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經濟發展結碩果 亮點頻現成績喜人
延吉新聞網4月5日訊(記者 付楊)2015年以來,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延吉市委、市政府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科學決策、精準部署,全市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主要經濟指標呈現出緩中趨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經濟發展取得喜人成果。

吉林韓正人參有限公司蜜漬紅參制品包裝

2015年,延吉市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42個縣域地區生產總值總和的3.7%, 地方級財政收入占全省42個縣域地方級財政收入總和的8.54%,37項經濟社會指標值超過全省平均值,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
觀察分析2015年延吉主要經濟社會指標占吉林省比重情況,延吉經濟社會發展亮點頻現。
亮點1:城市綜合實力持續提升
延吉,這座幅員面積僅占全省縣域0.98%、人口占全省1.97%的城市,創造了25個指標占全省比重超過3%,10個指標占全省比重超過5%的貢獻度。同時,全口徑財政收入、地方級財政收入、服務業增加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旅游總收入、外貿進出口總額、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等超過30個經濟社會指標占吉林省比重位列全省42個縣、市、區前列。

璀璨家園 崔周范 攝
延吉這一全國百強、東北十強、吉林最強經濟綜合實力城市的風頭正盛,發展成效日益顯現,經濟綜合實力持續位居全省42個縣市區第一名,雄踞中國社科院經濟競爭力全國排名第16位、東北第一位。延吉對全省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增強。
亮點2:經濟穩中求好見成效
2015年,延吉市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適時適度推進經濟發展,穩中求好,全面提升質量效益和水平。

大京延吉紡織有限公司 李軍廣 攝

敖東制約廠包裝車間 李軍廣 攝
隨著經濟的平穩發展,全市“財政蛋糕”越做越大,企業效益穩中有進。全口徑財政收入和地方級財政收入均實現增長,地方級財政收入增幅高出全省縣域增幅4.2%。旅游總收入、旅游外匯收入占全省比重高達7.51%和27.35%,總量均居全省縣市前茅。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稅收收入占地方級財政收入比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和主營業務收入分別比全省水平高出0.05%、3.1%、1.45%和1.4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面比全省水平低出10.19%。這一系列數字是延吉經濟穩中求好的堅實基礎,是經濟效益水平由量變到質變的真實寫照。
亮點3:經濟結構更趨優化合理
2015年,延吉市繼續加快推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形成多產業協調支撐、多極化發展的格局。

百威英博(延吉)啤酒有限公司

高新區高新技術產業園
延吉市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9:41.5:56.6,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比重持續下降,三次產業結構優于全國百強縣和全省比例。全市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20%;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高達56.6%,超出全省比重19.2%;非公有制經濟比重超過70%,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60%,超出全省比重18.6%。
2015年,延吉躋身全國縣(市)經濟結構競爭力第四名。
亮點4:三駕“馬車”促經濟協調發展
2015年,延吉市力求在保持經濟增長和轉變發展方式方面取得突破,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使其呈現出由高速增長逐漸過渡到中高速增長態勢,經濟發展的動力更加穩固。

延邊娃哈哈啟力飲料有限公司生產線 崔周范 攝
強化投資推動力,加大重大工程和項目謀劃建設力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52.03億元,占全省比重達1.98%,超出全省平均值19.03%;提高消費貢獻力,打造吸引周邊地區社會購買力的區域消費中心,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26.32億元,占全省比重達3.41%,超出全省平均值104.31%;增強出口拉動力,加快“走出去”步伐,外貿進出口總額2.8586億美元,占全省比重1.51%。消費、投資、出口占全省比重均居全省縣域前列。
亮點5:經濟社會統籌發展成效顯著
2015年,延吉市堅持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統籌推進,在保持全市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同時,大力推進社會事業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健康安全、教育水平等需求。

延吉卷煙廠生產車間 崔周范 攝
數據顯示,博物館、公共圖書館、衛生機構擁有床位、衛生技術人員、互聯網用戶、普通本專科在校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指標占全省比重均超過3%;國內專利申請量、國內專利授權量、移動電話用戶、普通高中在校生 、報刊訂閱等指標占全省比重均領先全省縣域;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移動電話普及率等比重分別超過全省指標1.36%、0.84%、37.2部/百人。
2015年,延吉位列中國縣域教育綜合發展指數排行榜榜首,晉級全國衛生福利競爭力50強縣(市)。
亮點6:人民群眾生活進一步改善
2015年,延吉市加快民生建設步伐,讓老百姓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享受更多實惠。

延吉熱電廠 崔周范 攝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簡稱“人均GDP”)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準。2015年,延吉市人均GDP高出全省水平5630元,位居全省縣域領先位置,在全國大中城市中,處于中上游。同時,在經濟健康發展的過程中,人民群眾收入水平“水漲船高”。數據顯示,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28500元和12784元,分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599元和1458元。另外,高檔類商品銷售和儲蓄存款余額也是百姓收入逐漸增加的有力佐證。全年汽車類零售額22.63億元,占全省比重高達5.17%,商品房銷售面積高達67.60萬平方米,占全省比重達4.53%,年末住戶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高達404.17億元,占全省比重達到4.2%,趕超省內三個省轄市。
2015年,延吉中國縣域居民發展指數排名居全國第11位、東北第一位。
亮點7:區域中心城市首位度再次提升
2015年,延吉市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全力以赴補上中心城市交通等基礎設施短板,加快中心城市建設,完善城市功能,提速城鎮化進程,進一步提高了中心城市首位度和輻射力。
延吉全年民航旅客吞吐量高達145.8萬人次,占全省比重高達13.76%;接待國內外游客750.12萬人次,超過戶籍人口13.86倍,占全省比重達5.31% ;旅客發送量0.1299億人,占全省比重達3.73%;貨物發送量0.14184億噸,占全省比重達2.74%;郵政業務總量0.9027億元,占全省比重達2.5%。人流、物流程度和指標等方面綜合反映了延吉在區域發展中的優勢度、貢獻度和牽引度。
2015年,延吉成為吉林省唯一入圍“中國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榜的城市。
(延吉市委財經辦“四個全面在延吉”課題組)
【責編 王春榮 李軍廣】

吉林韓正人參有限公司蜜漬紅參制品包裝

觀察分析2015年延吉主要經濟社會指標占吉林省比重情況,延吉經濟社會發展亮點頻現。
亮點1:城市綜合實力持續提升
延吉,這座幅員面積僅占全省縣域0.98%、人口占全省1.97%的城市,創造了25個指標占全省比重超過3%,10個指標占全省比重超過5%的貢獻度。同時,全口徑財政收入、地方級財政收入、服務業增加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旅游總收入、外貿進出口總額、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等超過30個經濟社會指標占吉林省比重位列全省42個縣、市、區前列。

璀璨家園 崔周范 攝
亮點2:經濟穩中求好見成效
2015年,延吉市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適時適度推進經濟發展,穩中求好,全面提升質量效益和水平。

大京延吉紡織有限公司 李軍廣 攝

敖東制約廠包裝車間 李軍廣 攝
亮點3:經濟結構更趨優化合理
2015年,延吉市繼續加快推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形成多產業協調支撐、多極化發展的格局。

百威英博(延吉)啤酒有限公司

高新區高新技術產業園
2015年,延吉躋身全國縣(市)經濟結構競爭力第四名。
亮點4:三駕“馬車”促經濟協調發展
2015年,延吉市力求在保持經濟增長和轉變發展方式方面取得突破,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使其呈現出由高速增長逐漸過渡到中高速增長態勢,經濟發展的動力更加穩固。

延邊娃哈哈啟力飲料有限公司生產線 崔周范 攝
亮點5:經濟社會統籌發展成效顯著
2015年,延吉市堅持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統籌推進,在保持全市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同時,大力推進社會事業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健康安全、教育水平等需求。

延吉卷煙廠生產車間 崔周范 攝
2015年,延吉位列中國縣域教育綜合發展指數排行榜榜首,晉級全國衛生福利競爭力50強縣(市)。
亮點6:人民群眾生活進一步改善
2015年,延吉市加快民生建設步伐,讓老百姓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享受更多實惠。

延吉熱電廠 崔周范 攝
2015年,延吉中國縣域居民發展指數排名居全國第11位、東北第一位。
亮點7:區域中心城市首位度再次提升
2015年,延吉市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全力以赴補上中心城市交通等基礎設施短板,加快中心城市建設,完善城市功能,提速城鎮化進程,進一步提高了中心城市首位度和輻射力。
延吉全年民航旅客吞吐量高達145.8萬人次,占全省比重高達13.76%;接待國內外游客750.12萬人次,超過戶籍人口13.86倍,占全省比重達5.31% ;旅客發送量0.1299億人,占全省比重達3.73%;貨物發送量0.14184億噸,占全省比重達2.74%;郵政業務總量0.9027億元,占全省比重達2.5%。人流、物流程度和指標等方面綜合反映了延吉在區域發展中的優勢度、貢獻度和牽引度。
2015年,延吉成為吉林省唯一入圍“中國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榜的城市。
(延吉市委財經辦“四個全面在延吉”課題組)
【責編 王春榮 李軍廣】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