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慶65】交通——邁進高速新能源時代
【歡慶65】1952年9月3日,延邊朝鮮民族自治區成立(1955年改為延邊朝鮮族自治州)。65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延邊各族人民團結奮進、開拓創新,共同描繪了一幅幅改革開放、強州富民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65年的風雨歷程,讓今日的延邊大地欣欣向榮、蒸蒸日上,讓今天的延邊各族人民生活幸福、安居樂業。
即日起,延吉新聞網開設【歡慶65】專欄,分角度、分層次,圖文并茂地展示建州65年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所取得輝煌成績以及豐碩成果,鼓舞延邊人民關注家鄉、建設家鄉、發展家鄉。
上個世紀80年代,騎一輛“永久”牌自行車在馬路上穿行,對于延吉市民來說,那是相當“牛”的事!
可如今,開著私家車上下班,乘坐高鐵外出旅游,搭乘飛機去世界各地觀光,也是一樁再平常不過的事了。從自行車、公交車、火車、高鐵,再到飛機,這些人們身邊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的變化,記錄了延吉市民生活前進的腳步與節奏,反映了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
今天,希望大家同小編一起,走進延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看看它的“前世今生”。
延吉火車站

20世紀30年代的延吉火車站

20世紀70年代的延吉火車站

20世紀90年代火車站候車室
“嗚……”轟鳴的火車帶我們回到了20世紀30年代的延吉火車站,當時這里被稱為“延吉驛”,它位于今延吉市站前街,離長春站477公里,離圖們站52公里,隸屬沈陽鐵路局延吉車務段管轄,1924年建造,1986年拆除。

如今的延吉火車站
到了20世紀70年代,延吉火車站更加寬敞明亮,可以容納更多的旅客。2004年11月,已擁有8000余平方米的現代化舒適的候車樓,1000個嶄新的座椅,10個售票窗口、檢票口的火車站正式投入使用。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火車站。

延吉西站

高鐵站一站臺
2015年9月20日,這著實是一個讓全延吉人都十分興奮的日子!延吉西站(高鐵站)正式通車使用,延吉從此駛入了高鐵時代。高鐵的開通無疑豐富了百姓們出行的選擇。人們不再只局限于公路運輸、航空運輸,而是首選這樣一種高速、安全的鐵路運輸。
延吉高鐵一開通,就因沿途經過“關東第一山”長白山、“北國明珠”松花湖、“關東奇山”拉法山,還有紅葉谷、鏡泊湖、防川等旅游勝地,被網友稱為“東北最美高鐵”。
延吉公交
從前,公交車不普及的時候,人們寧可步行或者騎車出門辦事也不舍得花錢坐一趟公共汽車。因為那時在人們眼中,公交車是個“稀罕物”。

20世紀90年代延吉市公共客車

環保節能型公交車

環保節能型公交車內部

新型環保節能型公交車采用一級踏步入口 (上圖為:新型公交車 下圖為:老式公交車)

新型環保節能型公交車與老式公交車 對比
到了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城市公交線路的逐步增多,公共汽車就不算罕見的交通工具了,經濟實惠的公共汽車成為市民日常出行的好幫手。
“還記得1993年的時候,我剛換了一份新工作,離家遠了,天天做公交車上下班,那時延吉公交車只有7條線路,車也和現在的不一樣,是大客車,車上除司機以外還有一名車長,負責售票。冬天車里特別冷,玻璃會漏風。”回憶起延吉的老公交車,市民池女士感慨不已。
為了感受延吉公交車為市民帶來的便利,小編特意問了年長一些的老年人。
“想想上世紀60年代,我還在當兵,從火車站到街里,那么遠的距離,只有那種‘小馬車’代步。而現在多少公交車線路從這經過。不僅這樣,拿上‘老年卡’我們還可以免費乘坐公交車。現在真的太方便了!不僅保暖性更好了,安全性也提高了不少!”
而如今的公交車線,從成立之初僅有8輛公共汽車,3條營運線路,線路總長不到20公里。40多年間,它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1年8月,延吉公交成功的實行了無人售票制度。2010年末,公交公司GPS智能調度系統的投入使用,使營運管理模式不斷走向科學、高效、智能。
2011年末,公司整體淘汰小公共汽車,全部購入大公共汽車實行無人售票營運,得到了市民的普遍歡迎,再次譜寫了延吉公交史的新篇章。
2014年3月14日,全州首批14輛天然氣公交車在延吉“上崗”;2016年9月26日,又購進的14輛新能源純電動公交車,將帶領公交車不斷向節能、環保、低碳方向邁進。
延吉機場
方便快捷的航空運輸,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還是聯系世界各地的重要交通工具。飛機一直以它速度快、安全性能高成為人們長途出行的最佳之選。

20世紀90年代延吉機場

延吉機場候機樓全景
延吉機場始建于1952年抗美援朝時期,最初為小型軍用殲擊機場。1985年改建為軍民合用機場。1988年9月,1號候機樓落成,面積2009平方米,停機坪800平方米,跑道長2000米,寬45米,道面厚0.26米。
1991年初,根據圖們江下游地區開發開放新形勢的要求,為改善機場客運和飛行保障條件,延吉機場進行擴建改造,區域長18 .5公里,南北長5公里,整個工程分兩期進行。一期擴建改造以飛行區場道為主進行施工。機場飛行區按4D級指標、滿足MD—82機型最大全重起飛要求建設,包括軍民航道、通訊導航、助航燈光、供電、房屋等。
1993年3月中旬機場停航,進入準備階段,5月8日正式破土動工,同年10月底竣工,11月11日工程正式通過驗收,使跑道全長達到2600米,12月23日復航。
飛機提高了出行的效率,緩解了地面交通的壓力,滿足了人們對于快速交通的需求。
城市的道路交通見證著這個城市經濟的發展,而延吉一直在努力!正所謂“要想富,先修路。”65年來,延吉交通的變化,讓市民們都忍不住豎起大拇指。延吉市從之前塵土飛揚的土路到現在寬闊暢通的柏油馬路。從之前去哪都要步行,到現在多到數不完的代步工具。交通的發展和交通方式的轉變,正在無形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
【責編 魏玉華 胡驍】
即日起,延吉新聞網開設【歡慶65】專欄,分角度、分層次,圖文并茂地展示建州65年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所取得輝煌成績以及豐碩成果,鼓舞延邊人民關注家鄉、建設家鄉、發展家鄉。
上個世紀80年代,騎一輛“永久”牌自行車在馬路上穿行,對于延吉市民來說,那是相當“牛”的事!
可如今,開著私家車上下班,乘坐高鐵外出旅游,搭乘飛機去世界各地觀光,也是一樁再平常不過的事了。從自行車、公交車、火車、高鐵,再到飛機,這些人們身邊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的變化,記錄了延吉市民生活前進的腳步與節奏,反映了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
今天,希望大家同小編一起,走進延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看看它的“前世今生”。
延吉火車站

20世紀30年代的延吉火車站

20世紀70年代的延吉火車站

20世紀90年代火車站候車室

如今的延吉火車站

延吉西站

高鐵站一站臺
延吉高鐵一開通,就因沿途經過“關東第一山”長白山、“北國明珠”松花湖、“關東奇山”拉法山,還有紅葉谷、鏡泊湖、防川等旅游勝地,被網友稱為“東北最美高鐵”。
延吉公交
從前,公交車不普及的時候,人們寧可步行或者騎車出門辦事也不舍得花錢坐一趟公共汽車。因為那時在人們眼中,公交車是個“稀罕物”。

20世紀90年代延吉市公共客車

環保節能型公交車

環保節能型公交車內部

新型環保節能型公交車采用一級踏步入口 (上圖為:新型公交車 下圖為:老式公交車)

新型環保節能型公交車與老式公交車 對比
“還記得1993年的時候,我剛換了一份新工作,離家遠了,天天做公交車上下班,那時延吉公交車只有7條線路,車也和現在的不一樣,是大客車,車上除司機以外還有一名車長,負責售票。冬天車里特別冷,玻璃會漏風。”回憶起延吉的老公交車,市民池女士感慨不已。
為了感受延吉公交車為市民帶來的便利,小編特意問了年長一些的老年人。
“想想上世紀60年代,我還在當兵,從火車站到街里,那么遠的距離,只有那種‘小馬車’代步。而現在多少公交車線路從這經過。不僅這樣,拿上‘老年卡’我們還可以免費乘坐公交車。現在真的太方便了!不僅保暖性更好了,安全性也提高了不少!”
而如今的公交車線,從成立之初僅有8輛公共汽車,3條營運線路,線路總長不到20公里。40多年間,它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1年8月,延吉公交成功的實行了無人售票制度。2010年末,公交公司GPS智能調度系統的投入使用,使營運管理模式不斷走向科學、高效、智能。
2011年末,公司整體淘汰小公共汽車,全部購入大公共汽車實行無人售票營運,得到了市民的普遍歡迎,再次譜寫了延吉公交史的新篇章。
2014年3月14日,全州首批14輛天然氣公交車在延吉“上崗”;2016年9月26日,又購進的14輛新能源純電動公交車,將帶領公交車不斷向節能、環保、低碳方向邁進。
延吉機場
方便快捷的航空運輸,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還是聯系世界各地的重要交通工具。飛機一直以它速度快、安全性能高成為人們長途出行的最佳之選。

20世紀90年代延吉機場

延吉機場候機樓全景
1991年初,根據圖們江下游地區開發開放新形勢的要求,為改善機場客運和飛行保障條件,延吉機場進行擴建改造,區域長18 .5公里,南北長5公里,整個工程分兩期進行。一期擴建改造以飛行區場道為主進行施工。機場飛行區按4D級指標、滿足MD—82機型最大全重起飛要求建設,包括軍民航道、通訊導航、助航燈光、供電、房屋等。
1993年3月中旬機場停航,進入準備階段,5月8日正式破土動工,同年10月底竣工,11月11日工程正式通過驗收,使跑道全長達到2600米,12月23日復航。
飛機提高了出行的效率,緩解了地面交通的壓力,滿足了人們對于快速交通的需求。
城市的道路交通見證著這個城市經濟的發展,而延吉一直在努力!正所謂“要想富,先修路。”65年來,延吉交通的變化,讓市民們都忍不住豎起大拇指。延吉市從之前塵土飛揚的土路到現在寬闊暢通的柏油馬路。從之前去哪都要步行,到現在多到數不完的代步工具。交通的發展和交通方式的轉變,正在無形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
【責編 魏玉華 胡驍】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