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鏗鏘玫瑰】廖雅琪:花為媒 帶領社員共致富
【開欄語】她們是一群勤勞智慧、敢于實踐的“鏗鏘玫瑰”。在延吉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她們巾幗不讓須眉,汲取勇氣力量,與男兒并駕齊驅,展巾幗瀟灑英姿,頂起半邊天。
在第106個“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到來之際,本網開設“鏗鏘玫瑰”專題,展現全市各族各界優秀女性自尊自愛、自強自立、胸懷理想、創新進取、勇于前行的時代風采。
廖雅琪在歷經磨難和家人的反對聲中,堅持種植玫瑰的發展道路,在取得成功后成立了延吉市雅琪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以花為媒,帶領廣大社員共同致富。
種植玫瑰 逐步走上正軌
寥雅琪是延吉市依蘭鎮臺巖村人,2004年4月份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聽說鄰村有位季大娘種植玫瑰,芬芳滿園,懷著好奇的心找到了她。

廖雅琪 王棟 攝
“當時我眼前一亮!”回憶起初在低溫室見到種植的玫瑰時,廖雅琪依然興奮。她說,當時玫瑰已經長到六七十公分高了,鮮艷的顏色十分吸引人。而在此前,自己都沒有想到北方還能種植玫瑰。
廖雅琪向季大娘表達了自己也想學著種植玫瑰的想法。“老人十分善良,把自己掌握的技術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告訴了我。”當年5月份,廖雅琪花了3500元錢,從網上購買了5000株玫瑰花苗,開始種植玫瑰。
雖然有季大娘的幫助,但那畢竟是口頭經驗。真正實際操作的時候,廖雅琪說自己當時是“兩眼一抹黑”,完全是“冒蒙”的去干,由于第一年采取了露天種植玫瑰,廖雅琪非但沒有撈回本錢,還賠了四千多元錢。
有了第一年的經驗教訓,第二年廖雅琪開始租用塑料大棚種植玫瑰。“當時旁邊的塑料大棚都是種植蔬菜的,別人‘掀棚’的時候我也跟著‘掀棚’,別人‘撂棚’的時候我也跟著‘撂棚’,”廖雅琪說,由于自己經驗上還是十分欠缺,對種植玫瑰的溫度和方法掌握的不到位,結果又賠進去了兩萬多元錢。
種植玫瑰連續兩年都在賠錢,廖雅琪遭到了家人反對。“我愛人當時就說,你這么賠下去,什么時候是個頭?”除了家人的反對,種植玫瑰還對廖雅琪的健康造成了影響,由于塑料大棚內溫度較高,廖雅琪渴了就喝澆花水,結果導致胃粘膜脫落。還有一次因為低血壓,她直接昏倒在了塑料大棚里……
面對家人的反對,廖雅琪并沒有退縮。她說:“我心里就是有一種莫名的沖動,一定要堅持下去,決不能半途而廢。”有了前兩年失敗的經驗教訓,廖雅琪在種植玫瑰的第三年,終于達到了收支基本平衡。第四年,廖雅琪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盈利兩萬多元。從此,廖雅琪的玫瑰事業逐步走上了正軌。
突破自我 成立專業合作社
種植玫瑰成功后的廖雅琪并沒有故步自封,她有了一個新的想法——能不能團結并帶領更多的人種植玫瑰呢?“種植玫瑰有一個最大的優勢,一年種植,六七年受益,不像種菜那樣需要年年種。”廖雅琪說,在平時的交往中,她向身邊的農戶介紹種植玫瑰花的優勢和好處,讓他們認識到鮮花種植產業未來的發展空間。

廖雅琪通過電話接受客戶鮮花訂單 王棟 攝
起初,農戶對種植玫瑰持著觀望的態度,對廖雅琪更是半信半疑,“一個幼師出身的人種地,能走出什么路子啊?”隨著時間的推移,廖雅琪種植玫瑰的收入逐步提高,農戶們也逐漸意識到了種植玫瑰的好處,不少人也開始嘗試著種植玫瑰。
2011年4月,在廖雅琪的帶領下,注冊資金37萬的延吉市雅琪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成立之初,共有6戶社員。
發展壯大 合作社知名全州
合作社成立后,廖雅琪在進苗、育苗、施肥、打藥、澆水、大棚管理等各方面,處處為社員著想,細心教授他們具體操作方法,注意事項。每年春天開始第一次澆水、打藥、施肥時,廖雅琪都親自到田間指導,親手勞作,親自示范,親口教授,確保定時打藥、澆水適量、施肥足量。通過對社員進行技術指導,更新觀念,讓大家少走彎路深受廣大社員的歡迎。

廖雅琪對插好的鮮花在出貨前進行最后整理 王棟 攝
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廖雅琪始終不忘社員的努力,始終與社員心連心,且主動回報社會。合作社切實為社員解決生產、生活上的實際困難,切實為社員謀福利,從不拖欠社員盈余分紅和工資,確保合作社社員隊伍的和諧穩定。
根據鮮花生產季節,合作社每年雇請四十多名農村勞動力進行除草、剪枝、施肥、套網、下花。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和貧困群眾的就業。合作社積極參加各種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每年得到救助或間接救助的達到30多人次。
為了保證鮮花銷路和花農的經濟收入,廖雅琪在2012年2月份開設第一家鮮花店,批零兼營,走上了農商一體、產供銷一體的經營之路。為提高鮮花品質,使鮮花保鮮效果更好,合作社為批發店選設東北亞客運北站地下停車場的2間車庫,投入10萬余元改裝成為標準鮮花冷藏庫,延吉本地鮮花供應不上時,在南方鮮花基地批量購進各種鮮花,儲藏到冷庫里,減少鮮花的損耗,增強了合作社在鮮花市場中的銷售實力。
經過多年的不斷發展,目前延吉市雅琪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社員增加至16戶、鮮花大棚13座、零售鮮花店一個、批發店一個,且配備2個標準化鮮花冷藏庫和3臺微型送貨汽車。合作社資產總額達到了120萬元,年銷售收入60萬元,已發展成為具有較強可持續發展后勁的全州知名鮮花生產合作社。
在廖雅琪事業取得成功的同時,各種榮譽也紛至沓來。作為合作社的領頭人,她先后獲得延吉市依蘭鎮“雙學雙比”女狀元、延邊州農村婦女“雙學雙比”競賽活動女狀元等榮譽稱號。
【責編 王春榮 李軍廣】
在第106個“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到來之際,本網開設“鏗鏘玫瑰”專題,展現全市各族各界優秀女性自尊自愛、自強自立、胸懷理想、創新進取、勇于前行的時代風采。
廖雅琪在歷經磨難和家人的反對聲中,堅持種植玫瑰的發展道路,在取得成功后成立了延吉市雅琪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以花為媒,帶領廣大社員共同致富。
種植玫瑰 逐步走上正軌
寥雅琪是延吉市依蘭鎮臺巖村人,2004年4月份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聽說鄰村有位季大娘種植玫瑰,芬芳滿園,懷著好奇的心找到了她。

廖雅琪 王棟 攝
廖雅琪向季大娘表達了自己也想學著種植玫瑰的想法。“老人十分善良,把自己掌握的技術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告訴了我。”當年5月份,廖雅琪花了3500元錢,從網上購買了5000株玫瑰花苗,開始種植玫瑰。
雖然有季大娘的幫助,但那畢竟是口頭經驗。真正實際操作的時候,廖雅琪說自己當時是“兩眼一抹黑”,完全是“冒蒙”的去干,由于第一年采取了露天種植玫瑰,廖雅琪非但沒有撈回本錢,還賠了四千多元錢。
有了第一年的經驗教訓,第二年廖雅琪開始租用塑料大棚種植玫瑰。“當時旁邊的塑料大棚都是種植蔬菜的,別人‘掀棚’的時候我也跟著‘掀棚’,別人‘撂棚’的時候我也跟著‘撂棚’,”廖雅琪說,由于自己經驗上還是十分欠缺,對種植玫瑰的溫度和方法掌握的不到位,結果又賠進去了兩萬多元錢。
種植玫瑰連續兩年都在賠錢,廖雅琪遭到了家人反對。“我愛人當時就說,你這么賠下去,什么時候是個頭?”除了家人的反對,種植玫瑰還對廖雅琪的健康造成了影響,由于塑料大棚內溫度較高,廖雅琪渴了就喝澆花水,結果導致胃粘膜脫落。還有一次因為低血壓,她直接昏倒在了塑料大棚里……
面對家人的反對,廖雅琪并沒有退縮。她說:“我心里就是有一種莫名的沖動,一定要堅持下去,決不能半途而廢。”有了前兩年失敗的經驗教訓,廖雅琪在種植玫瑰的第三年,終于達到了收支基本平衡。第四年,廖雅琪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盈利兩萬多元。從此,廖雅琪的玫瑰事業逐步走上了正軌。
突破自我 成立專業合作社
種植玫瑰成功后的廖雅琪并沒有故步自封,她有了一個新的想法——能不能團結并帶領更多的人種植玫瑰呢?“種植玫瑰有一個最大的優勢,一年種植,六七年受益,不像種菜那樣需要年年種。”廖雅琪說,在平時的交往中,她向身邊的農戶介紹種植玫瑰花的優勢和好處,讓他們認識到鮮花種植產業未來的發展空間。

廖雅琪通過電話接受客戶鮮花訂單 王棟 攝
2011年4月,在廖雅琪的帶領下,注冊資金37萬的延吉市雅琪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成立之初,共有6戶社員。
發展壯大 合作社知名全州
合作社成立后,廖雅琪在進苗、育苗、施肥、打藥、澆水、大棚管理等各方面,處處為社員著想,細心教授他們具體操作方法,注意事項。每年春天開始第一次澆水、打藥、施肥時,廖雅琪都親自到田間指導,親手勞作,親自示范,親口教授,確保定時打藥、澆水適量、施肥足量。通過對社員進行技術指導,更新觀念,讓大家少走彎路深受廣大社員的歡迎。

廖雅琪對插好的鮮花在出貨前進行最后整理 王棟 攝
根據鮮花生產季節,合作社每年雇請四十多名農村勞動力進行除草、剪枝、施肥、套網、下花。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和貧困群眾的就業。合作社積極參加各種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每年得到救助或間接救助的達到30多人次。
為了保證鮮花銷路和花農的經濟收入,廖雅琪在2012年2月份開設第一家鮮花店,批零兼營,走上了農商一體、產供銷一體的經營之路。為提高鮮花品質,使鮮花保鮮效果更好,合作社為批發店選設東北亞客運北站地下停車場的2間車庫,投入10萬余元改裝成為標準鮮花冷藏庫,延吉本地鮮花供應不上時,在南方鮮花基地批量購進各種鮮花,儲藏到冷庫里,減少鮮花的損耗,增強了合作社在鮮花市場中的銷售實力。
經過多年的不斷發展,目前延吉市雅琪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社員增加至16戶、鮮花大棚13座、零售鮮花店一個、批發店一個,且配備2個標準化鮮花冷藏庫和3臺微型送貨汽車。合作社資產總額達到了120萬元,年銷售收入60萬元,已發展成為具有較強可持續發展后勁的全州知名鮮花生產合作社。
在廖雅琪事業取得成功的同時,各種榮譽也紛至沓來。作為合作社的領頭人,她先后獲得延吉市依蘭鎮“雙學雙比”女狀元、延邊州農村婦女“雙學雙比”競賽活動女狀元等榮譽稱號。
【責編 王春榮 李軍廣】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