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正能量】葛振先:熱心服務為居民
【編者按】推崇人性真善美,弘揚社會正能量。1月9日,延吉市正式啟動“尋找身邊正能量”活動。為了配合活動順利開展,1月23日起,本網將陸續推出相關人物的優秀事跡,通過發掘、傳播和獎勵社會上的好人好事,讓更多的人看到社會和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讓“學好人、做好人”成為一種社會共識,將真善美的種子播撒到每一個人的心中,從而引導人民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形成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社會氛圍。
此次參評對象不論戶籍所在地,只要是在延吉市生活和工作的社區居民,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個體工商業戶以及外來務工人員等,只要是能夠體現正能量的感人事跡均可參加評選。如果您的身邊有這樣的“正能量人物”,請您撥打延吉新聞網熱線電話0433——4361999,延吉新聞網會及時聯系采訪,推選“正能量人物”。
他是一名司法調解員,工作8年來,為社區居民“消化”矛盾、排解糾紛、消除摩擦,甘做居民的“和事佬”;他又是一個熱心腸,為居民修水電、通下水道、打掃衛生,社區大事小情總少不了他的身影。他叫葛振先,在河南街道晨光社區,大家都親切地稱呼他為“葛師傅”。
愛崗敬業 甘當人民馬前卒
葛師傅今年60歲,是一名老黨員,從事社區工作已有8年。作為社區的司法調解員,他恪守“明是非、講原則、守公道”的信條,維護社區和諧。多年來,經他調解案件成功解決率達100%。在他看來,做好司法調解工作,不僅要熟悉法律知識,還要耐心疏導,靈活處理,更重要的是做好吃居民“閉門羹”的心理準備。

葛師傅定期入戶調查 翟宇佳 攝
2011年,家住民光5組的獨居老人許阿邁來到社區求助,稱孫某拒絕還她2萬元借款。原來,孫某的母親在多年前曾向許阿邁借了2萬元錢,雙方達成協議在半年后還本付息,由于母親不識字,欠條是由孫某代其簽字。然而,孫某的母親去世后,許阿邁多次向孫某討要未果。
在詳細了解情況,查看欠條后,葛師傅通過多方途徑找到了當事人,得知葛師傅來意,孫某以“錢是不是自己借的”為由拒絕還款。當葛師傅再次造訪時,孫某就躲在家里不出屋,也不接電話。就這樣,葛師傅每天都到孫某家,或蹲點等候,或“隔門傳音”,堅持勸導。經過近半個月的調解,孫某終于醒悟,主動向葛師傅和許阿邁致歉,如數歸還欠款。為此,許阿邁特意把一面繡有“執法為民 服務百姓 陳年老賬得以清算”的錦旗送到社區,感謝葛師傅幫她追回拖欠8年的錢款。

工作之余不忘學習 翟宇佳 攝
基層工作錯綜復雜,群眾矛盾千變萬化,僅靠調解解決不了所有問題。為將調解工作做實、做細,確保矛盾糾紛早預防、早發現、早化解,葛師傅堅持定期走訪各小區、各樓,了解居民情況,與大家談工作,嘮家常。
李某是晨光社區安置幫教人員,因離異沒有固定居住場所,借住在親戚開的小店里,平時做一些雜務,沒有穩定的經濟收入。2012年4月,李某患上腦梗死,經搶救,雖然保住性命,但卻留下后遺癥,行動不便,令他的就業和生活更加艱難。
在日常走訪中,葛師傅了解到這一情況。為幫李某解決生活困難,葛師傅聯系河南司法所、民政局,多方奔走,幫助李某辦理低保。在辦理低保期間,葛師傅還幫李某申請了臨時救助。當李某領取到低保金時,他激動地說:“感謝司法所、感謝社區,今后我一定好好做人,用實際行動回報社會的關愛。”此后,葛師傅又為李某申請廉租房,讓他有了安身之所。
舍身救火 勇當“消防戰士”
作為一名社區工作人員,葛師傅牢記著自己的職責,只要居民有難他都沖在最前面,接受著各種考驗。
2014年10月31日,葛師傅在社區辦公室午休,突然聽到有人喊“著火了”,抬頭向窗外看去,對面居民樓3樓窗戶里黑煙彌漫,不時有火光閃現。葛師傅見有同事撥打119報警,拔腿沖向著火的居民樓。

幫助居民鋪路 翟宇佳 攝
進入著火居民家,葛師傅率先找到位于廚房的著火點。此時,室內滾滾黑煙伴著熱浪撲過來,黑煙彌漫,只能看見火光。葛師傅毫不猶豫地跑到衛生間,接水滅火,被濃煙嗆的鼻涕眼淚直流、頭腦發昏。當葛師傅接第二盆水時,開始感到呼吸不暢、胸悶、惡心,腦袋一沉摔倒在地上。這時,其他社區工作人員趕到,把葛師傅送到醫院救治。經醫生診斷,葛師傅是一氧化碳中毒。
其實,這已不是葛師傅第一次救火了。2012年,晨光社區附近一精神殘疾低保戶徐某家因電器使用不當著火,葛師傅得到消息后,也是第一個沖進火海,搶救出徐某僅存的衣物。大火撲滅后,室內用電線路與下水管燒壞,葛師傅用了兩天時間,幫助徐某把房間修繕一新,讓其重新入住。

葛師傅整理他的“百寶箱” 翟宇佳 攝
平時,葛師傅又是一個閑不住的人,在做好本職工作之余,有很多額外工作。他的百寶箱里,各種工具一應俱全。他告訴記者,他這個歲數的人多少有點手藝,雖然不精,但能幫助居民解決不少問題。
晨光社區是老城區,弱勢群體比較多,當他們遇到困難時,葛師傅總是二話不說,修水管、修電燈、通下水道,樣樣都干。一位社區居民說,她家的樓道以前沒有燈,葛師傅了解到這個情況,很快給他們安了燈,還幫她把家里壞了五年的門廳燈給修好了。

葛師傅自制的馬葫蘆蓋 翟宇佳 攝
只要居民有需求,他就會伸出援助之手,獨自疏通整棟居民樓下水道,撿來4000余塊磚為居民鋪設300平方空地,自掏腰包制作水泥井蓋,解決窨井“張口”隱患……在社區工作的8年間,他不知做了多少好事。
模范帶頭 擔當“環保衛士”
每天早五點,葛師傅就到社區檢查衛生,通常他會隨身揣著塑料袋,帶把小扁鏟,隨時隨地清理小廣告。同時,他以身作則,向居民宣傳環保護綠。當看到綠地有碎紙屑,他就掏出粉筆在提示牌上寫道“不是天女也散花”;看到路旁有動物糞便,他寫道“狗不知不怪,主人不收怎談功德”。

葛師傅倉庫里有很多零件,以備不時之需 翟宇佳 攝
在他的宣傳和帶動下,居民環境意識日益增強,自發組織了一支30人的社區護綠隊,主動參與社區環境治理,并安排樓道衛生值日表張貼在每個單元樓下。
2015年,葛師傅榮獲吉林省優秀志愿者。對于即將退休的葛師傅來說,他打算成立一支便民服務隊,用自己的手藝繼續幫助居民解決困難,“作為一名老黨員,就是退休了,我也會繼續在社區發揮余熱。”葛師傅笑著說。
此次參評對象不論戶籍所在地,只要是在延吉市生活和工作的社區居民,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個體工商業戶以及外來務工人員等,只要是能夠體現正能量的感人事跡均可參加評選。如果您的身邊有這樣的“正能量人物”,請您撥打延吉新聞網熱線電話0433——4361999,延吉新聞網會及時聯系采訪,推選“正能量人物”。
他是一名司法調解員,工作8年來,為社區居民“消化”矛盾、排解糾紛、消除摩擦,甘做居民的“和事佬”;他又是一個熱心腸,為居民修水電、通下水道、打掃衛生,社區大事小情總少不了他的身影。他叫葛振先,在河南街道晨光社區,大家都親切地稱呼他為“葛師傅”。
愛崗敬業 甘當人民馬前卒
葛師傅今年60歲,是一名老黨員,從事社區工作已有8年。作為社區的司法調解員,他恪守“明是非、講原則、守公道”的信條,維護社區和諧。多年來,經他調解案件成功解決率達100%。在他看來,做好司法調解工作,不僅要熟悉法律知識,還要耐心疏導,靈活處理,更重要的是做好吃居民“閉門羹”的心理準備。

葛師傅定期入戶調查 翟宇佳 攝
在詳細了解情況,查看欠條后,葛師傅通過多方途徑找到了當事人,得知葛師傅來意,孫某以“錢是不是自己借的”為由拒絕還款。當葛師傅再次造訪時,孫某就躲在家里不出屋,也不接電話。就這樣,葛師傅每天都到孫某家,或蹲點等候,或“隔門傳音”,堅持勸導。經過近半個月的調解,孫某終于醒悟,主動向葛師傅和許阿邁致歉,如數歸還欠款。為此,許阿邁特意把一面繡有“執法為民 服務百姓 陳年老賬得以清算”的錦旗送到社區,感謝葛師傅幫她追回拖欠8年的錢款。

工作之余不忘學習 翟宇佳 攝
李某是晨光社區安置幫教人員,因離異沒有固定居住場所,借住在親戚開的小店里,平時做一些雜務,沒有穩定的經濟收入。2012年4月,李某患上腦梗死,經搶救,雖然保住性命,但卻留下后遺癥,行動不便,令他的就業和生活更加艱難。
在日常走訪中,葛師傅了解到這一情況。為幫李某解決生活困難,葛師傅聯系河南司法所、民政局,多方奔走,幫助李某辦理低保。在辦理低保期間,葛師傅還幫李某申請了臨時救助。當李某領取到低保金時,他激動地說:“感謝司法所、感謝社區,今后我一定好好做人,用實際行動回報社會的關愛。”此后,葛師傅又為李某申請廉租房,讓他有了安身之所。
舍身救火 勇當“消防戰士”
作為一名社區工作人員,葛師傅牢記著自己的職責,只要居民有難他都沖在最前面,接受著各種考驗。
2014年10月31日,葛師傅在社區辦公室午休,突然聽到有人喊“著火了”,抬頭向窗外看去,對面居民樓3樓窗戶里黑煙彌漫,不時有火光閃現。葛師傅見有同事撥打119報警,拔腿沖向著火的居民樓。

幫助居民鋪路 翟宇佳 攝
其實,這已不是葛師傅第一次救火了。2012年,晨光社區附近一精神殘疾低保戶徐某家因電器使用不當著火,葛師傅得到消息后,也是第一個沖進火海,搶救出徐某僅存的衣物。大火撲滅后,室內用電線路與下水管燒壞,葛師傅用了兩天時間,幫助徐某把房間修繕一新,讓其重新入住。

葛師傅整理他的“百寶箱” 翟宇佳 攝

葛師傅自制的馬葫蘆蓋 翟宇佳 攝
模范帶頭 擔當“環保衛士”
每天早五點,葛師傅就到社區檢查衛生,通常他會隨身揣著塑料袋,帶把小扁鏟,隨時隨地清理小廣告。同時,他以身作則,向居民宣傳環保護綠。當看到綠地有碎紙屑,他就掏出粉筆在提示牌上寫道“不是天女也散花”;看到路旁有動物糞便,他寫道“狗不知不怪,主人不收怎談功德”。

葛師傅倉庫里有很多零件,以備不時之需 翟宇佳 攝
2015年,葛師傅榮獲吉林省優秀志愿者。對于即將退休的葛師傅來說,他打算成立一支便民服務隊,用自己的手藝繼續幫助居民解決困難,“作為一名老黨員,就是退休了,我也會繼續在社區發揮余熱。”葛師傅笑著說。
【責編 王春榮 李軍廣】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