小龍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家境很貧困,校車費都是李艷玲先墊付,不僅如此還時不時買些生活用品到家中探望。小玉因為家庭原因差點失學,是李艷玲不辭辛苦多次往返20多公里路,耐心相勸才使得她重返校園。李艷玲就是這樣用自己無私的愛溫暖了許許多多的孩子,讓他們學會關愛他人、愛上學校。

與教師們提前備課交流

向學生贈予書籍
以身作則酬夙愿 甘灑熱血譜新篇
李艷玲對學生的付出遠遠超過自己的孩子。孩子生病時,她怕耽誤課,總是委托自己的親屬、朋友領孩子去打針。孩子在初三關鍵時期,她沒有時間關注孩子的功課。對于自己,她更是幾近苛刻。上班21年來,她從沒因為生病而耽誤一堂課,病了她就咬牙堅持。2018年冬天,因為天氣寒冷,原本體質偏弱的她,嗓子開始不斷紅腫發炎,高燒不斷,甚至說不出話來。醫生建議她在家休息,但考慮到會耽誤上課,她每天吃著藥、含著含片上課,聲音小就自己配個移動麥克,直到放了寒假,她才默默一個人去醫院治療。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21年來,李艷玲不僅收獲了一些個人榮譽,還得到了家長的認可、學生的尊敬與喜愛。看到學生取得點滴進步,她興奮得無以言表。這就是李老師,在教師這個職業路上她執著堅守在農村學校,傾盡全力、無怨無悔,努力前行。
1998年,剛剛師范畢業的她,被分配到朝陽川鎮光華小學任教。不知不覺一干就二十一年,從風華正茂的小姑娘到了不惑之年。在這21年里,她甘做農村孩子成長的一塊鋪路石,用汗水播種著希望。21年來,她情系鄉鎮教育,傾情耕耘。21年來,她孜孜以求,將一顆滾燙的心獻給了學生。她用汗水播種著希望,她就是2019年延吉市師德標兵候選人——光華小學教師李艷玲。

李艷玲教師
一方黑板勤耕作 三尺講臺自雕琢
做人民滿意教師,是李艷玲為之奮斗終生的追求。多年的教學實踐讓她深深體會到,要把職業作為事業追求,把事業作為專業鉆研,才能干好工作。
李艷玲說,她剛參加工作半年就分配到朝陽川德新村支教。那時的她根本不會騎自行車,可是村里不通車,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學著騎車,笨笨卡卡在坑洼的土路上七扭八拐,有時騎快了就沖進了玉米地里。每天來回15公里的村路,很快讓這個騎車打怵的姑娘變成了在泥潭里騎車自如的騎車高手。一年里,李艷玲風里來、雨里去,卻從未請過假,圓滿完成了支教任務。這次經歷讓李艷玲迅速地成長起來,回到鄉鎮上,為了讓農村孩子跟城市里孩子一樣的教育,她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更新教學新理念,用這些先進的理論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她深知僅僅憑借外出學習聽課來提高自身素質是遠遠不夠的,于是,她自行購買書籍,利用業余時間努力充電。組織年組教師成立教研團隊,帶頭準備、帶頭講課、相互聽課、研課,帶動全體語文老師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研究,并成為學校骨干教師。用她自己的話說,對得起自己的學生,對得起自己的職業,對得起家鄉父老的囑托和期盼。

領讀課文

為學生答疑解惑
一隅教室播撒愛 母愛融融潤心田
李艷玲最大的快樂就是和學生們在一起,20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她把無盡的愛都奉獻給了學生。
班級里有一個叫小博的男孩兒,他出生在一個父親殘障、母親智障的家庭。一年級時,他突然檢查出患了腎病綜合征。全身浮腫,眼睛只剩下了兩條縫。為了幫助他,李艷玲經常自掏腰包給孩子買文具、書籍、服裝,同時向學校領導匯報這個特殊的家庭真實情況。在學校和教育局的積極協調下,籌措幾萬元資金為孩子看病,家里父母無法護理孩子,李艷玲就親自陪同孩子到南京治病,一去就是6天。看完病回到家,怕他學習跟不上,又把他接到自己家中一住就是半個月,為他補上了落下的課程。小博的父母為了表示感謝,拿了一沓十元、二十元湊成的錢來到學校,眼含淚水,說話吃力的爸爸一邊嘴里反復說:“李老師謝謝你”,一邊拽著李艷玲硬生生地塞錢,“這錢我堅決不能要,拿回去給孩子買學習用品,小博在我們班級,就是我的孩子” 。
李艷玲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生活上對小博更是無微不至。小博感冒了,她提醒他吃藥;小博頭發長了,她告訴他去剪;小博沒有冬季校服,李艷玲就悄悄為他買了一件。由于小博家庭情況特殊,受到政府各部門的關心與補助,不管是刮風還是下雨,是嚴寒還是酷暑,不管自己有沒有事情,李艷玲都是放下自己的事,第一時間處理小博的事。在學校、老師的關心關懷下,小博先后3次到南京治病,如今他的病已經治愈。
小龍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家境很貧困,校車費都是李艷玲先墊付,不僅如此還時不時買些生活用品到家中探望。小玉因為家庭原因差點失學,是李艷玲不辭辛苦多次往返20多公里路,耐心相勸才使得她重返校園。李艷玲就是這樣用自己無私的愛溫暖了許許多多的孩子,讓他們學會關愛他人、愛上學校。

與教師們提前備課交流

向學生贈予書籍
以身作則酬夙愿 甘灑熱血譜新篇
李艷玲對學生的付出遠遠超過自己的孩子。孩子生病時,她怕耽誤課,總是委托自己的親屬、朋友領孩子去打針。孩子在初三關鍵時期,她沒有時間關注孩子的功課。對于自己,她更是幾近苛刻。上班21年來,她從沒因為生病而耽誤一堂課,病了她就咬牙堅持。2018年冬天,因為天氣寒冷,原本體質偏弱的她,嗓子開始不斷紅腫發炎,高燒不斷,甚至說不出話來。醫生建議她在家休息,但考慮到會耽誤上課,她每天吃著藥、含著含片上課,聲音小就自己配個移動麥克,直到放了寒假,她才默默一個人去醫院治療。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21年來,李艷玲不僅收獲了一些個人榮譽,還得到了家長的認可、學生的尊敬與喜愛。看到學生取得點滴進步,她興奮得無以言表。這就是李老師,在教師這個職業路上她執著堅守在農村學校,傾盡全力、無怨無悔,努力前行。
【責編 王春榮 李軍廣】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