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擁共建】劉曉:軍中金達萊 雙擁花綻放
劉曉,65334部隊通訊修理所所長,一位直面困難,敢為人先的領頭人,一位時刻關心百姓,構建軍民紐帶的官兵,一位以身作則,無私奉獻的軍人。她多次榮獲年度“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工作者”稱號,被延邊州、延吉市評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被駐地群眾譽為“軍中金達萊”。
直面困難 敢為人先
多年軍旅生活的錘煉,鍛造了劉曉直面困難、敢為人先的過硬作風。當很多同志面對“積極支持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政策不知從何下手時,劉曉卻敢于沖在前頭,主動跑政府、進機關、走街道、轉社區,將一份份有調查、有研究、有措施的援建計劃呈送給領導。

劉曉深入駐地街道參加聯誼活動
援建計劃最難的就是既要支持地方的建設工作,組織士兵們為民服務,做好地方勞動工作,又要保證援建工作任務量的順利完成,還要保證部隊的訓練和工作計劃正常進行。劉曉作為一個新人,面對龐大的任務量和復雜的工作流程,她沒有退縮,迎難直上,承擔起負責協調的工作。
由于工作性質不同,時常會遇到基層工作者的不理解,劉曉說:“為了辦一件事,在人家門口站三、四個小時,去十次趟,這都是很正常的事。”“工作任務交給我,只要是完成了,中間的過程都不重要。”憑借一股韌勁,在她的溝通與協調下,上下級部門之間逐級落實工作任務。最終,她的援建計劃有效得到落實。

劉曉榮獲擁政愛民先進
她是上下級之間的一條紐帶,她是援建工作中的一座橋梁。她的努力與付出,領導看在眼里,多次稱贊她為“好一朵軍中綠花”。
時刻關心百姓 構建軍民紐帶
2010年,延邊州發生水災,劉曉在響應每年“雙日捐”活動的基礎上,向部隊申請舉行一次大型捐款。劉曉說:“延吉是我們的第二故鄉,我們要視群眾為父母,他們有困難,我們就要伸出援手。”作為承辦人、組織者,在部隊領導的支持下,劉曉組織召開協調會,給干部們做思想工作,與部隊17個連隊、20多個單位負責人聯系,逐級通知到位。經她參與組織的捐款數共達20多萬元。

劉曉與戰友一同看望空巢朝鮮族媽媽

劉曉與駐地群眾一起制作朝鮮族傳統美食
“既然把黨徽戴在胸前,就要把群眾放在心間”,這是劉曉常掛在嘴邊的話,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部隊,劉曉負責對外聯絡工作,她所在的部隊常年駐扎在北山街道丹英社區,為了豐富新兵業余文化生活,既受教育,又能做好事。她組織基層官兵與丹英社區一同開展“關愛留守兒童,關心空巢老人”活動?;鶎庸俦c駐地“空巢”家庭結成對子,“兵兒子”“兵女兒”“兵爸爸”“兵媽媽”來到“空巢”家庭,讓久違的團圓歡笑重回到“空巢”家庭。
“軍民魚水情深,民族團結一家親”,部隊多次被吉林省、延邊州評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單位”“擁政愛民先進集體”。2008年,部隊被國家民政部、總政治部評為“全國擁政愛民模范集體”。
以身作則 無私奉獻
65334部隊是董存瑞生前所在的部隊,作為英雄部隊的傳人,劉曉認為“一定要讓董存瑞精神走出軍營、走向社會,用董存瑞精神激勵官兵、鼓舞群眾”。在參加州人代會時,她將這一想法做成提案提了出來,得到了與會代表的一致贊同,“董存瑞紀念館”也被列入吉林省“十大傳統教育基地”之一,并由她擔任解說員。
12位戰斗英雄的事跡與故事,上萬字的內容,無論是工作還是休息時間,一有空閑,劉曉就會背起這些知識。通過半個月的努力,劉曉終于將全部內容熟記于心。近十年來,學生、企業職工、革命后人、俄羅斯軍官……她為來自不同階層的近萬余人進行過解說。
“‘董存瑞紀念館’是固定的,董存瑞精神是流動的”,為了讓大家更深入地領悟董存瑞精神,她將紀念館內收藏、網絡資料、電視劇中采集的英雄事跡制作成板報、櫥窗、卡片、光盤,并在全市開展的英雄事跡進校園、進機關、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進景區的“六進入”活動中發放,在全市營造了“關愛軍隊、關注國防”的濃厚氛圍。她還牽頭組織了“董存瑞英雄中隊英雄旗幟傳接儀式”,與延邊聾啞學校結對幫扶,為聾啞兒童獻愛心、送溫暖活動。她用實際行動詮釋軍人本色。
劉曉常說,“沒有部隊,就沒有我。是領導們的支持,與同志們的配合,才會有我做的這些事情。”劉曉為人謙虛謹慎,責任心強。多年來,在她的帶領和影響下,她所在的駐地部隊,“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一家親”的軍民文化已蔚然成風。
直面困難 敢為人先
多年軍旅生活的錘煉,鍛造了劉曉直面困難、敢為人先的過硬作風。當很多同志面對“積極支持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政策不知從何下手時,劉曉卻敢于沖在前頭,主動跑政府、進機關、走街道、轉社區,將一份份有調查、有研究、有措施的援建計劃呈送給領導。

劉曉深入駐地街道參加聯誼活動
由于工作性質不同,時常會遇到基層工作者的不理解,劉曉說:“為了辦一件事,在人家門口站三、四個小時,去十次趟,這都是很正常的事。”“工作任務交給我,只要是完成了,中間的過程都不重要。”憑借一股韌勁,在她的溝通與協調下,上下級部門之間逐級落實工作任務。最終,她的援建計劃有效得到落實。

劉曉榮獲擁政愛民先進
時刻關心百姓 構建軍民紐帶
2010年,延邊州發生水災,劉曉在響應每年“雙日捐”活動的基礎上,向部隊申請舉行一次大型捐款。劉曉說:“延吉是我們的第二故鄉,我們要視群眾為父母,他們有困難,我們就要伸出援手。”作為承辦人、組織者,在部隊領導的支持下,劉曉組織召開協調會,給干部們做思想工作,與部隊17個連隊、20多個單位負責人聯系,逐級通知到位。經她參與組織的捐款數共達20多萬元。

劉曉與戰友一同看望空巢朝鮮族媽媽

劉曉與駐地群眾一起制作朝鮮族傳統美食
“軍民魚水情深,民族團結一家親”,部隊多次被吉林省、延邊州評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單位”“擁政愛民先進集體”。2008年,部隊被國家民政部、總政治部評為“全國擁政愛民模范集體”。
以身作則 無私奉獻
65334部隊是董存瑞生前所在的部隊,作為英雄部隊的傳人,劉曉認為“一定要讓董存瑞精神走出軍營、走向社會,用董存瑞精神激勵官兵、鼓舞群眾”。在參加州人代會時,她將這一想法做成提案提了出來,得到了與會代表的一致贊同,“董存瑞紀念館”也被列入吉林省“十大傳統教育基地”之一,并由她擔任解說員。
12位戰斗英雄的事跡與故事,上萬字的內容,無論是工作還是休息時間,一有空閑,劉曉就會背起這些知識。通過半個月的努力,劉曉終于將全部內容熟記于心。近十年來,學生、企業職工、革命后人、俄羅斯軍官……她為來自不同階層的近萬余人進行過解說。
“‘董存瑞紀念館’是固定的,董存瑞精神是流動的”,為了讓大家更深入地領悟董存瑞精神,她將紀念館內收藏、網絡資料、電視劇中采集的英雄事跡制作成板報、櫥窗、卡片、光盤,并在全市開展的英雄事跡進校園、進機關、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進景區的“六進入”活動中發放,在全市營造了“關愛軍隊、關注國防”的濃厚氛圍。她還牽頭組織了“董存瑞英雄中隊英雄旗幟傳接儀式”,與延邊聾啞學校結對幫扶,為聾啞兒童獻愛心、送溫暖活動。她用實際行動詮釋軍人本色。
劉曉常說,“沒有部隊,就沒有我。是領導們的支持,與同志們的配合,才會有我做的這些事情。”劉曉為人謙虛謹慎,責任心強。多年來,在她的帶領和影響下,她所在的駐地部隊,“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一家親”的軍民文化已蔚然成風。
【責編 王春榮 李軍廣】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