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的“延吉樣本”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延吉市旅游收入再創新高:共接待國內外游客20.7萬人次,接待人次同比增長12%,實現旅游收入3.2億元,同比增長15%……延吉市在旅游業上的大力投入釋放出的經濟紅利正在逐步顯現。
2016年2月獲批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城市以來,延吉市加快旅游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逐步探索出一條“全轄游、全季游、全業游、全時游、全民游”的全域旅游發展思路和模式,“五全”特色旅游資源的整合開發,使旅游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旅游收入逐年增高,樹立起發展全域旅游的“延吉樣本”。
東西南北 全轄區旅游大格局在凸顯

春花行走的快樂

夏季登山水中嬉戲
東來裊裊炊煙、流水人家,西至博物古今、文史館藏,南居奇山俊景、生態純然,北游溫泉滑雪、休閑愜意。漫步延吉街頭,東西南北蘊藏著不同類別的旅游資源,透露著游不盡、玩不完的旅游之樂。
近年來,延吉市以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為抓手,依托自身基礎,發揮比較優勢,統籌謀劃,因地制宜,逐步打造出“東西南北中”全轄區旅游大格局,與時俱進實施全轄游戰略,推動旅游從單一景點向全轄區旅游轉變。形成了以海蘭湖風景區、東來寺為主的東部休閑觀光區;以親水灣、太陽谷、體育場館、博物館為主的西部文體博覽區;以帽兒山國家森林公園、中國朝鮮族民俗園為主的南部民俗生態體驗區;以夢都美度假區、春興古村落為主的北部冰雪水上游樂與民俗生活區;以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布爾哈通河及煙集河兩岸娛樂及餐飲設施為主的中部游憩和休閑觀光帶的全轄游布局。2017年,全市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突破1000 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45 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9%和20.6%。
春夏秋冬 全季節旅游資源已落成

攀巖

享受著徒步帶來的快樂,風景在路上
曾幾何時,延吉受困于冬季氣溫偏低、冬季旅游資源匱乏等客觀因素,“旅游半年旺半年閑”的局面嚴重滯后了旅游業的發展。為把淡季變短變旺,把旺季變長變熱,實現全季節旅游,延吉市通過開發不同季節的文化旅游主題產品,培育淡季旅游新業態、新產品、新增長點,打造出“全季游”的休閑旅游模式。
持續舉辦五屆的延吉國際冰雪旅游節已經成為該市冬季旅游的一大閃亮品牌。據主辦方介紹,冰雪旅游節極大地激活了延吉冬季旅游市場,2018年第五屆延吉國際冰雪旅游節期間,延吉市共接待游客102萬人次,較上屆人數上升20%。
冬有冰雪,夏郁芬芳。如今在延吉市,人們可以在春季參與金達萊賞花游、享受迎春自駕游的暢快;在夏季體驗富有地方特色的延吉朝鮮族大醬節、延吉冰川啤酒節等活動;在天朗氣清的秋季,參與中國朝鮮族文化旅游節、延吉鄉村旅游采摘節、延邊韋特恩國際自行車旅游節、中國朝鮮族秋夕節等娛樂活動;在冬季,體驗冰雪帶來的夢幻多彩之樂。
農林牧漁 全產業深度融合創新景
在全轄區與全季節旅游資源整合的基礎上,延吉市突出抓好旅游業與一二三全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

夢都美水上樂園嬉水 李軍廣 攝
參照借鑒敖東工業園工業旅游模式,依托特色企業,積極發展金剛山食品、悟德醬露等工業旅游,打造特色商品展銷中心、企業文化展示長廊等體驗項目,發展朝鮮族民族食品、樂器、服飾、工藝品等旅游商品加工業;以春興村、仲坪村、八道村為引領,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大力發展采摘園、垂釣園、養殖園、生態農場、溫泉療養等農業旅游項目,打造特色主題示范村;發展朝鮮族特色美食,建設阿里郎朝鮮族美食示范街、韓國商品經銷一條街、萬達廣場首爾街等特色街區;扶持海蘭湖、夢都美度假區、歡樂宮文化產業發展,依托博物館培育民間藝術博覽區,不斷豐富旅游的文化色彩和文化魅力;以夢都美滑雪和水上樂園、海蘭湖體育旅游度假村為依托,積極舉辦冰雪運動、汽車摩托車等體育旅游賽事,大力開發體育旅游。行行嫁接旅游服務,構筑全業融合的旅游發展體系,旅游“+”出一片精彩景致。
24小時 全時段迸發城市躍動活力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夜晚的布爾哈通河畔霓虹閃爍,整個城市呈現出不一樣的夢幻與魅力。近年來,延吉市做大做強夜間游憩體驗,通過開發夜間游覽、夜間秀場,打造亮化景點,突破旅游時段性盲點,實現旅游產品的跨時間體驗與購買。
延吉“夢幻燈光節”,融入高科技、魔幻、極具視覺沖擊力的燈光秀演出,驚艷亮燈,為游客奉獻一場震撼絢麗的視覺盛宴;首屆中國朝鮮族燈光節,在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布爾哈通河畔總長1.3公里區段舉辦,為游客呈現出一個中國朝鮮族民族特色濃郁的世界級燈光慶典;夏季每晚舉辦的“快樂延吉大舞臺”,更為全市夜晚文化增添了活力。如今,延吉市各類商業網點、餐飲網點、大型商場及娛樂場所星羅棋布,音樂噴泉、燈光體驗為主的夜景亮化位列全國前列,從不同層面滿足了市民及旅游者的夜間文化旅游消費需求,成為北方第二個、東北唯一的“中國十佳不夜城”。
構筑“全民游” 全民共享旅游成果
“全域旅游、全民受惠”。延吉市推出各類惠民旅游措施,鼓勵和吸引更多游客參與旅游體驗,讓居民和游客共享旅游發展成果。每年的 “三八國際婦女節” “國際兒童節”“八·一五老人節”、“九三”州慶等活動,得到市民的廣泛參與。建設冰雪世界游樂場、親水灣歡樂水世界、太陽谷游樂綜合體,為少年兒童創造歡心愉悅的游樂場所;籌建延吉全域旅游服務中心,為市民辦理旅游年卡,發揮旅游惠民效應。2017年首屆延邊·朝鮮族文化旅游節,先后開展中國朝鮮族千人農樂舞等20余項活動,吸引上萬名群眾和游客參與,成為全民參與、全民共享旅游發展成果的有效載體。
如今,延吉市培育一批年節文化氛圍濃郁、參與性和體驗性強的全民旅游產品,全民旅游態勢已經形成,全民獲得感充分顯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獲得感和文化自信認同感、自豪感大幅提升。
2016年2月獲批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城市以來,延吉市加快旅游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逐步探索出一條“全轄游、全季游、全業游、全時游、全民游”的全域旅游發展思路和模式,“五全”特色旅游資源的整合開發,使旅游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旅游收入逐年增高,樹立起發展全域旅游的“延吉樣本”。
東西南北 全轄區旅游大格局在凸顯

春花行走的快樂

夏季登山水中嬉戲
近年來,延吉市以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為抓手,依托自身基礎,發揮比較優勢,統籌謀劃,因地制宜,逐步打造出“東西南北中”全轄區旅游大格局,與時俱進實施全轄游戰略,推動旅游從單一景點向全轄區旅游轉變。形成了以海蘭湖風景區、東來寺為主的東部休閑觀光區;以親水灣、太陽谷、體育場館、博物館為主的西部文體博覽區;以帽兒山國家森林公園、中國朝鮮族民俗園為主的南部民俗生態體驗區;以夢都美度假區、春興古村落為主的北部冰雪水上游樂與民俗生活區;以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布爾哈通河及煙集河兩岸娛樂及餐飲設施為主的中部游憩和休閑觀光帶的全轄游布局。2017年,全市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突破1000 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45 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9%和20.6%。
春夏秋冬 全季節旅游資源已落成

攀巖

享受著徒步帶來的快樂,風景在路上
持續舉辦五屆的延吉國際冰雪旅游節已經成為該市冬季旅游的一大閃亮品牌。據主辦方介紹,冰雪旅游節極大地激活了延吉冬季旅游市場,2018年第五屆延吉國際冰雪旅游節期間,延吉市共接待游客102萬人次,較上屆人數上升20%。
冬有冰雪,夏郁芬芳。如今在延吉市,人們可以在春季參與金達萊賞花游、享受迎春自駕游的暢快;在夏季體驗富有地方特色的延吉朝鮮族大醬節、延吉冰川啤酒節等活動;在天朗氣清的秋季,參與中國朝鮮族文化旅游節、延吉鄉村旅游采摘節、延邊韋特恩國際自行車旅游節、中國朝鮮族秋夕節等娛樂活動;在冬季,體驗冰雪帶來的夢幻多彩之樂。
農林牧漁 全產業深度融合創新景
在全轄區與全季節旅游資源整合的基礎上,延吉市突出抓好旅游業與一二三全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

夢都美水上樂園嬉水 李軍廣 攝
24小時 全時段迸發城市躍動活力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夜晚的布爾哈通河畔霓虹閃爍,整個城市呈現出不一樣的夢幻與魅力。近年來,延吉市做大做強夜間游憩體驗,通過開發夜間游覽、夜間秀場,打造亮化景點,突破旅游時段性盲點,實現旅游產品的跨時間體驗與購買。
延吉“夢幻燈光節”,融入高科技、魔幻、極具視覺沖擊力的燈光秀演出,驚艷亮燈,為游客奉獻一場震撼絢麗的視覺盛宴;首屆中國朝鮮族燈光節,在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布爾哈通河畔總長1.3公里區段舉辦,為游客呈現出一個中國朝鮮族民族特色濃郁的世界級燈光慶典;夏季每晚舉辦的“快樂延吉大舞臺”,更為全市夜晚文化增添了活力。如今,延吉市各類商業網點、餐飲網點、大型商場及娛樂場所星羅棋布,音樂噴泉、燈光體驗為主的夜景亮化位列全國前列,從不同層面滿足了市民及旅游者的夜間文化旅游消費需求,成為北方第二個、東北唯一的“中國十佳不夜城”。
構筑“全民游” 全民共享旅游成果
“全域旅游、全民受惠”。延吉市推出各類惠民旅游措施,鼓勵和吸引更多游客參與旅游體驗,讓居民和游客共享旅游發展成果。每年的 “三八國際婦女節” “國際兒童節”“八·一五老人節”、“九三”州慶等活動,得到市民的廣泛參與。建設冰雪世界游樂場、親水灣歡樂水世界、太陽谷游樂綜合體,為少年兒童創造歡心愉悅的游樂場所;籌建延吉全域旅游服務中心,為市民辦理旅游年卡,發揮旅游惠民效應。2017年首屆延邊·朝鮮族文化旅游節,先后開展中國朝鮮族千人農樂舞等20余項活動,吸引上萬名群眾和游客參與,成為全民參與、全民共享旅游發展成果的有效載體。
如今,延吉市培育一批年節文化氛圍濃郁、參與性和體驗性強的全民旅游產品,全民旅游態勢已經形成,全民獲得感充分顯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獲得感和文化自信認同感、自豪感大幅提升。
【責編 王春榮】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