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好故事】記憶中的延吉——路
2017-08-21 標簽: 來源:延吉新聞網 作者:市農業局 王守仁
【開欄語】長白山脈綿延巍峨,圖們江水奔流不息,在這青山綠水間,孕育出一座美麗的城市——延吉。漫步城市中,這里的每一處景、每一座建筑、每一段歷史都記錄著一段城市記憶,承載著特定的城市文化,講述著一個個動人至深的故事。即日起,延吉新聞網開設“延吉好故事”專欄,尋找延吉記憶,回眸這些年延吉的滄桑巨變。
挖掘歷史文脈,尋找延吉記憶。改革開放已有38個年頭了,中國的面貌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延吉這座美麗的邊陲小城同樣也在不斷地變化,不斷地向好發展著。
說到尋找延吉記憶,我就想到了延吉的路,想起了那首老歌——《天路》。這首歌唱的是青藏鐵路的建成給邊疆人民帶來的便利。
為什么談青藏鐵路呢?因為鐵路是最重要的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脈。它的載貨量,載人量,是其它路面交通工具所無法比擬的。在我們延吉同樣也有鐵路,大概在二十五、六年前,咱延邊鐵路的枕木是由木頭澆油熏成黑色并鋪設在鐵軌下的,那時的火車頭還是蒸汽式的,動力來源是煤燒水產生的水蒸汽,每隔一段距離還要加煤加水,速度最快好像也就60千米/小時,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后來換成了現在的鋼筋水泥澆筑的枕木,火車頭也由巨大的冒著白煙的蒸汽機車換成了或紅或藍的油動力車頭,時速也提高到100千米/小時。我出生在和龍市,還記著小的時候坐火車來延吉,一早出發將近中午才到,距離雖不遠,但是耗時較長。去遠一些的地方,那么在車上的時間大家可想而知了。就算換成油動力車頭,咱們去往北京也得需要一天一夜。2015年的9月20日,咱們延邊延吉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高鐵的開通!長琿城際鐵路的開通,縮短了時空的距離,改寫了我們的生活版圖。從延吉到長春,由原來的普通鐵路時代的近9個小時縮短到2小時05分。從延吉到北京也僅需9個小時左右。9個小時在普鐵時代我們只能到省會長春,而如今我們已經到了1400公里之外的首都!縮短了約14個小時!乘坐的舒適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由原來的硬板變成了如今的軟座,大大的方便了出行。
鐵路重要,公路同樣重要。記得曾經的城際公路還是黃沙土的,像曾經的西市場門前,北大往北,延大往西的路都是黃沙土路,汽車奔跑過后,車尾揚起陣陣塵煙還不時伴著忽高忽低的顛簸,弄得人暈暈的,農村的土路就更不用說了。現在,泥濘的土路已經換成了寬敞平坦的柏油路或水泥路,大大小小的車輛在馬路上奔流不息。更有2008年9月29日全線貫通的長琿高速公路,外地來延的或是本地外出的人們逐漸多了起來。公路建設的受益大到城與城之間,小到村與村之間。10多年前的公路村村通政策,讓我們廣大農民朋友真正得到了實惠。村里人的出行便捷度大大提高。大家現在看,去往農村的路上,小車逐漸多了起來。秋天去農村收購糧食的大貨車一波接一波的,極大地方便了農民賣糧、購肥等農事活動。再小到田與田之間的水泥路,讓農民在春耕秋收時可以開著農用車用極短的時間到達田間地頭進行生產勞作。那么再細微到我個人這段時間的工作上,目前我在朝陽川鎮進行護林防火工作。春季防火期,有了田間公路,我可以和撲火隊的同事們第一時間趕到火場將火撲滅,最大限度的保護了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反過來讓我們想一想,如果是以前的土路甚至是沒有路,那么發現火情時,只能眼到身不能及時到,也只能望山興嘆了。
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我們的領導干部們充分認識到路的建設對經濟的作用很大,也正因為咱們延吉的鐵路、公路建設的不斷完善,才逐漸有了更加美麗更加暢通的延吉。這幾年因為交通的便利,大大促進了延吉旅游業的發展。有數據顯示2016年國慶假日期間,延吉市共接待游客48萬人次,延吉市全市人口約為60萬,這相當于又多了一個延吉!僅這個黃金周就為我市創造了3.5億元的旅游收入。來延自助游的游客數量也在逐步增加,高速公路方面,自駕來延在延吉高速出口這一周大概有81000多臺次,高鐵方面累計輸送25萬旅客,延吉機場進港人次達到3.2萬人,這些數據僅僅是一個黃金周的創造。憑借著發達的交通網,把這些游客送到了帽兒山,欣賞一下自然園林風光,送到小河龍看看靜美的海蘭湖,送到東來寺聞聞三棵千年古松所散發出的清香。欣賞了大自然美麗的風景,陶冶了情操,舒適了心情,品嘗了美食,讓他們高興而來滿意而歸。當然,道路建設受益的不僅僅是旅游業,人才的引進,技術的交流,資金信息的流動也隨著交通便利的提高而加快著。這些種種匯聚在一起就是延吉經濟的蓬勃發展。
當我站在寬敞的公路邊,想到當年人們挽著褲腿走在泥濘的土路上和現如今他們開著小汽車飛馳而過,看著他們臉上的笑容,我相信我們的小康之路會更加通暢,生活會更加美好。
【責編 王春榮】
挖掘歷史文脈,尋找延吉記憶。改革開放已有38個年頭了,中國的面貌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延吉這座美麗的邊陲小城同樣也在不斷地變化,不斷地向好發展著。
說到尋找延吉記憶,我就想到了延吉的路,想起了那首老歌——《天路》。這首歌唱的是青藏鐵路的建成給邊疆人民帶來的便利。
為什么談青藏鐵路呢?因為鐵路是最重要的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脈。它的載貨量,載人量,是其它路面交通工具所無法比擬的。在我們延吉同樣也有鐵路,大概在二十五、六年前,咱延邊鐵路的枕木是由木頭澆油熏成黑色并鋪設在鐵軌下的,那時的火車頭還是蒸汽式的,動力來源是煤燒水產生的水蒸汽,每隔一段距離還要加煤加水,速度最快好像也就60千米/小時,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后來換成了現在的鋼筋水泥澆筑的枕木,火車頭也由巨大的冒著白煙的蒸汽機車換成了或紅或藍的油動力車頭,時速也提高到100千米/小時。我出生在和龍市,還記著小的時候坐火車來延吉,一早出發將近中午才到,距離雖不遠,但是耗時較長。去遠一些的地方,那么在車上的時間大家可想而知了。就算換成油動力車頭,咱們去往北京也得需要一天一夜。2015年的9月20日,咱們延邊延吉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高鐵的開通!長琿城際鐵路的開通,縮短了時空的距離,改寫了我們的生活版圖。從延吉到長春,由原來的普通鐵路時代的近9個小時縮短到2小時05分。從延吉到北京也僅需9個小時左右。9個小時在普鐵時代我們只能到省會長春,而如今我們已經到了1400公里之外的首都!縮短了約14個小時!乘坐的舒適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由原來的硬板變成了如今的軟座,大大的方便了出行。
鐵路重要,公路同樣重要。記得曾經的城際公路還是黃沙土的,像曾經的西市場門前,北大往北,延大往西的路都是黃沙土路,汽車奔跑過后,車尾揚起陣陣塵煙還不時伴著忽高忽低的顛簸,弄得人暈暈的,農村的土路就更不用說了。現在,泥濘的土路已經換成了寬敞平坦的柏油路或水泥路,大大小小的車輛在馬路上奔流不息。更有2008年9月29日全線貫通的長琿高速公路,外地來延的或是本地外出的人們逐漸多了起來。公路建設的受益大到城與城之間,小到村與村之間。10多年前的公路村村通政策,讓我們廣大農民朋友真正得到了實惠。村里人的出行便捷度大大提高。大家現在看,去往農村的路上,小車逐漸多了起來。秋天去農村收購糧食的大貨車一波接一波的,極大地方便了農民賣糧、購肥等農事活動。再小到田與田之間的水泥路,讓農民在春耕秋收時可以開著農用車用極短的時間到達田間地頭進行生產勞作。那么再細微到我個人這段時間的工作上,目前我在朝陽川鎮進行護林防火工作。春季防火期,有了田間公路,我可以和撲火隊的同事們第一時間趕到火場將火撲滅,最大限度的保護了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反過來讓我們想一想,如果是以前的土路甚至是沒有路,那么發現火情時,只能眼到身不能及時到,也只能望山興嘆了。
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我們的領導干部們充分認識到路的建設對經濟的作用很大,也正因為咱們延吉的鐵路、公路建設的不斷完善,才逐漸有了更加美麗更加暢通的延吉。這幾年因為交通的便利,大大促進了延吉旅游業的發展。有數據顯示2016年國慶假日期間,延吉市共接待游客48萬人次,延吉市全市人口約為60萬,這相當于又多了一個延吉!僅這個黃金周就為我市創造了3.5億元的旅游收入。來延自助游的游客數量也在逐步增加,高速公路方面,自駕來延在延吉高速出口這一周大概有81000多臺次,高鐵方面累計輸送25萬旅客,延吉機場進港人次達到3.2萬人,這些數據僅僅是一個黃金周的創造。憑借著發達的交通網,把這些游客送到了帽兒山,欣賞一下自然園林風光,送到小河龍看看靜美的海蘭湖,送到東來寺聞聞三棵千年古松所散發出的清香。欣賞了大自然美麗的風景,陶冶了情操,舒適了心情,品嘗了美食,讓他們高興而來滿意而歸。當然,道路建設受益的不僅僅是旅游業,人才的引進,技術的交流,資金信息的流動也隨著交通便利的提高而加快著。這些種種匯聚在一起就是延吉經濟的蓬勃發展。
當我站在寬敞的公路邊,想到當年人們挽著褲腿走在泥濘的土路上和現如今他們開著小汽車飛馳而過,看著他們臉上的笑容,我相信我們的小康之路會更加通暢,生活會更加美好。
【責編 王春榮】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