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善:為繁榮朝鮮族文化事業作貢獻
2019-02-28 標簽: 來源:延邊新聞網
她身姿輕盈婀娜,一顰一笑,旋轉跳躍,都像極了舞動的精靈,以其底蘊深厚、柔韌飄逸而著稱舞壇;她為舞蹈而生,憑著對藝術真諦的刻苦鉆研和探索,在15歲的花季年齡就已出落成全國聞名的少數民族青年舞蹈家、國家一級演員;她全身心書寫藝術夢,致力于傳承、弘揚民族文化藝術,為繁榮朝鮮族文化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她就是延吉市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董玉善。

舞蹈是她一直向往的夢想
“在孩童時代,我做的最多的夢就是舞蹈夢。我認為跳舞是一種美的體現,是一種美的藝術。”1969年,董玉善降生于一個音樂氛圍濃郁的家庭,父親董希哲是一位優秀的朝鮮族作曲家。由于受到家庭藝術氛圍的耳濡目染,她也有了最初的舞蹈夢。1980年,董玉善考入延邊藝術學院舞蹈系,在老師的指點下,悟性極強的她開始嶄露頭角,1981年還沒畢業就被延吉市朝鮮族藝術團所選中,從此開始了她專業舞蹈演員的生涯。
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舞蹈是一門殘酷的藝術,沒有任何捷徑,每一次成功都是無數滴汗水積累的。董玉善不斷告訴自己,有夢想就要勇敢去追,再苦再累都要堅持下來。
自踏上專業演員的征程后,為了自己的夢想,她珍惜生活中的分分秒秒,一心撲在舞蹈藝術上,早出晚歸,沒有耽誤過一次排練,在練功房一跳就是幾小時。汗水浸透了她的衣服,而她那要快散架的身軀里卻依然跳動著音符,回蕩著旋律。
十年磨一劍,董玉善在藝術團站穩了腳跟,成為了骨干力量。每當團里編出新舞,她都要經過幾天的苦苦思索,并與同事共同切磋,認真研究,揣摩出舞蹈語言的雋永內涵和精美意境,而后再將真情實感準確地付諸于優美的舞姿上,從而達到身心相通,情景交融的境界,使編導為之滿意、群眾為之傾倒、同行為之傾倒。

立志成為民族舞蹈藝術家
“志向遠大方能進步,目光長遠才能遠行。”董玉善并不滿足于僅僅做一名普通的舞蹈演員,她要展翅飛翔,成為真正的民族舞蹈藝術家。這個目標就像有地心引力一般,引著她不斷進步、前行。
付出總有回報,自1984年到現在,董玉善多次榮獲國家級、省、州、市的各類獎項及榮譽。1990年在全國少數民族(獨舞、雙人舞、三人舞)舞蹈比賽中,董玉善所表演的獨舞《雪女》獲個人表演三等獎,三人舞《心比天高》獲表演三等獎。1995年在全國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舞蹈比賽中,所表演的獨舞《心弦》獲組委會獎,《鈴鐺舞》獲表演三等獎。那次參賽,董玉善不僅在全國舞臺上展現了優美的朝鮮族舞蹈藝術,同時還顯示了她獨特的表演風格和藝術功力。從此,她的名字開始進入全國知名舞蹈家的行列。
1996年,董玉善所表演的獨舞《心弦》獲得了吉林省最高文藝獎“長白山”文藝獎。1998年隨文化部(中國藝術團)到朝鮮參加第十六屆《四月之春》國際藝術節,所表演的獨舞《長鼓舞》獲國際金獎。1998年在文化部第八屆文華獎評獎中,所表演的獨舞《心弦》獲國家最高獎文華新節目獎。1995年受中國舞蹈家協會的邀請,以中國著名舞蹈家藝術成員,與著名舞蹈家楊麗萍、沈培藝、周杰等同臺為世界婦女大會代表演出,獲得很高評價。董玉善還曾作為文化部(中國藝術團)的成員出訪朝鮮、日本、新加坡、韓國、俄羅斯、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斯里蘭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進行演出,并且在柬埔寨受到了西哈努克國王的接見,成為全國屈指可數的少數民族舞蹈家。

傳承傳統民間民俗文化藝術
“我熱愛舞臺,但是能挖掘、整理傳承和發展傳統民間民俗文化藝術更有意義。”如今的董玉善已經到了知命之年,但她依舊活躍在舞臺上,對于自己的藝術之路也有了更大的追求——為繁榮朝鮮族文化事業作貢獻。
自從擔任延吉市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以來,董玉善帶領團隊努力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取得了較大的成果:2009年,朝鮮族奚琴被入選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朝鮮族農樂長短入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朝鮮族橫笛、朝鮮族曲藝項目入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董玉善說,非遺中心作為宣傳黨的文化載體,要將歡樂和文明送到千家萬戶,將黨的聲音和關懷傳遞到百姓心間。為此,她積極組織“非遺專家組”創編策劃新節目,在她的帶領下,共演出《四季如歌》1048余場,《文化惠民下鄉演出》372余場,《文化交流演出》192場,其他商業演出620余場次。董玉善也被州、市授予“民族團結模范個人”“三八紅旗手”“優秀共產黨員”“十大杰出青年”“十大女杰”、文學藝術界“德藝雙馨”優秀會員等榮譽稱號。
榮譽加身的背后是無法想象的辛勤汗水和辛苦付出,董玉善表示,這些榮譽不是句號,而是她前進的動力,2019年她將繼續“追夢”。
“今年我們中心準備了7臺各類型演出節目,‘第五屆非遺藝術類教學匯報展示’工作,民俗園非遺展示區工作、‘非遺之聲’音樂會策劃和承辦工作都在持續推進……”董玉善說,回望一路走來的充實與堅定,她已鼓足了2019年繼續追夢的勁頭與信心,她將一如既往、無怨無悔地沿著藝術之路繼續走下去,致力于傳承、弘揚民族文化藝術,為繁榮朝鮮族文化事業作出更多貢獻。
(延邊晨報記者 于倩倩 孫旸)

“在孩童時代,我做的最多的夢就是舞蹈夢。我認為跳舞是一種美的體現,是一種美的藝術。”1969年,董玉善降生于一個音樂氛圍濃郁的家庭,父親董希哲是一位優秀的朝鮮族作曲家。由于受到家庭藝術氛圍的耳濡目染,她也有了最初的舞蹈夢。1980年,董玉善考入延邊藝術學院舞蹈系,在老師的指點下,悟性極強的她開始嶄露頭角,1981年還沒畢業就被延吉市朝鮮族藝術團所選中,從此開始了她專業舞蹈演員的生涯。
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舞蹈是一門殘酷的藝術,沒有任何捷徑,每一次成功都是無數滴汗水積累的。董玉善不斷告訴自己,有夢想就要勇敢去追,再苦再累都要堅持下來。
自踏上專業演員的征程后,為了自己的夢想,她珍惜生活中的分分秒秒,一心撲在舞蹈藝術上,早出晚歸,沒有耽誤過一次排練,在練功房一跳就是幾小時。汗水浸透了她的衣服,而她那要快散架的身軀里卻依然跳動著音符,回蕩著旋律。
十年磨一劍,董玉善在藝術團站穩了腳跟,成為了骨干力量。每當團里編出新舞,她都要經過幾天的苦苦思索,并與同事共同切磋,認真研究,揣摩出舞蹈語言的雋永內涵和精美意境,而后再將真情實感準確地付諸于優美的舞姿上,從而達到身心相通,情景交融的境界,使編導為之滿意、群眾為之傾倒、同行為之傾倒。

“志向遠大方能進步,目光長遠才能遠行。”董玉善并不滿足于僅僅做一名普通的舞蹈演員,她要展翅飛翔,成為真正的民族舞蹈藝術家。這個目標就像有地心引力一般,引著她不斷進步、前行。
付出總有回報,自1984年到現在,董玉善多次榮獲國家級、省、州、市的各類獎項及榮譽。1990年在全國少數民族(獨舞、雙人舞、三人舞)舞蹈比賽中,董玉善所表演的獨舞《雪女》獲個人表演三等獎,三人舞《心比天高》獲表演三等獎。1995年在全國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舞蹈比賽中,所表演的獨舞《心弦》獲組委會獎,《鈴鐺舞》獲表演三等獎。那次參賽,董玉善不僅在全國舞臺上展現了優美的朝鮮族舞蹈藝術,同時還顯示了她獨特的表演風格和藝術功力。從此,她的名字開始進入全國知名舞蹈家的行列。
1996年,董玉善所表演的獨舞《心弦》獲得了吉林省最高文藝獎“長白山”文藝獎。1998年隨文化部(中國藝術團)到朝鮮參加第十六屆《四月之春》國際藝術節,所表演的獨舞《長鼓舞》獲國際金獎。1998年在文化部第八屆文華獎評獎中,所表演的獨舞《心弦》獲國家最高獎文華新節目獎。1995年受中國舞蹈家協會的邀請,以中國著名舞蹈家藝術成員,與著名舞蹈家楊麗萍、沈培藝、周杰等同臺為世界婦女大會代表演出,獲得很高評價。董玉善還曾作為文化部(中國藝術團)的成員出訪朝鮮、日本、新加坡、韓國、俄羅斯、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斯里蘭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進行演出,并且在柬埔寨受到了西哈努克國王的接見,成為全國屈指可數的少數民族舞蹈家。

“我熱愛舞臺,但是能挖掘、整理傳承和發展傳統民間民俗文化藝術更有意義。”如今的董玉善已經到了知命之年,但她依舊活躍在舞臺上,對于自己的藝術之路也有了更大的追求——為繁榮朝鮮族文化事業作貢獻。
自從擔任延吉市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以來,董玉善帶領團隊努力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取得了較大的成果:2009年,朝鮮族奚琴被入選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朝鮮族農樂長短入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朝鮮族橫笛、朝鮮族曲藝項目入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董玉善說,非遺中心作為宣傳黨的文化載體,要將歡樂和文明送到千家萬戶,將黨的聲音和關懷傳遞到百姓心間。為此,她積極組織“非遺專家組”創編策劃新節目,在她的帶領下,共演出《四季如歌》1048余場,《文化惠民下鄉演出》372余場,《文化交流演出》192場,其他商業演出620余場次。董玉善也被州、市授予“民族團結模范個人”“三八紅旗手”“優秀共產黨員”“十大杰出青年”“十大女杰”、文學藝術界“德藝雙馨”優秀會員等榮譽稱號。
榮譽加身的背后是無法想象的辛勤汗水和辛苦付出,董玉善表示,這些榮譽不是句號,而是她前進的動力,2019年她將繼續“追夢”。
“今年我們中心準備了7臺各類型演出節目,‘第五屆非遺藝術類教學匯報展示’工作,民俗園非遺展示區工作、‘非遺之聲’音樂會策劃和承辦工作都在持續推進……”董玉善說,回望一路走來的充實與堅定,她已鼓足了2019年繼續追夢的勁頭與信心,她將一如既往、無怨無悔地沿著藝術之路繼續走下去,致力于傳承、弘揚民族文化藝術,為繁榮朝鮮族文化事業作出更多貢獻。
(延邊晨報記者 于倩倩 孫旸)
【責編 李軍廣】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