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梅倫提出懲罰敘利亞的議案,意外地被否決,這一跤跌得結結實實,使得卡梅倫在國會甚至世界舞臺上顏面無存,更可能影響后年爭取連任的機會。
卡梅倫這次可說棋差一著。他一心想跟美國聯手出擊,明知保守黨內反對聲音不小,仍召集正休會的下議院緊急復會,以為只就“懲罰”原則表決而非直接支持出兵,可望得到在野工黨議員的支持,壓住保守黨反對聲浪。
豈料算盤打不響,縱使他在議會內慷慨陳辭,工黨議員還是不合作,加上保守黨和執政聯盟拍檔自民黨共有多達39人倒戈,終令卡梅倫的提案以13票之差被否決。
有工黨議員則在下議院內大叫“辭職”,但首相府消息人士指卡梅倫沒有這打算。學者也說卡梅倫“罪不致死”。
事實上,卡梅倫在國會上的表現相當好,然而,跟英國多數民眾一樣,許多后座保守議員已不愿意卷入到敘利亞內戰中。伊拉克戰爭的陰影仍深深籠罩著英國。當年國會授權所依據的情報事后被證明存在問題。
英國媒體分析稱,卡梅倫錯誤在于,在巴沙爾的罪行證據被采集到和公開之前,卡梅倫就匆忙采取了行動。法國同樣也在考慮軍事行動,但國會的辯論定在了下一周。
在國會給予的挫敗感和擔憂違背了民意失去民心的憂慮中,卡梅倫立刻表態,英國不會參與到任何針對敘利亞的軍事打擊行動中了。然而國會實際上并沒有真正投票反對軍事行動;它只是還沒有授權。
他這種條件反射的做法意味著,即使聯合國觀察員的確發現了有信服力的證據,英國也不會再加入到懲罰敘利亞的同盟中了。哪怕巴沙爾發起了新的攻擊,英國能做的也只有旁觀。可以這么說,是卡梅倫對形勢的失當處理將給予了巴沙爾“救助”。
如今,卡梅倫在國內和國外的權威下降得非常快。不光是沒能獲得國家的支持,他甚至沒辦法控制自己的黨派了。英國所謂的“與美特殊關系”也受到了打擊。
英國不應該把自己置于“美國干什么,英國就立刻跟隨上”這樣一種位置上。政府的行為應充分公正地考慮自己的國家利益。但過去幾天發生的事情是,英國――或者,至少卡梅倫――給自己塑造了不可靠的形象。這對英美盟國關系的損害到底有多大還有待觀察,但很難被忘記是肯定的了。
【本網責編 胡驍】
http://www.achalm-nug.net/uploadfile/2013/0906/thumb_150_105_20130906092917264.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