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英社區:志愿服務成就最美社區
在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區,活躍著許多志愿者,他們以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為目標,關心關愛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貧困家庭等弱勢群體,廣泛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為建設美好的社區家園添磚加瓦。
關愛留守兒童 用愛搭建溫暖港灣
近年來,不少延邊人出國打工,隨之出現了一批留守兒童。由于父親或母親不在身邊,這些孩子不僅生活上缺少照顧,在心靈上更是缺少關愛。為了這些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2007年7月,丹英社區成立了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開始實施“代理親人”關愛留守兒童志愿服務項目。

“蒲公英之家”的20名流動留守兒童參觀董存瑞部隊

“蒲公英之家”舉行拔河比賽
工作組在社會各界為留守兒童尋找“代理親人”,一大批軍官、社區黨員志原者、大學生志愿者了解情況后,主動提出要做這些孩子的“代理親人”。幾經觀察,丹英社區黨委書記王淑清發現孩子們非常崇拜軍人,喜歡向他們坦露心跡。在經過嚴格篩選后,延邊邊防支隊的17名優秀軍官以一對一的形式,擔任17名留守兒童的“代理爸爸”,并在轄區內選出17名溫柔賢惠的黨員志原者成為留守兒童的“代理媽媽”。
2011年6月,為了給孩子們創造更好的環境,社區成立了“留守兒童快樂驛站”,供孩子們學習和娛樂,豐富孩子們的課余生活。2013年4月,社區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投入30多萬元建成了面積280平方米的“蒲公英之家”,設有閱覽室、科技室、心理疏導室、綠色網吧和活動中心。每天下午孩子們放學后,志愿者們會把轄區內的留守兒童組織在一起,輔導孩子們學習、寫作業、做手工、玩游戲。每逢周末、六一、元旦、春節這些節假日,社區都會組織各種活動,讓孩子們度過一個愉快而有意義的假期。
在社區志愿者的溫暖與關愛中,這些留守兒童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他們從之前的內向孤僻變得開朗樂觀,不僅熱愛家人熱愛生活,還懷著一顆感恩之心,把自己小小的愛心送給更多人。他們多次和“代理親人”一起走進福利院獻愛心,幫助老人打掃衛生,給老人們表演節目,用節省下的零花錢給福利院的孤兒添置學習用品。在建軍節的時候,這些孩子還會用自己的零用錢為“代理親人”準備一份小禮物,感謝他們對自己的關愛。
“代理親人”項目發展至今,已有2000余名志愿者加入關愛留守兒童的愛心行動中,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享受到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關愛。
啟動“道德銀行” 用心記錄道德財富
2015年8月2日,慰問空巢老人,存入20分;2016年10月1日,參加社區建設,存入10分;2017年3月8日,關愛留守兒童,存入20分……翻開丹英社區為志愿者魏月珍分發的道德銀行儲蓄存折,上面詳細記錄著她每個時間所做的志愿活動內容,一筆筆積分都代表著她為社會所作出的貢獻。

道德銀行儲蓄存折

部隊官兵辦理“道德銀行”存折
“2015年,我們社區的‘道德銀行’正式啟動,社區居民、在職黨員、駐街部隊官兵、青少年等志愿者都可以自發的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來。社區提供道德存折,菜單式的服務選擇讓志愿者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志愿服務,獲取相應積分后,也可以兌換物品或服務。”王淑清介紹說,所謂道德銀行就是奉獻社區、服務他人的愛心記錄,在幫助別人的活動中獲得“道德積分”,以前的志愿者參加志愿服務,很多人都覺得沒有什么收獲,但是通過積累道德財富,能夠進一步增強志愿服務意識。
在丹英社區道德銀行儲蓄類別及積分兌換標準的展板上記者看到,支持社區建設、醫療保健、治安聯防等21項儲蓄類別,及換書籍一本、免費擦鞋一次等10項積分兌換標準都清晰的在展板上體現出來,志愿者可以清楚明了地選擇志愿服務內容。
“自從有了‘道德銀行’以后,更多的在職黨員、駐街部隊官兵、青少年等志愿者自發的參與到活動中來,在開展的在職黨員‘認領菜單式’服務工作中,發揮了各自的優勢,為轄區的弱勢群體提供日常生活上的幫助。”王淑清說。
目前,丹英社區已舉辦“支援災區獻愛心”“愛是心靈的奉獻”等大型回饋社會活動100余次,累計發放道德存折530余張。

丹英社區“大家長”王淑清
多年來,在社區黨委書記王淑清的帶領下,丹英社區已組建了文藝、青少年、群防群治、義務巡邏志愿者隊伍等10多支志愿者隊伍,創辦了“蒲公英之家”“道德銀行”“居家養老快樂驛站”“雷鋒班”等多種活動載體,并先后獲得全國最佳志愿服務項目、全國改革創新百佳單位、全國民族團結示范社區等榮譽100余項。“今后,我們將積極探索志愿服務工作新模式,努力總結新經驗,開創基層志愿服務工作新局面。”王淑清說。
關愛留守兒童 用愛搭建溫暖港灣
近年來,不少延邊人出國打工,隨之出現了一批留守兒童。由于父親或母親不在身邊,這些孩子不僅生活上缺少照顧,在心靈上更是缺少關愛。為了這些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2007年7月,丹英社區成立了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開始實施“代理親人”關愛留守兒童志愿服務項目。

“蒲公英之家”的20名流動留守兒童參觀董存瑞部隊

“蒲公英之家”舉行拔河比賽
2011年6月,為了給孩子們創造更好的環境,社區成立了“留守兒童快樂驛站”,供孩子們學習和娛樂,豐富孩子們的課余生活。2013年4月,社區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投入30多萬元建成了面積280平方米的“蒲公英之家”,設有閱覽室、科技室、心理疏導室、綠色網吧和活動中心。每天下午孩子們放學后,志愿者們會把轄區內的留守兒童組織在一起,輔導孩子們學習、寫作業、做手工、玩游戲。每逢周末、六一、元旦、春節這些節假日,社區都會組織各種活動,讓孩子們度過一個愉快而有意義的假期。
在社區志愿者的溫暖與關愛中,這些留守兒童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他們從之前的內向孤僻變得開朗樂觀,不僅熱愛家人熱愛生活,還懷著一顆感恩之心,把自己小小的愛心送給更多人。他們多次和“代理親人”一起走進福利院獻愛心,幫助老人打掃衛生,給老人們表演節目,用節省下的零花錢給福利院的孤兒添置學習用品。在建軍節的時候,這些孩子還會用自己的零用錢為“代理親人”準備一份小禮物,感謝他們對自己的關愛。
“代理親人”項目發展至今,已有2000余名志愿者加入關愛留守兒童的愛心行動中,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享受到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關愛。
啟動“道德銀行” 用心記錄道德財富
2015年8月2日,慰問空巢老人,存入20分;2016年10月1日,參加社區建設,存入10分;2017年3月8日,關愛留守兒童,存入20分……翻開丹英社區為志愿者魏月珍分發的道德銀行儲蓄存折,上面詳細記錄著她每個時間所做的志愿活動內容,一筆筆積分都代表著她為社會所作出的貢獻。

道德銀行儲蓄存折

部隊官兵辦理“道德銀行”存折
在丹英社區道德銀行儲蓄類別及積分兌換標準的展板上記者看到,支持社區建設、醫療保健、治安聯防等21項儲蓄類別,及換書籍一本、免費擦鞋一次等10項積分兌換標準都清晰的在展板上體現出來,志愿者可以清楚明了地選擇志愿服務內容。
“自從有了‘道德銀行’以后,更多的在職黨員、駐街部隊官兵、青少年等志愿者自發的參與到活動中來,在開展的在職黨員‘認領菜單式’服務工作中,發揮了各自的優勢,為轄區的弱勢群體提供日常生活上的幫助。”王淑清說。
目前,丹英社區已舉辦“支援災區獻愛心”“愛是心靈的奉獻”等大型回饋社會活動100余次,累計發放道德存折530余張。

丹英社區“大家長”王淑清
【責編 王春榮 胡驍】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