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正能量】崔英子:白手起家 成就醬業大戶
【編者按】推崇人性真善美,弘揚社會正能量。1月9日,延吉市正式啟動“尋找身邊正能量”活動。為了配合活動順利開展,1月23日起,本網將陸續推出相關人物的優秀事跡,通過發掘、傳播和獎勵社會上的好人好事,讓更多的人看到社會和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讓“學好人、做好人”成為一種社會共識,將真善美的種子播撒到每一個人的心中,從而引導人民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形成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社會氛圍。
此次參評對象不論戶籍所在地,只要是在延吉市生活和工作的社區居民,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個體工商業戶以及外來務工人員等,只要是能夠體現正能量的感人事跡均可參加評選。如果您的身邊有這樣的“正能量人物”,請您撥打延吉新聞網熱線電話0433——4361999,延吉新聞網會及時聯系采訪,推選“正能量人物”。
她,樂觀要強,想為家庭減輕負擔;她,白手起家,一路奮斗不言放棄。

崔英子 荊晶 攝
就是這樣一個女人,不惑之年開始創業,憑著一股不服輸、敢拼搏的精神,用與鄰居合伙的1000元資金起步,通過20余年的不懈努力,成為了現如今年產量150噸的醬業大戶。
她,就是延吉市依蘭鎮九龍村“都萊村”大醬廠負責人崔英子。
我得為這個家做點什么
崔英子年輕時當過幼兒園教師、電話交換員、延吉市依蘭鎮食品廠的會計。1993年,食品廠破產,崔英子也下崗了。當時崔英子的丈夫在郵局工作,一個月賺78塊錢。要養活三個女兒,還要贍養婆婆,一家六口人就憑著丈夫一個人的收入生活,日子過得十分困難。怎么辦?不能這樣下去。想到家里的情況,崔英子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么,減輕家里的負擔。

崔英子為記者展示釀造的醬油 荊晶 攝
崔英子想,自己沒有資金,有的也就是平時生活積累的經驗和本領。想到自己平時做的臭豆很受鄰里喜愛,又正巧食品廠破產,留下了一堆黃豆,于是崔英子便開始嘗試著做臭豆。做完了,要賣出去才能賺錢,怎么賣?就只能先到市場上挨家推銷。開始,崔英子抹不開面子,很難為情,來到柜臺前根本張不開嘴。但是賣不出去,就解決不了家里的困難。想想現在家里的狀況,崔英子鼓起勇氣,終于還是開了口,“這是我做的臭豆,嘗嘗吧,如果覺得好,可以在我這里進貨。”

儲存的大醬 荊晶 攝
沒想到,這一問,打開了崔英子的市場,她做的臭豆很快被大家所認可。當時西市場8號攤位的業主成了崔英子的第一個固定客戶。倆人漸漸熟絡,一次偶然的機會,8號業主跟崔英子說:“看你做臭豆的手藝,做大醬應該很不錯,要不你試試吧,做得好可以賣個好價錢,比你現在做臭豆要賺錢。”聽著鼓勵的話,崔英子動了心,決定試試看。
開始做大醬的小生意
有了想法,可是沒有起步資金,這讓崔英子犯了難。想到平時關系不錯的鄰居崔明玉也沒有穩定的工作,崔英子便跟崔明玉商量著兩家合伙干,“賺錢了咱倆平分,賠了我自己擔著。”如此誠懇的話語打消了崔明玉的顧慮,崔明玉把家里唯一的一頭牛賣了1000元錢,遞到了崔英子手中。倆人用這些錢買了1000斤黃豆,開始了他們做大醬的小事業。

崔英子在點貨 荊晶 攝
剛開始做醬,缺少經驗,醬做的不是干了就是稀了,賣相差,銷售受到很大的影響。可是崔英子笑著說,“賣相差點,就靠味道‘征服’他們唄,多練幾次,總能做出好大醬的”,堅毅的笑容透著一股不服輸韌勁。
果然,崔英子靠著大醬的好味道贏得了顧客的喜愛。名氣越來越大,很多客戶都找到崔英子家里來要定大醬,第一次做的1000斤大醬很快就賣完了。崔英子別提多開心了,覺得自己的付出終于得到了回報。趁熱打鐵,賺的錢崔英子和崔明玉沒有平分,而是選擇繼續投資。就這樣,倆人繼續努力經營著自己的小事業。
不忘幫助更多的人
合作的第三年,崔英子開始獨立經營大醬生意。曾經的老客戶都紛紛約單,當年,就有10000多斤的訂單。生意越做越好,崔英子忙不過來,就找來村里沒有工作的人幫忙,再付給他們工錢。

崔英子進行大醬包裝 荊晶 攝
后來,訂單越來越多,單靠人工已經滿足不了訂單量了,原來的小院子也已經承載不了大量的生產作業,場地明顯不夠。“是時候擴大規模建廠了”,崔英子狠狠心,把幾年下來攢的錢,一次性投資了100萬,建成了大醬加工廠,也購買了節省人力的機器。
這對于剛剛起步的崔英子來說,不是個小數目。問到不怕風險嗎?崔英子說:“當然也害怕了,但是不投資不建廠,訂單跟不上,老客戶就沒了,就當給自己一個機會,一個挑戰吧。”也正是這種果敢,伴著崔英子繼續走著她的創業路。
看著崔英子的大醬生意越做越好,村里的其他人也開始學著做起了大醬。崔英子不但沒有排斥,反而還耐心地幫助他們,哪個機器自己用著好,就推薦給同村的人。村里人做醬有不明白的步驟,崔英子也都細致地告訴,甚至放多少鹽、多少水,崔英子都手把手的教,保證村里其他做醬的人能掌握到手藝。
“不怕被搶生意嗎?”記者問。
崔英子擺擺手,說:“哎呀,哪能啊,都是一個村里的人,有錢大家一起賺嘛!”
挺過去總會見到彩虹
由于做大醬是季節性工作,只能在11月份到第二年4月之間進行,這樣才不會招蒼蠅,保證大醬的衛生。但這就苦了做大醬的人,最初的幾年,包括崔英子在內,所有做醬的工人,都要在室外的小院子完成所有的工序。
回憶起當時的日子,崔英子記憶猶新。每天凌晨三點,崔英子就得起來煮豆子,然后掛豆子,盤豆子,曬豆子……連續作業8個小時。由于在室外,又是在冬天,天氣非常寒冷,有時候手都凍得不聽使喚,遇到大雪天,場面更是可想而知。當問到那個時候那么苦、那么累,是否想過放棄時,崔英子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做生意都一樣,誰還沒遇到點困難啊,不算什么,挺過來了就好了。”
從曾經300平方米的小院,到現在3000平方米的大醬場;從開始的年產量1000斤,到現在的年產量150噸,崔英子的大醬產品已經遠銷到俄羅斯、北京、上海等地,被廣大消費者認可和喜愛。一路走來,其中的不易與艱辛,想必也只有她自己最清楚。現在,崔英子也正是憑著這股挺過艱辛的堅強與樂觀不服輸的精神,繼續走著她的創業路。
【責編 王春榮 李軍廣】
此次參評對象不論戶籍所在地,只要是在延吉市生活和工作的社區居民,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個體工商業戶以及外來務工人員等,只要是能夠體現正能量的感人事跡均可參加評選。如果您的身邊有這樣的“正能量人物”,請您撥打延吉新聞網熱線電話0433——4361999,延吉新聞網會及時聯系采訪,推選“正能量人物”。
她,樂觀要強,想為家庭減輕負擔;她,白手起家,一路奮斗不言放棄。

崔英子 荊晶 攝
她,就是延吉市依蘭鎮九龍村“都萊村”大醬廠負責人崔英子。
我得為這個家做點什么
崔英子年輕時當過幼兒園教師、電話交換員、延吉市依蘭鎮食品廠的會計。1993年,食品廠破產,崔英子也下崗了。當時崔英子的丈夫在郵局工作,一個月賺78塊錢。要養活三個女兒,還要贍養婆婆,一家六口人就憑著丈夫一個人的收入生活,日子過得十分困難。怎么辦?不能這樣下去。想到家里的情況,崔英子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么,減輕家里的負擔。

崔英子為記者展示釀造的醬油 荊晶 攝

儲存的大醬 荊晶 攝
開始做大醬的小生意
有了想法,可是沒有起步資金,這讓崔英子犯了難。想到平時關系不錯的鄰居崔明玉也沒有穩定的工作,崔英子便跟崔明玉商量著兩家合伙干,“賺錢了咱倆平分,賠了我自己擔著。”如此誠懇的話語打消了崔明玉的顧慮,崔明玉把家里唯一的一頭牛賣了1000元錢,遞到了崔英子手中。倆人用這些錢買了1000斤黃豆,開始了他們做大醬的小事業。

崔英子在點貨 荊晶 攝
果然,崔英子靠著大醬的好味道贏得了顧客的喜愛。名氣越來越大,很多客戶都找到崔英子家里來要定大醬,第一次做的1000斤大醬很快就賣完了。崔英子別提多開心了,覺得自己的付出終于得到了回報。趁熱打鐵,賺的錢崔英子和崔明玉沒有平分,而是選擇繼續投資。就這樣,倆人繼續努力經營著自己的小事業。
不忘幫助更多的人
合作的第三年,崔英子開始獨立經營大醬生意。曾經的老客戶都紛紛約單,當年,就有10000多斤的訂單。生意越做越好,崔英子忙不過來,就找來村里沒有工作的人幫忙,再付給他們工錢。

崔英子進行大醬包裝 荊晶 攝
這對于剛剛起步的崔英子來說,不是個小數目。問到不怕風險嗎?崔英子說:“當然也害怕了,但是不投資不建廠,訂單跟不上,老客戶就沒了,就當給自己一個機會,一個挑戰吧。”也正是這種果敢,伴著崔英子繼續走著她的創業路。
看著崔英子的大醬生意越做越好,村里的其他人也開始學著做起了大醬。崔英子不但沒有排斥,反而還耐心地幫助他們,哪個機器自己用著好,就推薦給同村的人。村里人做醬有不明白的步驟,崔英子也都細致地告訴,甚至放多少鹽、多少水,崔英子都手把手的教,保證村里其他做醬的人能掌握到手藝。
“不怕被搶生意嗎?”記者問。
崔英子擺擺手,說:“哎呀,哪能啊,都是一個村里的人,有錢大家一起賺嘛!”
挺過去總會見到彩虹
由于做大醬是季節性工作,只能在11月份到第二年4月之間進行,這樣才不會招蒼蠅,保證大醬的衛生。但這就苦了做大醬的人,最初的幾年,包括崔英子在內,所有做醬的工人,都要在室外的小院子完成所有的工序。
回憶起當時的日子,崔英子記憶猶新。每天凌晨三點,崔英子就得起來煮豆子,然后掛豆子,盤豆子,曬豆子……連續作業8個小時。由于在室外,又是在冬天,天氣非常寒冷,有時候手都凍得不聽使喚,遇到大雪天,場面更是可想而知。當問到那個時候那么苦、那么累,是否想過放棄時,崔英子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做生意都一樣,誰還沒遇到點困難啊,不算什么,挺過來了就好了。”
從曾經300平方米的小院,到現在3000平方米的大醬場;從開始的年產量1000斤,到現在的年產量150噸,崔英子的大醬產品已經遠銷到俄羅斯、北京、上海等地,被廣大消費者認可和喜愛。一路走來,其中的不易與艱辛,想必也只有她自己最清楚。現在,崔英子也正是憑著這股挺過艱辛的堅強與樂觀不服輸的精神,繼續走著她的創業路。
【責編 王春榮 李軍廣】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