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中小學招生更“陽光” 就近入學 嚴控班額
延吉新聞網7月6日訊(記者 韓丹)7月3日,記者在2015年延吉市中小學招生工作會議上了解到,今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仍然堅持“免試就近入學”的原則。小學不得招收2009年8月31日以后出生的兒童,不得“占座”,凡違規招收的學生一律不辦理學籍。

會議現場 韓丹 攝
據了解,延吉全市幼兒園適齡兒童為4639名,其中漢族小學潛在的生源為2988名,朝鮮族小學潛在生源為1651名。今年全市小學畢業生總數為3693名,其中漢族小學六年級畢業生2576名,比去年減少874名;朝鮮族小學六年級畢業生1117名,比去年減少161名。

第三中學校長表態發言 韓丹 攝

第四中學校長表態發言 韓丹 攝
會上,教育局負責人強調了招生工作的要求和紀律,從學區、班額、入學年齡、招生流程、工作紀律和責任追究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數據和要求,并亮出招生工作的“底線”。

北山小學校長表態發言 韓丹 攝

中央小學校長表態發言 韓丹 攝

小營中心小學校長表態發言 韓丹 攝
漢族小學招生。城區7所漢族小學招生規模預測54個班級,其中,北山小學10個班級,進學小學8個班級,河南小學10個班級,梨花小學7個班級,朝陽小學6個班級,延河小學8個班級,東山小學5個班級。要求城區漢族小學按照有房有戶、有戶無房、有房無戶、無房無戶的順序加大對審核力度,加強自主招生的透明度。進一步加大鄉鎮學校招生力度,擴大生源總數。漢族小學班額控制在45名(含45名),作為一條招生紅線進行監管。

各校校長向教育局負責人遞交責任書 韓丹 攝
朝鮮族小學招生。全市10所朝鮮族小學招生規模預測43個班級,其中,中央、公園、延新、附小、新興各6個班級,建工、延南4個班級,東山1個班級,興安2個班級,朝陽川朝陽小學2個班級。要求各學校采取分段招生,即第一次招生,除朝陽川朝陽小學和興安小學外,其他學校班額嚴格控制在38名。第一輪結束時,由教育行政確定增加額度。同時充分發揮中央小學和興安小學教育聯盟發展,吸引和擴大興安小學生源。
漢族初中招生。城區5所漢族初中生源為城區漢族小學和城鄉結合部學校畢業生。根據漢族小學畢業生人數,班級數由原來的10個調整為8個,班額數為43名(根據招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適時的調整)。同時加強鄉鎮小學與初中的招生對接工作,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的九年一貫制的招生格局。
朝鮮族初中招生。城區6所朝鮮族初中生源為城區朝鮮族小學和興安學校的畢業生。根據朝鮮族小學畢業生人數,第三中學由原來8個班級調整為6個班級,班額數為32名,總計招生數為192名。第五中學、第八中學、第十中學、第十三中學招生數為170名,班級數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鄉鎮的朝陽川一中生源為朝陽川朝陽小學和太陽學校。

教育局負責人講話 韓丹 攝
教育局負責人表示,中小學招生是一項基礎性工作,關系到教育的根本發展,影響到群眾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在規范辦學政策越來越嚴、教育公平呼聲越來越高的背景下,做好中小學招生工作顯得十分重要。招生工作要加大宣傳力度,要向社會、家長公開招生政策,真正做到陽光、透明招生,自覺接受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的咨詢與監督。嚴格遵守招生流程,要按照規定的招生辦法、招生時間、招生步驟組織本校招生。嚴肅招生紀律,要嚴格執行招生計劃,熱點學校不能隨意突破計劃招生,對招生工作中出現各種矛盾和問題,要主動把矛盾和問題化解在基層。

會議現場 韓丹 攝

與會人員認真記錄 韓丹 攝
值得一提的是,會上,各中小學校長簽定了《2015年延吉市中小學校招生工作目標責任書》。第三中學、第四中學、北山小學、中央小學、小營中心小學5所學校負責人進行表態發言。教育局強調,對未經同意違規招生的學校和校長進行問責制,特別是在招生規模的控制上,對未經審批,擅自擴大招生規模,招生人數突破5%的,給予校長免職處理,招生人數控制在5%以內的進行誡勉談話。
【責編 王春榮 李軍廣】

會議現場 韓丹 攝

第三中學校長表態發言 韓丹 攝

第四中學校長表態發言 韓丹 攝

北山小學校長表態發言 韓丹 攝

中央小學校長表態發言 韓丹 攝

小營中心小學校長表態發言 韓丹 攝

各校校長向教育局負責人遞交責任書 韓丹 攝
朝鮮族初中招生。城區6所朝鮮族初中生源為城區朝鮮族小學和興安學校的畢業生。根據朝鮮族小學畢業生人數,第三中學由原來8個班級調整為6個班級,班額數為32名,總計招生數為192名。第五中學、第八中學、第十中學、第十三中學招生數為170名,班級數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鄉鎮的朝陽川一中生源為朝陽川朝陽小學和太陽學校。

教育局負責人講話 韓丹 攝

會議現場 韓丹 攝

與會人員認真記錄 韓丹 攝
【責編 王春榮 李軍廣】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