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于網絡
烏克蘭局勢迅速激化,政府軍15日在烏東部城市克拉馬托爾斯克發起針對“親俄武裝人員”的“反恐行動”,導致11人死亡。烏克蘭打開了政府軍流血鎮壓東部城市親俄反叛者的潘多拉盒子。
這樣一來,烏克蘭走向內戰的可能性迅速增大。克里米亞事變的全過程十分清晰,各方迅速“默認”了它的結局。而烏東部卻不是,這里有多個導演,互不相讓,烏東部的博弈如果充分釋放,有可能是失控并慘烈的。
值得注意的是,基輔新政權出動軍隊鎮壓東部的反叛,與兩個月前亞努科維奇下令向在首都占領議會的示威力量動手,頗有幾分相似。當時的部分示威者手里也有武器,打死了多名警察,首都的法治秩序幾乎癱瘓。
然而完全不同的是,今年2月亞努科維奇對示威者“清場”,遭到西方排山倒海的譴責和威脅,它被描述成“血腥的”、“反人類的”。而這一次,從基輔宣布要向東部反叛群眾動武到真的發生流血沖突,西方輿論一片同情和理解的聲音。兩個月前亞努科維奇是“鎮壓民主”,如今基輔在東部采取的“反恐行動”則被看成國家政權的正當權利。
烏克蘭局勢很難從是非的角度扯清楚,國家內政和地緣政治的現實利益復雜攪在一起。什么是民主和反民主,什么是鎮壓或捍衛秩序,做這樣的定性并不取決于客觀的標準,而是取決于評價者是否擁有足夠的力量,能夠用自己的評價影響世界輿論。
西方的軟實力使它擁有了在世界輿論中對各種沖突的政治定義權,西方的利益、而非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成為這些定義的第一出發點。因此雖然都有大量民眾參加,都有武裝人員卷入,都有外部力量支持,基輔兩個月前和烏東部今天的事態得到西方截然相反的評價。
在全球范圍內,這樣的雙重標準一直被西方公開使用。同樣是騷亂,如果發生在與西方關系緊張的國家,就是“民主革命”,如果發生在政府高度親西方的國家,示威者就很可能被視為“激進分子”,西方對政府出手鎮壓就會沉默。
由于西方的利益滲透到整個國際話語體系中,“民主”、“人權”這些詞匯被包裹了太多西方試圖強加給這個世界的東西。廣大發展中國家面臨使這些概念“脫西方化”的艱巨任務,恢復它們原本的涵義。各國在國內無疑都要建設實質的民主,不斷發展人權,但當在西方影響力最大的國際舞臺上碰到這些詞時,我們都要多一個心眼,要仔細甄別它們的純度。
最近二十幾年,西方支持的“民主革命”帶來國家繁榮、穩定的例子幾乎沒有,那些國家未來怎么樣,尚在未定之天。然而非常清楚的是,這些“民主革命”掃除了西方實現地緣政治利益的一個又一個障礙。那些國家大多虧了眼下,未來情況不清,而西方已經穩賺不賠。
烏克蘭局勢走到今天,已經完全無法再從民主或非民主的角度觀察、評判之。其實從一開始,這個角度就是西方輿論幫助虛構的,蘇聯解體后這么多年,烏克蘭逐漸演變成西方與俄羅斯之間地緣政治博弈的前哨。
我們也只有從地緣政治這個有些冰冷的視角,才能看懂今天的烏克蘭究竟在發生什么,悟出在世界很多地方,西方對類似事情有時高呼“民主”,有時語焉不詳的真正原因所在。
【本網責編 胡驍】
http://www.achalm-nug.net/uploadfile/2014/0417/thumb_150_105_20140417100528850.jpe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