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運載火箭點火發射。當日7時37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將創新三號、試驗七號和實踐十五號3顆技術科學試驗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俄羅斯軍工綜合體網2013年9月3日消息,天文學家基本一致認定中國航天器在近地軌道上積極進行了機動,似乎是在進行截獲和破壞潛在敵方衛星的訓練試驗,其中包括GPS或“格洛納斯”導航衛星,以及通信衛星。中國“試驗-7”號衛星被發現機動并接近近地軌道上的另外兩顆衛星。“試驗-7”、“創新-3”和“實踐-15”號試驗衛星于2013年7月被用“長征-4S”火箭送入太空。
據新華社報道,衛星于2013年7月19日被送入軌道。據報道,衛星主要用于進行太空技術維護科學試驗。中國官方媒體沒有透露其他細節,但是專家們推測,發射上天的航天器的任務之一是演練檢查其他航天器的技術。對衛星飛行過程的后續監視正在證實這一推測。
對中國衛星飛行過程進行跟蹤的地面觀察者指出,2013年8月,“試驗-7”號衛星進行了機動并接近了“實踐-15”號衛星。世界標準時間8月6日16:45左右,中國“試驗-7”號從其“實踐-15”號上空約3公里處飛過,而8月9日從其下方數公里處飛過。
8月16日,英國天文學家發現,本應模擬與軌道站對接的“試驗-7”號衛星突然開始改變航向。在接下來的兩天里,中國衛星在軌道上積極機動,并接近了相鄰軌道上的另外兩顆航天器。今天,類似的航天器之間的標準距離約為120公里,同時,它們不會改變自己的航向并接近任何衛星到100公里以內。
中國衛星的這種行為可以讓人有很有把握地說,衛星在演練截獲和破壞潛在敵人衛星的訓練試驗。一些專家認為,“試驗-7”號軍用衛星可能是中國在建的全球反衛星系統的最新組成部分之一。
關于中國正在研發反衛星武器的報道以前就有。2007年1月11日,中國第一次成功地試驗反衛星系統并擊落了自己的衛星。同時,這是自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的第一次類似試驗。蘇聯和美國進行過類似的試驗。但超級大國停止了這種試驗,因為擔心此類試驗產生的碎片危害到民用和軍用衛星的正常運轉。誠然,中國的試驗并非一蹴而就。據俄塔社報道,在此之前中國三次擊落衛星的嘗試都無果而終。
2007年1月中國首次成功地試驗了自己的反衛星導彈,擊落了在865公里高度軌道上的一顆到壽氣象衛星。該衛星被擊毀后形成大約3千塊碎片,至今在近地軌道上漂浮,對衛星和載人航天器構成現實威脅。同時,有足夠的理由認為,2007年的試驗不是北京在試驗相關技術時的唯一試驗。
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對這種試驗的反應非常敏感,對此表示擔憂。專家指出,引發憤怒的不是被擊毀衛星的碎片——它們成為太空垃圾并對其他航天器造成危險,而是中國擁有了自己的反衛星武器這一事實。因為,美國大部分偵察衛星的軌道正好與中國擊毀的本國衛星相同。智能炸彈、偵察和部隊所用數據所依賴的GPS衛星、通信衛星現在也處于北京導彈的攻擊范圍之內。
2010年1月,中國第二次試驗了被西方稱作SC-19的導彈(以KT-2彈道導彈為原型研發)。這一次,北京解釋說是試射地面反導防御系統。2010年的目標攔截發生在比2007年低得多的軌道上(接近250公里)。導彈目標是洲際彈道導彈彈頭,根本不是衛星。但需要指出的是,反導防御系統的攔截導彈和反衛星攔截導彈同在大氣層以上空間使用,亦即在海拔100公里以上空中(國際標準)。況且從技術的角度看,這兩種導彈的構造沒有特殊的區別。
據美國掌握,2013年5月13日,中國進行了最新一次反衛星導彈發射,從西昌航天發射場發射了一枚用于摧毀衛星的攔截導彈。這一消息是美國軍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向路透社透露的。同時,中國當局將這次發射描述為科研發射。他說,這次發射不是軍事發射。中國政府通報說,發射火箭的目標是研究地球磁場及其與太空帶電粒子流的相互作用。
美國情報機構認為,中國發射了一枚“動能-2”號反衛星導彈,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對此予以否認。目前美國懷疑中國正在系統進行反太空武器試驗。據報道,近年來中國在該領域進行了一系列試驗。無論如何,在所進行的試驗中,最嚴重的是2007年那一次。
中國實施反太空武器系統研發計劃的間接證據來自因特網。在“維基解密”網站披露的美國國務院外交信件檔案中,有關于中國反衛星試驗的信息。根據傳播至網上的資料,中國早在2004-2005年就進行過反衛星導彈發射試驗。此外,2012年美國國防部在提交國會的報告中指出,最近兩年中國低近地軌道衛星飛行路線越來越復雜,而官方未做出任何解釋。
【本網責編 胡驍】
http://www.achalm-nug.net/uploadfile/2013/0904/thumb_150_105_20130904091847162.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