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李燕——醫學領域翱翔的白衣天使
【開欄語】有人說,青春是劃破天宇的流星,絢麗卻很短暫;有人說,青春是垂涎嬌艷的花朵,盛開至極便枯蔫……然而,有些人的青春卻似沾點了駐顏花,被定格,被印記。青春在愛崗敬業、創業自強、志愿奉獻中,肆意飛揚。他們,將青春永駐,盡染韶華。讓我們,共同走近他們,聆聽青春的旋律。
“您現在感覺怎么樣,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嗎?”“您的血壓正常,身體恢復很快,應該不久就可以出院了。”在延吉市中醫醫院的病房里,每天都穿梭著一個忙碌的身影,向患者詢問病情,而就是這樣一句句看似平常又充滿關切的問候,開啟了李燕一天的工作。

李燕為患者測量血壓 荊晶 攝
李燕,是延吉市中醫醫院的一名普通的醫務工作者,年僅33歲的她,卻已跟醫學打了15年的交道,她用滿腔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繼續走著自己的醫學路。
認準一條路 就要走下去
2001年,李燕考上了延邊大學醫學院,開始了她的“學醫之旅”。在旅程的起始站,李燕結識了一群和她一樣,懷揣著醫學夢想的朋友,“每天跟同學們一起做動物臨床試驗,覺得特別有意思,大家一起學習,遇到問題一起研究,雖說是學習,但一點也不枯燥”。除了每天的專業課,李燕的大學生活還有很多其他的“課程”,她曾擔任過生活部部長,女工部部長,參加過多場比賽,組織同學們開展各種活動,大學生活豐富多彩。

工作生活中的李燕樂觀開朗 荊晶 攝

李燕查看患者病例 荊晶
“就是感興趣,想再深入的學習下。”2006年,李燕本科畢業成為了延邊大學中醫學院的碩士研究生,每天跟著導師進行臨床實習,可以說,這是李燕從理論知識到實踐的過渡。每來一位患者,導師就讓李燕先觀察,說出自己的想法和判斷,再對她的想法進行指導,“我覺得這樣成長的特別快,會接觸到很多真實的病例,不再僅僅只是課本上的那些知識,當時也會想,什么時候能有自己獨立的診療患者,會有點期待”,李燕笑著說。
三載春秋,李燕走出學校的大門,步入社會,開始了第一份工作,也開始真正獨立的接觸患者,“有點小喜悅,也有點小忐忑”,李燕說,“終于可以自己獨立行使處方權了,但同時也感覺到了自己責任的重大,藥房單子開出去了,就要對患者負責。”李燕秉承著這樣的信念,接待了一位又一位患者,積累了一次又一次的經驗。
待患者如親人 挽救生命 累也是值得
李燕主攻腦科疾病。腦病是慢性病,許多患者都要常年光臨醫院,是醫院的“常客”。久而熟絡,李燕對于他們的病情十分了解,對待他們也像對待自己的家人一樣。記者來到醫院的時候,正好碰到李燕在住院處查房,她輕抬患者手臂,為患者測量血壓、心跳,檢查后幫患者蓋好被子,查看儀器數據,整個過程一氣呵成,輕車熟路。“數值很穩定”,李燕和患者家屬談著患者的病情。75歲的孫海貴是第二次來中醫醫院住院了,老伴姜麗芬告訴記者,去年孫海貴因為腦梗住進醫院,經搶救后恢復得很好,很快便出院了,因為最近感覺病情反復,身體不適,右手和腿部行動不便,才又來到中醫醫院進行住院觀察,“這里的醫生護士都很好,每天一大早就來查房,問我老伴的身體情況,我們忙不過來還幫著送飯,跟親閨女似的。”

李燕為患者檢查身體 荊晶 攝

李燕為患者家屬講述患者病情 荊晶 攝
說起當醫生的苦累,“說不累是假的,因為總是會有些突發狀況,所以要讓自己時刻保持在緊張的狀態下,隨時準備搶救”,李燕回憶道,曾經有一名外地的患者因腦出血來到醫院就診,當時患者已神志不清,生命體征不平穩,應家屬要求,采取保守治療。包括李燕在內的幾名醫生護士就緊急進入了搶救工作,24小時沒有合眼,始終守在患者身邊,直至患者脫離生命危險,“但是那種累,讓人很欣慰,很踏實,因為挽救了一條生命。”那種心情,除了醫護人員,應該很難了解到吧。
學海無涯 更好的醫術只為患者
都說“學無止境”,李燕對自己的醫學水平也有更高的追求,2014年,她主動提出深造,赴北京進修一年。“醫術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向更多、更好的大夫學習”,在北京進修的一年里,李燕接觸了很多沒有碰到過的醫學案例,與同事相互交流、學習,增長了資歷,也開闊了視野。
李燕是典型的朝鮮族姑娘,她樂觀開朗,和其他醫護人員都相處得十分融洽,“小姑娘性格很好,醫術也不錯,天天忙忙乎乎,像只勤勞的小白鴿”,和李燕共事了4年的金醫生說。她不僅個性爽朗,也把民族的特點延伸到了醫學領域。朝醫學是在朝鮮族固有文化和傳統醫藥學的基礎上,結合本民族防治疾病的經驗而形成發展起來的傳統醫學體系,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李燕來到中醫醫院后,利用民族優勢,自學了朝醫知識,并于2011年取得朝醫執業醫師資格證。李燕把朝醫學知識巧妙地運用到臨床,為廣大患者帶來了福音。“醫院也十分鼓勵年輕醫生學習朝醫,就是想多些途徑,多些方法,幫助患者進行治療。”
家人的支持 是不竭的動力
李燕的醫學路,除了自己的信念支撐,家人的支持更是她不竭的動力。李燕2013年萌生了進修的想法,提交申請后便開始等待進修通知,“我知道會在14年”,但令李燕意想不到的是,她把婚禮定在5月,卻在3月收到了進修通知,“但沒想到這么快”。怎么辦?是推遲進修時間還是放棄這次機會?都不是,李燕選擇了如期進修。“已經決定好了的事情,就去做吧”,得知這個消息,李燕的愛人說了這樣一句話。看似平淡的一句話卻是無怨地支持。
李燕的婚禮籌備,在短短兩周的假期中完成,她度過神圣的旅程后,又匆匆回到北京完成進修,新婚的小兩口,就只能靠周末、節假日的休息時間團聚。“很感謝家人的支持,當然也會想念,但既然來進修,還是要先努力把工作做好”,說著這番話,李燕堅毅的笑容,燦爛而美麗。
李燕在學校獲得過獎學金,在醫院獲得過“先進工作者”,一路的努力得到了師生和同事的認可。有愛才有奉獻,李燕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自己愛的事業,憑著信念,在醫學的領域展翅翱翔。
【責編 王春榮 李軍廣】
“您現在感覺怎么樣,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嗎?”“您的血壓正常,身體恢復很快,應該不久就可以出院了。”在延吉市中醫醫院的病房里,每天都穿梭著一個忙碌的身影,向患者詢問病情,而就是這樣一句句看似平常又充滿關切的問候,開啟了李燕一天的工作。

李燕為患者測量血壓 荊晶 攝
認準一條路 就要走下去
2001年,李燕考上了延邊大學醫學院,開始了她的“學醫之旅”。在旅程的起始站,李燕結識了一群和她一樣,懷揣著醫學夢想的朋友,“每天跟同學們一起做動物臨床試驗,覺得特別有意思,大家一起學習,遇到問題一起研究,雖說是學習,但一點也不枯燥”。除了每天的專業課,李燕的大學生活還有很多其他的“課程”,她曾擔任過生活部部長,女工部部長,參加過多場比賽,組織同學們開展各種活動,大學生活豐富多彩。

工作生活中的李燕樂觀開朗 荊晶 攝

李燕查看患者病例 荊晶
三載春秋,李燕走出學校的大門,步入社會,開始了第一份工作,也開始真正獨立的接觸患者,“有點小喜悅,也有點小忐忑”,李燕說,“終于可以自己獨立行使處方權了,但同時也感覺到了自己責任的重大,藥房單子開出去了,就要對患者負責。”李燕秉承著這樣的信念,接待了一位又一位患者,積累了一次又一次的經驗。
待患者如親人 挽救生命 累也是值得
李燕主攻腦科疾病。腦病是慢性病,許多患者都要常年光臨醫院,是醫院的“常客”。久而熟絡,李燕對于他們的病情十分了解,對待他們也像對待自己的家人一樣。記者來到醫院的時候,正好碰到李燕在住院處查房,她輕抬患者手臂,為患者測量血壓、心跳,檢查后幫患者蓋好被子,查看儀器數據,整個過程一氣呵成,輕車熟路。“數值很穩定”,李燕和患者家屬談著患者的病情。75歲的孫海貴是第二次來中醫醫院住院了,老伴姜麗芬告訴記者,去年孫海貴因為腦梗住進醫院,經搶救后恢復得很好,很快便出院了,因為最近感覺病情反復,身體不適,右手和腿部行動不便,才又來到中醫醫院進行住院觀察,“這里的醫生護士都很好,每天一大早就來查房,問我老伴的身體情況,我們忙不過來還幫著送飯,跟親閨女似的。”

李燕為患者檢查身體 荊晶 攝

李燕為患者家屬講述患者病情 荊晶 攝
學海無涯 更好的醫術只為患者
都說“學無止境”,李燕對自己的醫學水平也有更高的追求,2014年,她主動提出深造,赴北京進修一年。“醫術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向更多、更好的大夫學習”,在北京進修的一年里,李燕接觸了很多沒有碰到過的醫學案例,與同事相互交流、學習,增長了資歷,也開闊了視野。
李燕是典型的朝鮮族姑娘,她樂觀開朗,和其他醫護人員都相處得十分融洽,“小姑娘性格很好,醫術也不錯,天天忙忙乎乎,像只勤勞的小白鴿”,和李燕共事了4年的金醫生說。她不僅個性爽朗,也把民族的特點延伸到了醫學領域。朝醫學是在朝鮮族固有文化和傳統醫藥學的基礎上,結合本民族防治疾病的經驗而形成發展起來的傳統醫學體系,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李燕來到中醫醫院后,利用民族優勢,自學了朝醫知識,并于2011年取得朝醫執業醫師資格證。李燕把朝醫學知識巧妙地運用到臨床,為廣大患者帶來了福音。“醫院也十分鼓勵年輕醫生學習朝醫,就是想多些途徑,多些方法,幫助患者進行治療。”
家人的支持 是不竭的動力
李燕的醫學路,除了自己的信念支撐,家人的支持更是她不竭的動力。李燕2013年萌生了進修的想法,提交申請后便開始等待進修通知,“我知道會在14年”,但令李燕意想不到的是,她把婚禮定在5月,卻在3月收到了進修通知,“但沒想到這么快”。怎么辦?是推遲進修時間還是放棄這次機會?都不是,李燕選擇了如期進修。“已經決定好了的事情,就去做吧”,得知這個消息,李燕的愛人說了這樣一句話。看似平淡的一句話卻是無怨地支持。
李燕的婚禮籌備,在短短兩周的假期中完成,她度過神圣的旅程后,又匆匆回到北京完成進修,新婚的小兩口,就只能靠周末、節假日的休息時間團聚。“很感謝家人的支持,當然也會想念,但既然來進修,還是要先努力把工作做好”,說著這番話,李燕堅毅的笑容,燦爛而美麗。
李燕在學校獲得過獎學金,在醫院獲得過“先進工作者”,一路的努力得到了師生和同事的認可。有愛才有奉獻,李燕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自己愛的事業,憑著信念,在醫學的領域展翅翱翔。
【責編 王春榮 李軍廣】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