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層】遲志瑛:青少年的“心靈導師”
“孩子不跟我們溝通,回家就在自己房間里,不愛跟家長說話,怎么辦?” “孩子上課溜號不專心聽講,總有小動作,有辦法調整嗎?”青少年在成長階段難免因為心理缺失造成各種各樣的問題,讓家長不知所措。

遲志瑛 荊晶 攝
2006年,“中國青少年·十百千萬工程”在人民大會堂正式啟動,以推動青少年心理健康為主題的系列公益活動遍地開花,也讓“心靈導師”這個群體漸漸走進了人們的視線,走進了青少年和家長的心里。
遲志瑛就是他們中的一員,她是“中國青少年·十百千萬工程”延邊總負責人,心靈家園主任,常年為青少年提供無償的心理咨詢和心理疏導,是孩子們心中的“老師”“阿姨”“知己”……
盡自己所能 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2013年的一天,遲志瑛接到了這樣一個電話,電話那頭聲音很焦急也很無奈,“遲老師嗎?我是一名學生家長,孩子現在情緒特別不穩定,總是踹門、摔打,也不知道為什么?總是跟我們大喊大叫,我們管不了他,實在沒辦法了,您能幫幫我們嗎?”

遲志瑛為青少年進行心理疏導 荊晶 攝
打來電話的這個人是張銘(化名)的媽媽。張銘當時高二,時常有過激行為,甚至與家長置氣三天三夜不回家,也不聯系父母。奶奶對他十分寵愛,但他并不“領情”,也不尊重長輩,讓家長很心寒。
遲志瑛接到電話后,詢問了簡單情況,嘗試與張銘見面。見到這個孩子,遲志瑛借助沙盤等設施,與他邊做游戲邊溝通。漸漸地,張銘開始接受這個新朋友,也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告訴了遲志瑛。原來,面臨高考的壓力,張銘緊張又焦慮,父母的陪讀、監督行為更是讓他反感,久而久之,就導致了他情緒失控和一系列的過激行為。

遲志瑛為志愿者教授心理疏導技巧 荊晶 攝
遲志瑛一面對張銘進行心理疏導,一面與張銘父母積極溝通,在細節上讓他們多一些交流。她鼓勵張銘嘗試著為父母遞一杯熱水,勸導他的父母給孩子多一點空間。點滴中,張銘的情緒逐漸穩定,和家長的關系也緩和了許多。幾個月過去,張銘已經沒有了之前暴躁的影子,安心學習,讓父母很省心,他和遲志瑛也成為了朋友。高考前夕,張銘壓力很大,考試前一天跟父母說,一定要見遲志瑛一面。
遲志瑛當時在外地,得到消息后,馬上準備回延吉,但是由于時間太匆忙,訂不到票,她就和愛人商量著騎摩托返回。
沒想到,路上卻突遇車禍,遲志瑛的愛人骨折,遲志瑛自己也當場昏迷,幸虧好心人及時將他們送往醫院。在醫院,遲志瑛清醒過來后給張銘打了電話,告訴他自己有事趕不過去,在電話中安撫張銘的情緒,鼓勵他安心考試。
以行動感染 帶動更多人志愿服務
近十年間,遲志瑛幫助過的青少年有近千人。從最小的6歲,到18歲剛成年的孩子,遲志瑛用方法、耐心和時間陪伴了他們成長中的那段日子。
她是孩子們眼中的老師、朋友,也是家長眼中的“恩人”。在她的影響下,很多曾經帶著孩子來求助的家長,在看到孩子的變化后意識到心靈導師在青少年成長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也想成為一名志愿者,幫助更多的孩子健康成長。

心理咨詢室一角 荊晶 攝

相關證書 荊晶 攝
遲志瑛還清楚地記得,曾經的一個小男孩魏威(化名)。他當時11歲,在學校頂撞老師,在家里打罵父母,跟同學的相處中經常有攻擊行為,他的媽媽在別人的介紹下,得到了遲志瑛的聯系方式。當時幾乎陷入絕望的魏威媽媽,哭著對遲志瑛說:“我現在不奢望他能孝順、學習好,只要能稍微懂事些就行呀。”
遲志瑛一面通過游戲活動分散平復魏威的情緒,一面嘗試了解他的想法,針對他心理存在的矛盾點,采取不同方式逐個解決。在不斷地努力中,魏威的行為開始發生變化,沖動的次數減少,學會了控制情緒。僅僅一個月的時間,魏威媽媽真實感受到了這一切,讓她很震驚,“遲老師,是您救了我的孩子,我也可以去做志愿者嗎?我也想幫助像我一樣迷茫的家長們,我懂那種絕望的感受。”
遲志瑛聽到這樣的話很欣慰,她鼓勵張銘的媽媽考取相關的資格證書,加入“心靈導師”的行業,現在魏威的媽媽順利成為了一名志愿者。像她這樣的家長,還有很多,她們都跟遲志瑛一樣,帶著自己的那份信念,致力于幫助更多的家長走出迷茫,幫助更多的青少年走向美好的未來。
熱衷公益 身體累 但心不累
遲志瑛最多的時候,一天要為六七個孩子進行心理疏導,有時為了方便與孩子溝通,經常要幾個地方來回跑。當問到每天這樣折騰累不累?遲志瑛笑著說;“身體當然會很累,但心不累。能幫助這些孩子,我覺得很開心。老師,可能會改變孩子的一生,我愿意做那個鋪路的人。”
遲志瑛說,所有的孩子都是天使,沒有誰出生就存在心理缺失,青少年成長階段存在行為偏差的很大原因,是缺少家長和老師理解。多一點時間陪孩子玩耍,多一份心思與孩子溝通,及時了解孩子的想法和變化,是非常必要的。
在義務幫助青少年解決心理問題的同時,遲志瑛還經常帶著志愿者走進延吉市愛心院,與那里的孩子一起做游戲,與他們聊天溝通,幫助他們快樂健康的成長。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遲志瑛說,走上這條路,真的沒有想那么多,只是想用自己學習的知識,幫助孩子們身心健康的成長。

遲志瑛 荊晶 攝
遲志瑛就是他們中的一員,她是“中國青少年·十百千萬工程”延邊總負責人,心靈家園主任,常年為青少年提供無償的心理咨詢和心理疏導,是孩子們心中的“老師”“阿姨”“知己”……
盡自己所能 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2013年的一天,遲志瑛接到了這樣一個電話,電話那頭聲音很焦急也很無奈,“遲老師嗎?我是一名學生家長,孩子現在情緒特別不穩定,總是踹門、摔打,也不知道為什么?總是跟我們大喊大叫,我們管不了他,實在沒辦法了,您能幫幫我們嗎?”

遲志瑛為青少年進行心理疏導 荊晶 攝
遲志瑛接到電話后,詢問了簡單情況,嘗試與張銘見面。見到這個孩子,遲志瑛借助沙盤等設施,與他邊做游戲邊溝通。漸漸地,張銘開始接受這個新朋友,也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告訴了遲志瑛。原來,面臨高考的壓力,張銘緊張又焦慮,父母的陪讀、監督行為更是讓他反感,久而久之,就導致了他情緒失控和一系列的過激行為。

遲志瑛為志愿者教授心理疏導技巧 荊晶 攝
遲志瑛當時在外地,得到消息后,馬上準備回延吉,但是由于時間太匆忙,訂不到票,她就和愛人商量著騎摩托返回。
沒想到,路上卻突遇車禍,遲志瑛的愛人骨折,遲志瑛自己也當場昏迷,幸虧好心人及時將他們送往醫院。在醫院,遲志瑛清醒過來后給張銘打了電話,告訴他自己有事趕不過去,在電話中安撫張銘的情緒,鼓勵他安心考試。
以行動感染 帶動更多人志愿服務
近十年間,遲志瑛幫助過的青少年有近千人。從最小的6歲,到18歲剛成年的孩子,遲志瑛用方法、耐心和時間陪伴了他們成長中的那段日子。
她是孩子們眼中的老師、朋友,也是家長眼中的“恩人”。在她的影響下,很多曾經帶著孩子來求助的家長,在看到孩子的變化后意識到心靈導師在青少年成長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也想成為一名志愿者,幫助更多的孩子健康成長。

心理咨詢室一角 荊晶 攝

相關證書 荊晶 攝
遲志瑛一面通過游戲活動分散平復魏威的情緒,一面嘗試了解他的想法,針對他心理存在的矛盾點,采取不同方式逐個解決。在不斷地努力中,魏威的行為開始發生變化,沖動的次數減少,學會了控制情緒。僅僅一個月的時間,魏威媽媽真實感受到了這一切,讓她很震驚,“遲老師,是您救了我的孩子,我也可以去做志愿者嗎?我也想幫助像我一樣迷茫的家長們,我懂那種絕望的感受。”
遲志瑛聽到這樣的話很欣慰,她鼓勵張銘的媽媽考取相關的資格證書,加入“心靈導師”的行業,現在魏威的媽媽順利成為了一名志愿者。像她這樣的家長,還有很多,她們都跟遲志瑛一樣,帶著自己的那份信念,致力于幫助更多的家長走出迷茫,幫助更多的青少年走向美好的未來。
熱衷公益 身體累 但心不累
遲志瑛最多的時候,一天要為六七個孩子進行心理疏導,有時為了方便與孩子溝通,經常要幾個地方來回跑。當問到每天這樣折騰累不累?遲志瑛笑著說;“身體當然會很累,但心不累。能幫助這些孩子,我覺得很開心。老師,可能會改變孩子的一生,我愿意做那個鋪路的人。”
遲志瑛說,所有的孩子都是天使,沒有誰出生就存在心理缺失,青少年成長階段存在行為偏差的很大原因,是缺少家長和老師理解。多一點時間陪孩子玩耍,多一份心思與孩子溝通,及時了解孩子的想法和變化,是非常必要的。
在義務幫助青少年解決心理問題的同時,遲志瑛還經常帶著志愿者走進延吉市愛心院,與那里的孩子一起做游戲,與他們聊天溝通,幫助他們快樂健康的成長。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遲志瑛說,走上這條路,真的沒有想那么多,只是想用自己學習的知識,幫助孩子們身心健康的成長。
【責編 王春榮 李軍廣】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