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正能量】社區書記于廣發:以真心 換真情
【編者按】推崇人性真善美,弘揚社會正能量。1月9日,延吉市正式啟動“尋找身邊正能量”活動。為了配合活動順利開展,1月23日起,本網將陸續推出相關人物的優秀事跡,通過發掘、傳播和獎勵社會上的好人好事,讓更多的人看到社會和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讓“學好人、做好人”成為一種社會共識,將真善美的種子播撒到每一個人的心中,從而引導人民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形成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社會氛圍。
此次參評對象不論戶籍所在地,只要是在延吉市生活和工作的社區居民,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個體工商業戶以及外來務工人員等,只要是能夠體現正能量的感人事跡均可參加評選。如果您的身邊有這樣的“正能量人物”,請您撥打延吉新聞網熱線電話0433——4361999,延吉新聞網會及時聯系采訪,推選“正能量人物”。
在社區居民眼中,有這樣一位好書記,大事小情他總是沖在前,以身作則帶動工作人員,以真情實意感動轄區居民。
孤寡老人深夜突發疾病,他隨叫隨到并護送前往醫院;低保家庭的孩子怕打不到車延誤高考,他便組織社區私家車隊愛心送考;自掏腰包幫助低保戶家庭,為殘疾人送溫暖,他總是義不容辭,這個心心念著社區居民的人,叫于廣發。
于廣發是一名黨員,從軍25年間他先后獲得13次嘉獎,連續9年被部隊評為優秀黨員。2004年,于廣發退役,選擇在社區繼續投灑自己的熱情,先后在延吉市北山街道丹嶺社區、丹進社區擔任黨總支書記兼主任。任社區書記四年多,于廣發始終將黨的宗旨銘記于心,時時刻刻用自己的行動感動著轄區居民。

工作中的于廣發 荊晶 攝
以身作則 積極投入社區工作
于廣發退伍后從事了幾份工作,但始終提不起工作的熱情,覺得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后來,一件偶然的小事改變了他的生活軌跡。2008年5月,于廣發到丹英社區交黨費,無意中得知社區很缺少勤勞肯干的志愿者,便決定試試看,就這樣,他成為了一名普通的社區志愿者,一干就是三年,雖然沒有報酬,卻絲毫沒有影響對工作的一腔熱忱。
于廣發積極的工作熱情,肯干的志愿精神,贏得了大家的好評。2011年,他被推選為丹嶺社區的黨總支書記兼主任。剛開始,于廣發想嘗試著用部隊的管理方式管理社區,但漸漸發現,并不完全適用,工作人員消極怠工,各項工作的完成也不盡人意,“生搬硬套不行就來點實際的”,于廣發決定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帶動大家。
2011年12月下了一場大雪,由于社區的分擔區域是道路主干道,于廣發提前出發,從5點就開始忙碌。當8點鐘其他人陸續趕到現場,見于廣發已經把活干了一半,所有人沒有過多的言語,都拿上工具,開始任勞任怨地清雪,沒有人再“磨洋工”,沒有人站在一邊閑聊。那次清雪任務提前完成,得到了上級表揚,這讓剛來沒多久的于廣發有了信心。
“私車公用” 帶出一支私家車愛心車隊
社區沒有配車不方便,于廣發就主動要求一切活動用他的車,私家車成了公用車。社區組織的參觀學習、文藝活動,總能看到于廣發來往接送的身影;孤寡老人、低保戶、殘疾人出行就醫,于廣發隨叫隨到。“我還能為他們做點啥,這都是應該的。”
在他的帶領下,社區其他有私家車的工作人員,也積極主動的加入到了這個行列,就是這樣一群有愛心的人做著充滿愛心的事,他們為這支車隊取名“私家車愛心車隊”。
記者采訪當天,來到社區正看到于廣發小心攙扶著一位老人下車,上前詢問得知,這是剛送社區的孤寡老人王大娘從醫院復診回來。王大娘今年87歲高齡,她說,自己年紀大了,“老年病”都找來了,經常需要上醫院檢查、復查,幾乎每次都是搭著于廣發的“愛心”車去的,看他忙前忙后的,就好像自己的半個兒子。
這只是于廣發日常“愛心行”的一個縮影。有居民向記者透露,自從于廣發的私家車“公用”,每年的燃油費都近萬元,是正常出行費用的兩倍不止,每年慰問轄區貧困戶也要花上七八千,但他從來不覺得這是吃虧。于廣發說:“轄區居民相信我,不跟我客氣愿意讓我幫忙,這種信任不是錢能比得了的。”

孤寡老人金順姬見到于廣發,好像見到了親人 荊晶 攝

于廣發小心攙扶老人出行 荊晶 攝
真心換真情 一心為了居民
于廣發做社區書記的年頭不長,但靠著一份熱情和真心,已經和轄區居民成為了朋友,成為了家人。
2012年2月,于廣發走訪低保戶時發現,在火車站附近的鐵路沿線上有人要輕生,便趕緊上前詢問,巧合的是,這個人居然是轄區的一位空掛戶。詢問后得知,欲輕生的這個人叫張基福,患有白血病,妻子崔順玉患有乳腺癌,倆人住在一個15平米的出租房里,家里一貧如洗,沒有生活來源,只靠親戚朋友救濟生活。但當于廣發提出幫助他們的時候,卻遭到了拒絕。
原來,張基福以前是一個企業大戶,也曾風光一時,后來,由于家道中落,他和妻子都得了病,他的病情又特別嚴重,當時張基福覺得“活夠了,不如死了算了。”面對這樣的心態,于廣發只得耐心開導,勸說他們要積極向上,“自己不幫助自己,別人更沒辦法幫助你們”,并表示會盡快幫他們申請低保和廉租房。張基福被于廣發的真誠打動,當即答應于廣發不再輕生,樂觀面對生活。
后來,通過于廣發的努力,張基福住進了廉住房,也申請到了低保,本想這家人的生活可以輕松一些,但沒想到張基福的病情卻進一步惡化。一天,于廣發正在辦公,崔順玉突然沖進門就跪了下去,于廣發見此情景心里也很著急,一邊攙起早已哭花了臉的崔順玉,一邊說:“你一定是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幫助吧,起來說,我一定會幫你的。”原來醫生說張基福時日不多了,但家里連給他買壽衣的錢都沒有。“我想讓他體面的走”,這樣的話,崔順玉說著心疼,于廣發聽著也不好受,他當即掏出錢遞到崔順玉的手里。崔順玉說:“最困難的時候,能想到誰?誰又能伸出手幫我?于廣發對于我們家,像親人一樣。”
從部隊到社區,從丹嶺到丹進,即使變換了工作環境,但是于廣發的熱情始終沒有變。轄區的大事小情,于廣發總是挺身而出、親力親為,一樁樁,一件件,他用真心換真情,一心為了轄區的居民過得更好而努力著。
【責編 王春榮】
此次參評對象不論戶籍所在地,只要是在延吉市生活和工作的社區居民,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個體工商業戶以及外來務工人員等,只要是能夠體現正能量的感人事跡均可參加評選。如果您的身邊有這樣的“正能量人物”,請您撥打延吉新聞網熱線電話0433——4361999,延吉新聞網會及時聯系采訪,推選“正能量人物”。
在社區居民眼中,有這樣一位好書記,大事小情他總是沖在前,以身作則帶動工作人員,以真情實意感動轄區居民。
孤寡老人深夜突發疾病,他隨叫隨到并護送前往醫院;低保家庭的孩子怕打不到車延誤高考,他便組織社區私家車隊愛心送考;自掏腰包幫助低保戶家庭,為殘疾人送溫暖,他總是義不容辭,這個心心念著社區居民的人,叫于廣發。
于廣發是一名黨員,從軍25年間他先后獲得13次嘉獎,連續9年被部隊評為優秀黨員。2004年,于廣發退役,選擇在社區繼續投灑自己的熱情,先后在延吉市北山街道丹嶺社區、丹進社區擔任黨總支書記兼主任。任社區書記四年多,于廣發始終將黨的宗旨銘記于心,時時刻刻用自己的行動感動著轄區居民。

工作中的于廣發 荊晶 攝
于廣發退伍后從事了幾份工作,但始終提不起工作的熱情,覺得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后來,一件偶然的小事改變了他的生活軌跡。2008年5月,于廣發到丹英社區交黨費,無意中得知社區很缺少勤勞肯干的志愿者,便決定試試看,就這樣,他成為了一名普通的社區志愿者,一干就是三年,雖然沒有報酬,卻絲毫沒有影響對工作的一腔熱忱。
于廣發積極的工作熱情,肯干的志愿精神,贏得了大家的好評。2011年,他被推選為丹嶺社區的黨總支書記兼主任。剛開始,于廣發想嘗試著用部隊的管理方式管理社區,但漸漸發現,并不完全適用,工作人員消極怠工,各項工作的完成也不盡人意,“生搬硬套不行就來點實際的”,于廣發決定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帶動大家。
2011年12月下了一場大雪,由于社區的分擔區域是道路主干道,于廣發提前出發,從5點就開始忙碌。當8點鐘其他人陸續趕到現場,見于廣發已經把活干了一半,所有人沒有過多的言語,都拿上工具,開始任勞任怨地清雪,沒有人再“磨洋工”,沒有人站在一邊閑聊。那次清雪任務提前完成,得到了上級表揚,這讓剛來沒多久的于廣發有了信心。
“私車公用” 帶出一支私家車愛心車隊
社區沒有配車不方便,于廣發就主動要求一切活動用他的車,私家車成了公用車。社區組織的參觀學習、文藝活動,總能看到于廣發來往接送的身影;孤寡老人、低保戶、殘疾人出行就醫,于廣發隨叫隨到。“我還能為他們做點啥,這都是應該的。”
在他的帶領下,社區其他有私家車的工作人員,也積極主動的加入到了這個行列,就是這樣一群有愛心的人做著充滿愛心的事,他們為這支車隊取名“私家車愛心車隊”。
記者采訪當天,來到社區正看到于廣發小心攙扶著一位老人下車,上前詢問得知,這是剛送社區的孤寡老人王大娘從醫院復診回來。王大娘今年87歲高齡,她說,自己年紀大了,“老年病”都找來了,經常需要上醫院檢查、復查,幾乎每次都是搭著于廣發的“愛心”車去的,看他忙前忙后的,就好像自己的半個兒子。
這只是于廣發日常“愛心行”的一個縮影。有居民向記者透露,自從于廣發的私家車“公用”,每年的燃油費都近萬元,是正常出行費用的兩倍不止,每年慰問轄區貧困戶也要花上七八千,但他從來不覺得這是吃虧。于廣發說:“轄區居民相信我,不跟我客氣愿意讓我幫忙,這種信任不是錢能比得了的。”

孤寡老人金順姬見到于廣發,好像見到了親人 荊晶 攝

于廣發小心攙扶老人出行 荊晶 攝
真心換真情 一心為了居民
于廣發做社區書記的年頭不長,但靠著一份熱情和真心,已經和轄區居民成為了朋友,成為了家人。
2012年2月,于廣發走訪低保戶時發現,在火車站附近的鐵路沿線上有人要輕生,便趕緊上前詢問,巧合的是,這個人居然是轄區的一位空掛戶。詢問后得知,欲輕生的這個人叫張基福,患有白血病,妻子崔順玉患有乳腺癌,倆人住在一個15平米的出租房里,家里一貧如洗,沒有生活來源,只靠親戚朋友救濟生活。但當于廣發提出幫助他們的時候,卻遭到了拒絕。
原來,張基福以前是一個企業大戶,也曾風光一時,后來,由于家道中落,他和妻子都得了病,他的病情又特別嚴重,當時張基福覺得“活夠了,不如死了算了。”面對這樣的心態,于廣發只得耐心開導,勸說他們要積極向上,“自己不幫助自己,別人更沒辦法幫助你們”,并表示會盡快幫他們申請低保和廉租房。張基福被于廣發的真誠打動,當即答應于廣發不再輕生,樂觀面對生活。
后來,通過于廣發的努力,張基福住進了廉住房,也申請到了低保,本想這家人的生活可以輕松一些,但沒想到張基福的病情卻進一步惡化。一天,于廣發正在辦公,崔順玉突然沖進門就跪了下去,于廣發見此情景心里也很著急,一邊攙起早已哭花了臉的崔順玉,一邊說:“你一定是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幫助吧,起來說,我一定會幫你的。”原來醫生說張基福時日不多了,但家里連給他買壽衣的錢都沒有。“我想讓他體面的走”,這樣的話,崔順玉說著心疼,于廣發聽著也不好受,他當即掏出錢遞到崔順玉的手里。崔順玉說:“最困難的時候,能想到誰?誰又能伸出手幫我?于廣發對于我們家,像親人一樣。”
從部隊到社區,從丹嶺到丹進,即使變換了工作環境,但是于廣發的熱情始終沒有變。轄區的大事小情,于廣發總是挺身而出、親力親為,一樁樁,一件件,他用真心換真情,一心為了轄區的居民過得更好而努力著。
【責編 王春榮】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