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車輛駛下平壤大同橋,在路口等待紅綠燈。王莉 攝
在國外做駐站記者,除了要懂外語、能寫文章、拍照片,會開車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項技能。《環球時報》記者在朝鮮除了是一名新聞工作者,同時也是一名在朝鮮馬路上不多見的女司機。在朝鮮,從考取駕照,到開車上路,見識街頭“標桿”一樣的男女交警,熟識各種特色車牌,以及接受熱心民眾的無私幫助,在平壤的駕車經歷讓《環球時報》記者感觸頗多。
在朝鮮背交規、考駕照
因為記者原先在國內已有中國駕照,所以在朝鮮考駕照手續上相對簡單,免去筆試,直接學習當地交規、口試,然后上車路考。朝鮮和中國相似,也是遵循汽車靠右側行駛的原則。由于路上常有交警拿著指揮棒指揮交通,所以學會辨識交警的手勢非常重要。比如交警側身手臂平伸上舉指揮棒下端與肩平,表示須停車讓電車先行,而交警手臂與指揮棒齊胸水平前伸,則表示交警左側車輛可直行或轉彎等等。
在記熟各種交通標示和交警手勢后,記者向交管所遞交了辦理駕照的申請材料,并預約了考試時間。當天去交管所參加駕照考試的共有3名外國人,除記者和一名中國大使館的同志外,還有金日成綜合大學一名德國籍教師的夫人。我們依次單獨進行交規口試,一名身著天藍色交警制服的男交警擔任考官。他拿出一堆畫滿各種交通標示的小塑料牌,讓我們一一辨識回答。
接下來是路考。考官坐到記者的汽車副駕駛位置后,讓記者直接開上光復大街、青春大街等路段兜圈。這是在實際駕駛過程中檢驗通過各種路口、與其他車輛會車、應對不同地形以及調節車速等各種處置和應對能力。行駛數個來回后,考官下車,告訴記者“可以回家等通知了”。大約半個月后,記者收到交管部門發放的駕照:一個黃綠相間的塑模卡片,上面注明駕駛員的身份信息、允許駕駛的車輛類型、駕照的有效期限等,還蓋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人民保安部”字樣的大紅章。
女司機少見,女交警常見
在朝鮮,除國家給功勛人士的獎勵外,私家車數量不多,馬路上行駛的大部分車輛都是公車,其中包括單位車、運輸車輛、公交車和出租車等,開車的也基本都是男性,因此記者就成了朝鮮馬路上很少見的女司機。行駛在路上,時常有一些其他車的司機和乘客先是詫異地看看記者這個女司機,然后笑著和記者打招呼。中國國內常有人喜歡在車上貼個“女司機,請多關照”之類的車貼,但在朝鮮沒這種做法。朝鮮通常在公交車車身上刷上“我的祖國最好!”、“三千里錦繡江山”等標語。不僅沒有“女司機”之類的車貼,連“實習”、“磨合”之類的車貼也見不到。雖然如此,其他司機一看到記者是女司機,一般都很禮讓。
雖然朝鮮女司機少,但女交警不少,而且是平壤非常有名的一道靚麗風景線。女交警英姿颯爽,手持交通棒迅速敏捷地指揮交通,半小時左右換一班崗,不管嚴寒酷暑都值勤,非常敬業。2013年,22歲的平壤女交警李慶心還獲得“共和國英雄”稱號。
平壤第一批女交警是1994年上崗值勤的,如今已經有20年的光榮 歷史。女交警選拔很嚴格,每年從滿16歲的中學畢業生中精挑細選30名左右,要求身高不低于163厘米,體貌端正,品學兼優。由于女交警結婚后就轉到其他工作崗位或繼續進修求學,即使未婚一般也只工作到26歲,因此她們非常珍惜擔任交警的這段時光,很以這個職業為榮。
朝鮮女交警的制服很有特色,夏季是白衣藍裙大蓋帽配墨鏡,春秋是藍衣藍裙大蓋帽配大衣,冬季是毛領藍衣藍褲棉帽配長靴;晚間執勤時身上佩戴反光帶,手中持閃光指揮棒;雨天則配雨衣、雨靴。除了這些,國家還免費配發全套化妝品給女交警們使用。
女交警主要職責是指揮交通,但不承擔違規處罰之類的職責,這部分職責由男交警負責。如果說朝鮮女交警是紅花,男交警則像綠葉,他們的工作內容更加廣泛,包括指揮交通、維持秩序、騎摩托車巡邏、對違反交規者進行處罰教育等。另外,晚上10時之后的值勤也由男交警負責。有一次因為參加活動,記者深夜回家,街上幾乎空無一人,但經過每個路口時總能看到夜幕下路邊一個默默佇立的身影,那是交警們在堅守自己的工作崗位。
朝鮮車牌很有特色
由于總體而言車流量不大,平壤街頭較少出現堵車的情況。同樣,不文明駕駛的情況也比較少,記者幾乎沒看到過“斗氣”開車的情況。
近年來,平壤馬路上的車流量逐步增多,交通設施也在完善中,并逐漸與國際接軌。2010年以前,平壤馬路上幾乎沒有紅綠燈,近年來大部分路口已陸續安裝,而且不少路口的紅綠燈安裝了電子感應線,即排隊等候的車輛進入感應區后,紅綠燈開始變換相應信號。有了紅綠燈后,交警的工作得到分擔,由站在馬路中央指揮逐漸轉變為在路邊維持秩序。但由于電力緊張情況尚未徹底得到解決,遇到停電等情況,交警直接指揮交通仍必不可少。此外,平壤大同江江岸道路等一些地方近年來還安裝了太陽能路燈。
根據朝鮮交規規定,為了行車安全,白天也要開行車燈。這與歐洲的通行做法一致。因此,記者來到朝鮮后,就養成了上車就系安全帶、開車燈的習慣。另外,由于地勢的原因,平壤馬路上下坡較多,冬天常下雪結冰,而《環球時報》記者開的是一輛后驅手動擋汽車,車技也因此得到鍛煉。
開車行駛在平壤街頭,會發現朝鮮車牌很有特色。白底黑字的是普通車,黑底白字的是軍車,藍牌的是駐朝外交機構,紅牌的是駐朝外資機構,黃牌的是個人名義登記的車輛。普通車以“平壤”、“咸鏡南道”等行政區域開頭,其后兩個數字表明車屬單位,如47代表貿易機構,86代表新聞單位等,最后一串數字才是車輛的車牌號。白底黑字車牌里有兩種很醒目:一種是以朝鮮的祖國解放戰爭勝利紀念日“7·27”開頭的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的車輛,交警見到會敬禮;另一種是以五角星開頭的禮賓車輛,有重要外賓來訪時會見到。
藍牌車有兩種,一種是駐朝使館車輛,以“外”字開頭,表明是外國車輛,其后前幾位數字是該國與朝鮮建交順序的序列號,如與朝鮮建交最早的俄羅斯、蒙古國和波蘭分別是“外01”、“外02”和“外03”。中國是第10個與朝鮮建交的,所以中國駐朝使館的車輛以“外10”開頭。駐朝國際組織則是直接在藍牌上用朝文標注歐盟、國際紅十字會、國際糧農組織等機構名稱。紅牌車也以“外”字開頭,其后前幾位數字代表機構性質,如本報駐朝鮮分社的車就是紅牌車,因為是新聞單位,就與我們的朝鮮新聞同行一樣劃入86序列,以“外86”開頭。有時在路上還能看到一些還沒來得及上牌的車輛,一般會先掛一個朝文標注的“新車”字樣的車牌。
普通民眾的樸實讓人感動
朝鮮民眾出行主要以公交車、地鐵等公共交通方式為主。公交車包括一般公交車、雙層巴士、有軌電車和無軌電車等。為了方便民眾,這些公共交通工具運營時間持續到晚上10時、11時左右,而且票價非常低,只需50元朝幣(約合人民幣不到5分錢),屬于福利性質。朝鮮民眾候車非常有秩序,車站無需設專人疏導,都是在車站自覺排隊,有時隊伍排得很長。
也有不少朝鮮民眾騎自行車上下班,但騎車的一般都是男性,在平壤市區幾乎看不到女性騎自行車,更沒有騎車帶人的現象。最近兩年來,平壤的出租車業務發展迅速。多年前記者留學朝鮮時,平壤的出租車很少,打車需要提前打電話到出租車管理機構預訂,而如今,平壤街頭的出租車可以招手即停。
開車自然少不了車險、驗車等事宜。朝鮮的民族保險總會社負責我們的車險業務,每年1月會定期派人上門辦理業務。第三者責任險屬于必須投保的險種,保費230歐元,有效期1年,保險合同的條文用朝、英兩種文字標注,還會發放一個黃色的保險卡。
人有駕照,車也需要行車證。這個行車證叫“乘用車登錄證”,證件是正反兩面的,正面貼著車的全身彩色照片,注明車牌號,蓋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人民保安部”字樣的大紅章;反面標注該車所屬單位、車型、序號、顏色、燃料、載重、用途等信息。除了行車證,車輛需定期到交管所驗車,進行技術檢查。驗車時先由檢驗員對車輛外觀檢測,然后把車開進一個技術車間,用設備對車胎、車體、制動、車燈、喇叭等進行技術檢測。全部項目合格后,可獲得交管部門頒發的有效期半年的圓形合格標志,貼在車前方玻璃上。
記者現在駕駛的這輛車,前后經歷了本報三名記者,車齡已經超過10年。由于年頭比較久,連汽車修理廠的朝鮮同志們都很熟悉它。每次記者去修理廠,那里的同志總是老遠就熱情地打招呼:“我們的記者先生來了!”修理廠的同志常在關鍵時刻出來救急。一次,車在分社車庫里無論如何也打不著火,修理廠就派了三名工人抬著設備上門修理。還有一次,車在路上拋錨,修理廠派車用拖車繩給牽了回來,由于怕記者不會駕駛被拖車輛,他們還專門派了司機來幫忙。
朝鮮社會提倡助人為樂,行車在路上遇到困難時,路人一般都會非常熱心地出手相助。記者身邊的中國朋友,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有一次一個朋友開車返回平壤途中,不小心車掉進路邊的溝里,正好朝鮮人民軍的一輛車經過,幫忙把車給推了上來。朋友想要酬謝但被婉拒,士兵們只留下一句:“我們是將軍同志的戰士!”
類似事情記者也曾親身經歷過。當時記者搭乘一個中國朋友的車,結果在路上突然因蓄電池故障拋錨了。附近經過的車輛都停下來幫忙,一名朝鮮人民軍戰士甚至當場想把自己吉普車上的蓄電池卸下來幫助我們的車發動起來,后來因電池型號不同而作罷。圍攏過來的朝鮮群眾還打算一起上來幫忙推車,后來終于在一輛車上找到電瓶連接線,朝鮮司機把線接到我們車上,用他的車幫我們把車發動了起來。當時那么多素不相識的朝鮮群眾前來幫忙,那場面著實令人感動。
(原標題:車牌使用大有講究 交警站崗直到深夜 本報女記者駕車看平壤)
【本網責編 胡驍】
http://www.achalm-nug.net/uploadfile/2014/0326/thumb_150_105_20140326120738846.jpe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