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2017年度延吉發展記憶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當歷史的腳步悄然進入2018年的時候,回眸我們延吉的2017,太多時刻值得銘記,太多成就值得喝彩。
這一年,延吉獲批全省擴權強縣試點,跨入全省改革發展的新時代;
這一年,全市上下按照市委確定的“四個更加”發展方向,堅持創新驅動、投資拉動、開放帶動、綠色推動,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各項事業持續走在東北和吉林前列;
這一年,延吉高新、新興工業園區建設實現新突破,百億級產業發展取得新成就,經濟轉型發展邁出新步伐,城鄉環境面貌展現新形象,民生保障水平邁上新臺階,政府行政效能有了新提升。
邁著鏗鏘的步伐,2017年圓滿收官,翻開延吉發展的成績單,干部奮發作為、經濟平穩向好、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延吉大地處處呈現出加快發展、轉型跨越、追趕進位的動人風景。
成就令人欣喜,經驗彌足珍貴,前程催人奮進。
全國百強、東北五強、吉林首強,實力強縣,藍色高地,當我們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這里,探尋這座城市在時間之緯上犁過的影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跨越延吉的前行步履,一個崛起延吉的強健身姿,一個奮進延吉的高遠視野。
延吉樣本:發展質量強勢崛起

延吉熱電廠 李軍廣 攝

大京延吉紡織有限公司 李軍廣 攝

延吉卷煙廠車間 崔周范 攝

吉林韓正人參有限公司蜜漬紅參制品包裝
從全國百強縣,到吉林首強縣,從打造吉林東部重要發展極,到建設圖們江區域國際化城市,延吉立足自身經濟實力的一枝獨秀、不斷提速的強勢崛起已成為一個現象級存在。
一組穩增長數字相當耀眼: 2017年,全市稅收收入突破20億元,增長5%;服務業增加值突破200億元,增長5.4%;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2078元和13587元,均增長5%、跑贏經濟發展速度;全年民生支出達到43.5億元,占財政支出的74%;
一組全國級位次相當驚艷:延吉經濟結構競爭力和金融資源競爭力均居全國第三位;延吉園區發展指數和金融便利指數均居全國十強;延吉居民收入增長居全國縣市四強;延吉衛生福利競爭力居全國30強。
一組重磅級捷報相當驚人:延吉位居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69位、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第59位、全國創新創業百強縣市第66位,是全省唯一榮獲全國三大百強縣市稱號的城市。
可觀的榮譽背后,是延吉走出一條結構更優、質量更高、效益更好、優勢充分釋放發展新路的生存邏輯。
——堅持產業興市,鞏固發展基礎。堅定不移走產業轉型升級之路,將產業發展作為延吉跨越提升的強力引擎,食品產業產值突破100億元,成為第一個百億級產業。全力做好服務保障,推動高新區、工業集中區構建起經濟發展新格局,高新區實現技工貿總收入320億元,增長3.2%,新興工業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7億元,增長21.3%
——堅持創新驅動,壯大實體經濟。轉型發展食品工業、醫藥產業等傳統產業,大力培育新材料、生物科技等戰略新興產業,加快繁榮大健康、商貿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努力打造支撐延吉發展的新增長極。年納稅額超過500萬元企業達到50戶,新增5戶,億元以上市場達到11家,省級電子商務示范企業達到10家。
——堅持綠色發展,筑牢生態屏障。順利通過中央環保督察,辦成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解決166件中央環保督察交辦信訪案件;全面推進“河長制”,開展布爾哈通河18個直排口排污治理、撤并改75臺小鍋爐,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3%;加強土壤污染源頭治理,清收還林面積27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83.3%,延吉的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
延吉品位: 宜居環境強勢崛起

天宇生態家園

延吉市人民公園 孫寶山 攝

延吉夜景 金鐘漢

延吉夜景
產因城而聚,城因產而興。過去一年,延吉不斷強化科學統籌,持續優化重構城市空間、城市布局、城市風貌,交出了城市建設改革突破的新答卷,以及城鄉環境持續提升的新答卷。
堅持全域統籌,加快城市轉型。全面樹立“城市是全市人民的共同家園”的理念,堅持完善城市功能、彰顯民族特色,城鎮化率達到89%,建成區面積達到62平方公里。編制完成延龍圖新區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及中心商業區、站前西區等5項控制性詳細規劃,進一步完善西部新城控制性詳細規劃,全力打造宜業宜居品質延吉。
注重協調發展,城鄉品質明顯提升。秉持“服務中心、贏得民心”的“兩心”工作理念,統籌城鄉建設。累計投資14.6億元,完成延川橋主體工程建設,延蒲高速延吉連接線、金達萊北街、臥龍街等11條新建道路建成通車,開工建設回遷安置住房1240套、10.5萬平方米,完成50條小街小巷改造、35萬平方米道路加固、7.5萬平方米人行步道鋪裝;改造供熱、供水、燃氣等老舊管線102公里,新鋪設管線37.5公里;投資3.8億元,完成3.1公里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廊體建設。
不斷加強管理,城市更加美麗宜居。以環衛、物業、交通管理為主要抓手,不斷提高城市綜合管理能力。對676萬平方米道路、橋梁、綠化等進行長效保潔,對全市210個垃圾散點、18座清潔站和13萬戶居民的生活垃圾進行及時清運、日產日清;加大城市巡檢頻率和力度,對市內41個建設施工現場粘土制品進行巡查;加大力度治理交通擁堵,科學施劃公共停車泊位5000余個;投資1.4億元,新購進200輛新能源公交車,建設充電樁180個,我市公共交通事業實現了歷史新飛躍。
延吉情感:民生事業強勢崛起

朝陽川中心衛生院醫護人員為貧困戶金東變送去藥物 孫陽 攝

拿著分紅高興的貧困農民 王曉彤 攝

歌舞升平 李軍廣 攝
發展為了民生,民生連著民心。“幸福指數”是一座城市的溫度,更是延吉市委、市政府最誠摯的守候和永恒的追求。
過去一年,延吉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大力實施惠民舉措,重點民生實事個個兌現、件件暖心,老百姓臉上綻放出一張張滿意的笑臉,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顯著增強。
打開2017年的延吉民生卷軸,一股暖意撲面而來。聚焦群眾最關心的熱點問題,扎實辦好23件惠民實事,全年民生支出達到43.5億元,占財政支出的74%。就業惠民帶動增收,實現新增就業14192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200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0.85%以內;發放城鄉低保金、城鄉醫療救助資金1.05億元,發放紅十字、慈善等各類救助款170.6萬元;持續提高低保標準,城鄉低保由每人每月530元和每人每年4200元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550元和每人每年4400元,均位居全省第二位;為1.2萬余名殘疾人辦理了重大疾病和意外傷害保險,成為全省第一個由政府出資免費為殘疾人辦理保險的縣市。脫貧攻堅大突破,大力實施扶貧項目,投資3804萬元,實施扶貧項目27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12戶955人,年內脫貧195人,貧困村出列3個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率達到100%;加快改善貧困戶居住條件,投資548.9萬元,改造危房98戶,建設連體公租房17套,購買房屋8套;投資431.5萬元,實施4個鎮19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
只有干在實處,才能走在前列。2017年,延吉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實現自身發展,在敢于擔當、勇于作為中贏得發展。 2018年,在新時代的舞臺上,我們深信,延吉的發展底氣更足、實力更強、質量更高,必將全力開創踐行新發展理念的新篇章,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的發展答卷。
這一年,延吉獲批全省擴權強縣試點,跨入全省改革發展的新時代;
這一年,全市上下按照市委確定的“四個更加”發展方向,堅持創新驅動、投資拉動、開放帶動、綠色推動,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各項事業持續走在東北和吉林前列;
這一年,延吉高新、新興工業園區建設實現新突破,百億級產業發展取得新成就,經濟轉型發展邁出新步伐,城鄉環境面貌展現新形象,民生保障水平邁上新臺階,政府行政效能有了新提升。
邁著鏗鏘的步伐,2017年圓滿收官,翻開延吉發展的成績單,干部奮發作為、經濟平穩向好、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延吉大地處處呈現出加快發展、轉型跨越、追趕進位的動人風景。
成就令人欣喜,經驗彌足珍貴,前程催人奮進。
全國百強、東北五強、吉林首強,實力強縣,藍色高地,當我們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這里,探尋這座城市在時間之緯上犁過的影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跨越延吉的前行步履,一個崛起延吉的強健身姿,一個奮進延吉的高遠視野。
延吉樣本:發展質量強勢崛起

延吉熱電廠 李軍廣 攝

大京延吉紡織有限公司 李軍廣 攝

延吉卷煙廠車間 崔周范 攝

吉林韓正人參有限公司蜜漬紅參制品包裝
從全國百強縣,到吉林首強縣,從打造吉林東部重要發展極,到建設圖們江區域國際化城市,延吉立足自身經濟實力的一枝獨秀、不斷提速的強勢崛起已成為一個現象級存在。
一組穩增長數字相當耀眼: 2017年,全市稅收收入突破20億元,增長5%;服務業增加值突破200億元,增長5.4%;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2078元和13587元,均增長5%、跑贏經濟發展速度;全年民生支出達到43.5億元,占財政支出的74%;
一組全國級位次相當驚艷:延吉經濟結構競爭力和金融資源競爭力均居全國第三位;延吉園區發展指數和金融便利指數均居全國十強;延吉居民收入增長居全國縣市四強;延吉衛生福利競爭力居全國30強。
一組重磅級捷報相當驚人:延吉位居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69位、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第59位、全國創新創業百強縣市第66位,是全省唯一榮獲全國三大百強縣市稱號的城市。
可觀的榮譽背后,是延吉走出一條結構更優、質量更高、效益更好、優勢充分釋放發展新路的生存邏輯。
——堅持產業興市,鞏固發展基礎。堅定不移走產業轉型升級之路,將產業發展作為延吉跨越提升的強力引擎,食品產業產值突破100億元,成為第一個百億級產業。全力做好服務保障,推動高新區、工業集中區構建起經濟發展新格局,高新區實現技工貿總收入320億元,增長3.2%,新興工業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7億元,增長21.3%
——堅持創新驅動,壯大實體經濟。轉型發展食品工業、醫藥產業等傳統產業,大力培育新材料、生物科技等戰略新興產業,加快繁榮大健康、商貿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努力打造支撐延吉發展的新增長極。年納稅額超過500萬元企業達到50戶,新增5戶,億元以上市場達到11家,省級電子商務示范企業達到10家。
——堅持綠色發展,筑牢生態屏障。順利通過中央環保督察,辦成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解決166件中央環保督察交辦信訪案件;全面推進“河長制”,開展布爾哈通河18個直排口排污治理、撤并改75臺小鍋爐,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3%;加強土壤污染源頭治理,清收還林面積27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83.3%,延吉的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
延吉品位: 宜居環境強勢崛起

天宇生態家園

延吉市人民公園 孫寶山 攝

延吉夜景 金鐘漢

延吉夜景
產因城而聚,城因產而興。過去一年,延吉不斷強化科學統籌,持續優化重構城市空間、城市布局、城市風貌,交出了城市建設改革突破的新答卷,以及城鄉環境持續提升的新答卷。
堅持全域統籌,加快城市轉型。全面樹立“城市是全市人民的共同家園”的理念,堅持完善城市功能、彰顯民族特色,城鎮化率達到89%,建成區面積達到62平方公里。編制完成延龍圖新區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及中心商業區、站前西區等5項控制性詳細規劃,進一步完善西部新城控制性詳細規劃,全力打造宜業宜居品質延吉。
注重協調發展,城鄉品質明顯提升。秉持“服務中心、贏得民心”的“兩心”工作理念,統籌城鄉建設。累計投資14.6億元,完成延川橋主體工程建設,延蒲高速延吉連接線、金達萊北街、臥龍街等11條新建道路建成通車,開工建設回遷安置住房1240套、10.5萬平方米,完成50條小街小巷改造、35萬平方米道路加固、7.5萬平方米人行步道鋪裝;改造供熱、供水、燃氣等老舊管線102公里,新鋪設管線37.5公里;投資3.8億元,完成3.1公里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廊體建設。
不斷加強管理,城市更加美麗宜居。以環衛、物業、交通管理為主要抓手,不斷提高城市綜合管理能力。對676萬平方米道路、橋梁、綠化等進行長效保潔,對全市210個垃圾散點、18座清潔站和13萬戶居民的生活垃圾進行及時清運、日產日清;加大城市巡檢頻率和力度,對市內41個建設施工現場粘土制品進行巡查;加大力度治理交通擁堵,科學施劃公共停車泊位5000余個;投資1.4億元,新購進200輛新能源公交車,建設充電樁180個,我市公共交通事業實現了歷史新飛躍。
延吉情感:民生事業強勢崛起

朝陽川中心衛生院醫護人員為貧困戶金東變送去藥物 孫陽 攝

拿著分紅高興的貧困農民 王曉彤 攝

歌舞升平 李軍廣 攝
發展為了民生,民生連著民心。“幸福指數”是一座城市的溫度,更是延吉市委、市政府最誠摯的守候和永恒的追求。
過去一年,延吉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大力實施惠民舉措,重點民生實事個個兌現、件件暖心,老百姓臉上綻放出一張張滿意的笑臉,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顯著增強。
打開2017年的延吉民生卷軸,一股暖意撲面而來。聚焦群眾最關心的熱點問題,扎實辦好23件惠民實事,全年民生支出達到43.5億元,占財政支出的74%。就業惠民帶動增收,實現新增就業14192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200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0.85%以內;發放城鄉低保金、城鄉醫療救助資金1.05億元,發放紅十字、慈善等各類救助款170.6萬元;持續提高低保標準,城鄉低保由每人每月530元和每人每年4200元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550元和每人每年4400元,均位居全省第二位;為1.2萬余名殘疾人辦理了重大疾病和意外傷害保險,成為全省第一個由政府出資免費為殘疾人辦理保險的縣市。脫貧攻堅大突破,大力實施扶貧項目,投資3804萬元,實施扶貧項目27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12戶955人,年內脫貧195人,貧困村出列3個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率達到100%;加快改善貧困戶居住條件,投資548.9萬元,改造危房98戶,建設連體公租房17套,購買房屋8套;投資431.5萬元,實施4個鎮19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
只有干在實處,才能走在前列。2017年,延吉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實現自身發展,在敢于擔當、勇于作為中贏得發展。 2018年,在新時代的舞臺上,我們深信,延吉的發展底氣更足、實力更強、質量更高,必將全力開創踐行新發展理念的新篇章,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的發展答卷。
【責編 王春榮 李軍廣】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