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隨筆:美國控槍法案又“死”了? |
2013-12-15 來源:新華網 閱讀: 字號:【大 中 小】 |
新華網華盛頓12月14日電(記者孫浩)今年12月14日,格蕾絲·麥克唐納原本應該與家人一起盼著又一個圣誕節的到來。在家人眼中,小姑娘漂亮、善良、可愛,總是充滿活力,想象力豐富。她愛自己的家人,喜歡和爸爸一起跑步,和媽媽一起做烘焙。當然,讓她“最分不開”的還是哥哥杰克,兩人一起分享過“大大小小的奇遇”。
然而,這個金發碧眼小姑娘的生命指針永遠停擺在去年12月14日。美國康涅狄格州紐敦鎮桑迪胡克小學當天發生槍擊案,造成包括格蕾絲在內20名學童、6名教師死亡,成為美國近年最受關注的校園槍擊慘案。
一年間,紐敦鎮成了熱點,媒體蜂擁而至。這個新英格蘭地區小鎮也被卷入了美國新一輪控槍激辯的漩渦中心。尤其是今年年初,連任成功后意氣風發的美國總統奧巴馬擺出強力推動控槍的姿態,高調拋出綜合性控槍提案,接連啟動公關活動為控槍搖旗吶喊。其音調很高、音量也不小,著實令美國不少控槍支持者心中一動——機會來了?
由春入夏,“控槍”成為美國各路媒體的“頻閃詞”。奧巴馬還曾親自帶領數名桑迪胡克槍擊案遇難兒童家長對國會議員游說,并由一名家長代替他本人發表總統每周例行廣播講話,呼吁民眾向國會施壓。
然而,擴大槍支購買背景核查等關鍵控槍提議甚至未能在民主黨人占多數的參議院過關,重啟攻擊性武器聯邦禁令的提議也因支持力度不足而遭民主黨人自行閹割。控槍法案在共和黨人控制的眾議院所面臨的立法阻力更大。隨后,華盛頓府院忙著在斯諾登“竊聽門”、敘利亞問題、伊朗問題、政府關門風波等一樁又一樁“熱點”中拆招、出招,一度炙熱的控槍議題似乎又冷了下來。
時值桑迪胡克慘案周年忌,人們不禁在問:“控槍法案是不是又死了?”
媒體追蹤的是熱點,熱點的熱度卻大多短暫。更何況,整體更傾向于控槍立場的美國媒體報道未必能真實展現出控槍的嚴峻形勢以及形勢背后的分歧。
針對槍支暴力這個美國社會的痼疾,外圍人或許難以理解,美國控槍為什么就這么難?
這就不得不說說美國社會獨特的“槍支文化”——這個字眼最早由上世紀中葉非常活躍的美國公共知識分子理查德·霍夫施塔特提出。他在《美國槍支文化》一文中詳細剖析了美國人愛槍、擁槍、難控槍的歷史淵源和現實考驗。轉眼幾十年過去了,文中所述現象似乎一成不變。美國民間擁槍規模倒是更大了,已增至2.83億支,每年新槍銷量達450萬支。
美國人對槍支的態度至今涇渭分明,擁槍仍有較為深厚的民意基礎。擁槍陣營對憲法修正案中擁槍權的解讀素來“理直氣壯”,擁槍組織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尤其是針對國會的游說能力。比如,美國擁槍組織全國步槍協會,既有人罵得兇猛,也有人贊得熱切,其會員規模已突破450萬人。打開其網站網頁,好萊塢“硬漢”布魯斯·威利斯等明星是代言人。里根、肯尼迪、尼克松等8位美國總統也曾是其會員。2004年,正是這個組織在阻撓國會延長為期10年的攻擊性武器聯邦禁令之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桑迪胡克小學慘案發生后,該組織高層還在直播訪談中與主持人唇槍舌劍,堅稱“只有持槍好人才能阻攔持槍惡人”。
桑迪胡克小學慘案周年忌日之際,熱點已降溫,傷痛還清晰。
紐敦人選擇用私密方式追悼那些仍鮮活在記憶中的逝者。小鎮街頭亮出“禁止媒體”的標牌,媒體大軍必須保持距離。
不過,遇難者家屬倒是為“有心人”準備了紀念方式。他們在周年忌日前夕啟動了“我的桑迪胡克之家”網頁,供人追悼逝者,向全球支持者表達謝意,并鼓勵人們用志愿服務等善行幫他們26個家庭回報社會。
紀念網站首頁綠底白字,將遇難者姓名排列成心形。除了少數因保護隱私之故而留白外,大部分遇難者都由家長精心準備了照片和生平介紹。只要點擊每個名字,就能轉入新頁面一看究竟。格蕾絲的名字位于心形底部,和其他照片上的孩子一樣,小姑娘面目如此美好,生命如此新鮮。
【本網責編 胡驍】
|
相關熱詞搜索:隨筆 美國 槍法 |
上一篇:外媒:研究發現水母或是人類祖先 |
下一篇:中東加沙地帶暴雨成災 4萬名居民離家避難 |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