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脫貧攻堅鏖戰正酣 向脫貧“摘帽”發起總攻
初秋的陽光溫暖地照射著大地,走進延吉市的村村戶戶,全市上下砥礪奮進脫貧攻堅的滾滾熱潮撲面而來:千名黨員干部包村包戶、進村駐戶扶貧幫困;特色種植養殖、農產品深加工、光伏發電、特色村寨等扶貧項目精準落地;通水通路、修房修橋,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全面提升……
2017年以來,延吉市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州關于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2018年新年伊始,在延吉市召開的脫貧攻堅大會上,延邊州委常委、市委書記姜虎權代表黨委和政府莊嚴承諾:在2018年底,全市剩余7個貧困村全部退出、354名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在延吉市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全市按照“市負總責、部門配合、鄉鎮落實、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工作思路,構建“2+2”四級聯動網絡,全面推進項目建設,探索創新幫扶機制,逐步形成三級戰區負責制、“2345”一線工作法和行業項目任務落地、部門包保責任到戶到人的“兩橫兩縱”工作體系。全市扶貧干部們鼓足干勁,以求真務實的作風、苦干實干的姿態,在47個行政村扶貧一線的戰場上使出洪荒之力,為如期脫貧“摘帽”展開最后的加速沖刺。

村民拿著分紅十分高興 王曉彤 攝
為推進梨樹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有效解決梨樹村經濟結構不合理、產業項目發展類型單一的問題,通過深入調研,在村兩委班子的集體討論下,引進大豆深加工項目。在州教育局和延吉市政府主要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積極協調原延吉市錦城豆油加工廠,利用其閑置廠房和設備開展大豆深加工項目。工廠工作人員由村民自愿報名,采取按日計薪辦法,錯開農忙季節生產,讓村民有了農耕以外的收入來源。該項目總投資18萬元,年加工大豆50萬斤,預計實現村集體年收入達6萬元以上。
如今,梨樹村貧困群眾“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增收渠道越來越寬,脫貧的信心也越來越強。

貧困戶張素芳整理自家院子 付楊 攝
自2016年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延吉市立足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圍繞特色種植、養殖、農產品深加工、光伏、鄉村旅游等主導產業,先后投入資金8837萬元,實施延邊偉業食品有限公司農產品深加工、朝陽川鎮柳新村300KW光伏發電扶貧電站等10個產業項目,實現收益120余萬元,帶動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增收1200元左右,實現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穿行在延吉的村路上,曾經的舊貌換上了新顏,貧困的家庭傳出了歡聲笑語,脫貧成績令人倍感欣慰。
換新房增收入 貧困戶“窮日子到頭了”

貧困戶張發明在新房里向記者展示領到的產業分紅 付楊 攝
陽光微醺的下午,走進朝陽川鎮柳新村,一棟棟蔬菜低溫窖和蔬菜大棚里,應季蔬菜水果長勢喜人。村口樹蔭下,十多位老人圍坐在一起,津津樂道地談論著上午剛剛結束的廣場舞比賽。張發明推著自行車迎了上來,熱情地說:“走,去家里面坐,新房子干凈得很。”
亮堂的大炕屋、寬敞的廚房、現代化的衛生間,40平的新房里透著濃濃的喜氣兒。張發明今年64歲,過去的60多年,他一直住在泥草房里,冬天冷夏天熱,墻裂屋斜,一遇到大雨天更是不敢睡覺,房子隨時都有可能倒塌。張發明的“破房子”一直是駐村第一書記荊偉最惦記的事兒。
2017年8月,全市開展“重精準、補短板、促攻堅”建檔立卡精準識別核查行動。荊偉立刻帶人到張發明家,經過“一進二看三算四比五評比”五步識別法,張發明被精準識別,納入貧困戶。當年10月末,村里就在張發明原先的老房子上就地重建,蓋了新房。“房子動工那天,我就感覺我的窮日子要到頭了。”回想起當時情景,張發明仍激動不已。
坐在炕頭,張發明從柜子下面拉出一個鐵盒子,里面裝著扶貧手冊、精準扶貧健康卡、體檢記錄、產業分紅的信封等,他把這些一一拿出來,如數家珍,越說越有勁兒:“市里領導、第一書記經常到家里看望我,給我拿米拿面,鎮里的醫生還上門來給我看病送藥,家里人氣兒不斷,困難一件件都解決了,這真得好好感謝共產黨。”
住房條件改善了,生活用品一應俱全,收入更是翻了幾番。張發明自己算了一筆年收入賬:15畝土地租金2000元、租地補貼1370元、糧食直補586元、計劃生育金960元、鎮里統籌產業分紅1084元,光伏扶貧項目分紅3000元,僅這幾項收入就近萬元,是原來一年收入的3倍。
苦日子總算是熬出頭了,張發明百感交集:“現在腰包鼓了,房子也是新的,不愁吃不愁穿,這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啊。”
新生活、新面貌也讓張發明的思想發生了新轉變。每天張發明把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還經常到村里幫忙干活,除草種花。“生活好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將就對付了,自己家干凈,也得讓村里干凈,給村里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小營鎮五鳳村產業扶貧項目 金洪石 攝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脫貧攻堅的一項基礎工程。延吉市嚴格落實包保責任,加強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全市計劃投入5億元,圍繞全面建成小康村目標,按照整村推進的原則,陸續在全市各村開展“三三三”工程和“‘三好’示范村、示范戶、示范村民”評選活動,切實改善農村、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脫貧攻堅決勝在即,全市上下一條心、擰成一股繩,發起全面總攻。”延吉市委常務副書記尹朝暉說,“但脫貧攻堅完成任務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過脫貧攻堅全面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拉近黨員干部與群眾的情感距離,切實提升群眾的知曉率和認可度,讓老百姓養成好習慣,在村里建立健全好機制,最終形成一種好風氣,為改善人民生活、建成小康社會、創建文明城市打下堅實基礎。”
2017年以來,延吉市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州關于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2018年新年伊始,在延吉市召開的脫貧攻堅大會上,延邊州委常委、市委書記姜虎權代表黨委和政府莊嚴承諾:在2018年底,全市剩余7個貧困村全部退出、354名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在延吉市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全市按照“市負總責、部門配合、鄉鎮落實、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工作思路,構建“2+2”四級聯動網絡,全面推進項目建設,探索創新幫扶機制,逐步形成三級戰區負責制、“2345”一線工作法和行業項目任務落地、部門包保責任到戶到人的“兩橫兩縱”工作體系。全市扶貧干部們鼓足干勁,以求真務實的作風、苦干實干的姿態,在47個行政村扶貧一線的戰場上使出洪荒之力,為如期脫貧“摘帽”展開最后的加速沖刺。
“戰區”負責制 層層壓緊強力推進
在朝陽川鎮太興村脫貧攻堅作戰指揮室里,一幅巨大的脫貧攻堅作戰指揮圖掛在墻上。第一書記方殿國指著印在正中央的太興村俯瞰圖說:“我們用不同顏色劃分出了7個戰區,每個戰區的負責人及包保單位都標注清晰,分配的工作任務一目了然。”旁邊,貧困戶退出驗收標準對照表上貼滿了小紅旗,每個小紅旗都意味著貧困戶達到了一項脫貧指標。
“我們村有7個戰區、7個包保單位,自掛圖作戰以來,各包保單位的分工更具體、更詳細。”方殿國說,“現在,村里每天都能看到包保單位工作人員的身影,他們嚴格執行‘2345’一線工作法進村到戶到人,對貧困戶、普通戶、危房戶、空房戶等進行全面的摸底調查,工作做得又細又實,村環境得到極大提升,群眾的知曉率也大大增加。”不僅在太興村,在全市涉貧村里,“噓寒問暖籬笆院,訪戶談心左右鄰”已成為扶貧干部的日常工作寫照。
在朝陽川鎮太興村脫貧攻堅作戰指揮室里,一幅巨大的脫貧攻堅作戰指揮圖掛在墻上。第一書記方殿國指著印在正中央的太興村俯瞰圖說:“我們用不同顏色劃分出了7個戰區,每個戰區的負責人及包保單位都標注清晰,分配的工作任務一目了然。”旁邊,貧困戶退出驗收標準對照表上貼滿了小紅旗,每個小紅旗都意味著貧困戶達到了一項脫貧指標。
“我們村有7個戰區、7個包保單位,自掛圖作戰以來,各包保單位的分工更具體、更詳細。”方殿國說,“現在,村里每天都能看到包保單位工作人員的身影,他們嚴格執行‘2345’一線工作法進村到戶到人,對貧困戶、普通戶、危房戶、空房戶等進行全面的摸底調查,工作做得又細又實,村環境得到極大提升,群眾的知曉率也大大增加。”不僅在太興村,在全市涉貧村里,“噓寒問暖籬笆院,訪戶談心左右鄰”已成為扶貧干部的日常工作寫照。

小營鎮中心衛生院醫務人員正在為五鳳村貧困戶楊春延量血壓
脫貧攻堅是重大政治任務和最大民生工程。從2016年開始,延吉市先后派出51名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和黨建指導員駐村入戶,帶動村“兩委”班子成員開展脫貧工作,推動攻堅具體措施進村到戶到人。
延吉市堅持頂層設計、高位推動,構建上下貫通、責任到底、各負其責、合力攻堅是市、鎮、村三級脫貧攻堅組織體系,形成了“三級戰區負總責、三級書記抓扶貧”的工作格局。共建立一級戰區4個,由市級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掛帥督戰;二級戰區47個,由各包保責任部門開展入戶調查、分類施策、整村推進、改善環境;三級戰區103個,由各包保部門按片走訪,主要負責抓好本戰區工作落實。
全面推行“2345”一線工作法,要求市級領導每周入村工作不少于2天,各包保部門每周入村工作不少于3天,各鎮每周入村工作時間不少于4天,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嚴格執行“5天4夜”工作制度,切實提高幫扶實效性。
產業扶貧 為貧困戶栽下“搖錢樹”
拔窮根,發展產業是根本。在距延吉市區約70公里處的三道灣鎮梨樹村,第一書記劉永與村干部共同制定了“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的發展思路,利用梨樹村天然綠色的生態環境,依托本村“延吉市鴻旺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發展有機木耳種植業。采取發包經營、集中回收、統一銷售的方式種植木耳,壯大村集體經濟。2018年2月,申請扶貧資金30萬元,購進木耳菌袋12萬袋,以承包形式由村里三戶村民進行栽培和種植,預計收入可達36萬元。
延吉市堅持頂層設計、高位推動,構建上下貫通、責任到底、各負其責、合力攻堅是市、鎮、村三級脫貧攻堅組織體系,形成了“三級戰區負總責、三級書記抓扶貧”的工作格局。共建立一級戰區4個,由市級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掛帥督戰;二級戰區47個,由各包保責任部門開展入戶調查、分類施策、整村推進、改善環境;三級戰區103個,由各包保部門按片走訪,主要負責抓好本戰區工作落實。
全面推行“2345”一線工作法,要求市級領導每周入村工作不少于2天,各包保部門每周入村工作不少于3天,各鎮每周入村工作時間不少于4天,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嚴格執行“5天4夜”工作制度,切實提高幫扶實效性。
產業扶貧 為貧困戶栽下“搖錢樹”
拔窮根,發展產業是根本。在距延吉市區約70公里處的三道灣鎮梨樹村,第一書記劉永與村干部共同制定了“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的發展思路,利用梨樹村天然綠色的生態環境,依托本村“延吉市鴻旺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發展有機木耳種植業。采取發包經營、集中回收、統一銷售的方式種植木耳,壯大村集體經濟。2018年2月,申請扶貧資金30萬元,購進木耳菌袋12萬袋,以承包形式由村里三戶村民進行栽培和種植,預計收入可達36萬元。

村民拿著分紅十分高興 王曉彤 攝
如今,梨樹村貧困群眾“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增收渠道越來越寬,脫貧的信心也越來越強。

貧困戶張素芳整理自家院子 付楊 攝
自2016年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延吉市立足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圍繞特色種植、養殖、農產品深加工、光伏、鄉村旅游等主導產業,先后投入資金8837萬元,實施延邊偉業食品有限公司農產品深加工、朝陽川鎮柳新村300KW光伏發電扶貧電站等10個產業項目,實現收益120余萬元,帶動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增收1200元左右,實現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穿行在延吉的村路上,曾經的舊貌換上了新顏,貧困的家庭傳出了歡聲笑語,脫貧成績令人倍感欣慰。
換新房增收入 貧困戶“窮日子到頭了”

貧困戶張發明在新房里向記者展示領到的產業分紅 付楊 攝
陽光微醺的下午,走進朝陽川鎮柳新村,一棟棟蔬菜低溫窖和蔬菜大棚里,應季蔬菜水果長勢喜人。村口樹蔭下,十多位老人圍坐在一起,津津樂道地談論著上午剛剛結束的廣場舞比賽。張發明推著自行車迎了上來,熱情地說:“走,去家里面坐,新房子干凈得很。”
亮堂的大炕屋、寬敞的廚房、現代化的衛生間,40平的新房里透著濃濃的喜氣兒。張發明今年64歲,過去的60多年,他一直住在泥草房里,冬天冷夏天熱,墻裂屋斜,一遇到大雨天更是不敢睡覺,房子隨時都有可能倒塌。張發明的“破房子”一直是駐村第一書記荊偉最惦記的事兒。
2017年8月,全市開展“重精準、補短板、促攻堅”建檔立卡精準識別核查行動。荊偉立刻帶人到張發明家,經過“一進二看三算四比五評比”五步識別法,張發明被精準識別,納入貧困戶。當年10月末,村里就在張發明原先的老房子上就地重建,蓋了新房。“房子動工那天,我就感覺我的窮日子要到頭了。”回想起當時情景,張發明仍激動不已。
坐在炕頭,張發明從柜子下面拉出一個鐵盒子,里面裝著扶貧手冊、精準扶貧健康卡、體檢記錄、產業分紅的信封等,他把這些一一拿出來,如數家珍,越說越有勁兒:“市里領導、第一書記經常到家里看望我,給我拿米拿面,鎮里的醫生還上門來給我看病送藥,家里人氣兒不斷,困難一件件都解決了,這真得好好感謝共產黨。”
苦日子總算是熬出頭了,張發明百感交集:“現在腰包鼓了,房子也是新的,不愁吃不愁穿,這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啊。”
新生活、新面貌也讓張發明的思想發生了新轉變。每天張發明把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還經常到村里幫忙干活,除草種花。“生活好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將就對付了,自己家干凈,也得讓村里干凈,給村里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小營鎮五鳳村產業扶貧項目 金洪石 攝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脫貧攻堅的一項基礎工程。延吉市嚴格落實包保責任,加強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全市計劃投入5億元,圍繞全面建成小康村目標,按照整村推進的原則,陸續在全市各村開展“三三三”工程和“‘三好’示范村、示范戶、示范村民”評選活動,切實改善農村、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脫貧攻堅決勝在即,全市上下一條心、擰成一股繩,發起全面總攻。”延吉市委常務副書記尹朝暉說,“但脫貧攻堅完成任務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過脫貧攻堅全面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拉近黨員干部與群眾的情感距離,切實提升群眾的知曉率和認可度,讓老百姓養成好習慣,在村里建立健全好機制,最終形成一種好風氣,為改善人民生活、建成小康社會、創建文明城市打下堅實基礎。”
【責編 王春榮 李軍廣】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