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英將設“最嚴厲”機構管媒體 |
2013-03-20 來源:環球時報 閱讀: 字號:【大 中 小】 |
英國三大主要政黨18日達成協議,建立一個新的媒體監管機構。根據這項被英國首相卡梅倫稱作“英國史上最嚴厲”的傳媒業協議,經2/3議員同意后,新監管機構有權責成報紙修改頭版文章的錯誤,也可以向媒體開出百萬英鎊的罰單。陷入“悲傷和憤怒”的英國媒體批評政治人士像馬戲團指揮一樣介入媒體,慨嘆再也沒資格對普京的俄羅斯指手畫腳。然而與此同時,丑聞還在繼續吞噬英國媒體。英國高等法院18日確認,因竊聽丑聞關閉的《世界新聞報》還有超過800名新受害者。有媒體認為,這可能是新一輪媒體丑聞大爆發的序曲。德國媒體評論說,在“世界最古老的民主國家”建立新聞監管機構是個諷刺,但正滑向深淵的英國媒體需要一個警示。
英媒驚呼“新聞自由終結”
“在卡梅倫當眾承認各黨派分歧之后,在長達數月的幕后討論之后,在談判進行到最后一分鐘時”,18日,英國廣播公司(BBC)在題為“協議是如何達成”的文章中如此描述這一艱難過程。當天,英國三大主要政黨同意建立新機構監管媒體,并于稍晚就該議題進行投票。BBC評論說,最終在丟臉和避免引爆政治定時炸彈之間,所有黨派看上去都選擇了后者。
這之前,英國雖然傳媒業發達,但政府并沒有專門的新聞法規,承擔“媒體監管”功能的是一個名為“新聞投訴委員會”的機構。這只是個行業自律機構,由各媒體出資維持運作,其決定對媒體沒有約束力,也無權對違規媒體進行處罰。2011年《世界新聞報》竊聽丑聞曝光后,該委員會被解散。英國《每日電訊報》稱,人們認為新聞投訴委員會就像個巧克力茶壺,毫無用處。英國《新政治家》雜志的民調顯示,70%的英國民眾希望政府建立一個有法律實權的獨立媒體監督機構。
這也正是英國獨立法官列文森的建議,他負責調查英國媒體竊聽丑聞。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18日,卡梅倫同意依據王室憲章和“某些”法律建立一個媒體監管機構。英國《經濟學人》說,王室特許有1000年歷史了,18世紀的東印度公司和當代的BBC都擁有王室特許的相關權益。如果媒體監管機構也有王室特許,那意味著無需媒體立法就能擁有堅實的監管基礎。按照卡梅倫的說法,監管機構憑借王室特許可以開出百萬英鎊罰單、制定媒體從業標準,以及為受到媒體侵害的個人提供仲裁。工黨副黨首哈曼18日說,新監管機構還將有權責成報紙修改頭版文章的錯誤并在頭版刊登道歉聲明,媒體無權否決對監管人員任命。
“新聞自由的終結?”在協議達成之后,英國《快報》這樣驚呼道。該報道說,反對竊聽和新聞侵權的倡議者很高興,但這簡直就是“整個英國媒體悲傷的日子”。“審查制度索引”首席執行官休斯批評,政治人士像“馬戲團指揮”一樣介入媒體,令英國民主黯然失色。英國《衛報》抱怨說,贏得自由表達的權利很難,失去卻很容易。英國新聞也從來不是想怎么報道就怎么報道,倫敦“訴訟之城”的綽號就緣于這里是寡頭、大企業扼殺批評的理想港灣。英國《每日電訊報》稱,以后英國媒體還有什么資格對普京的俄羅斯指手畫腳,還有什么資格去批評查韋斯的委內瑞拉?
不過《每日電訊報》18日在另一篇報道中質疑,此次談判結果其實是一種妥協:支撐根據王室憲章設立監管機構的是一個“不起眼的法律條款”,它禁止政府在未經2/3議員同意的情況下干涉媒體監管機構。保守黨據此宣布自己取得勝利,因為不會有明確涉及媒體監督的新法律。此前卡梅倫一直反對在法律基礎上設立一個新聞監管機構,擔心這會終結長達300年的新聞自由。工黨和自由民主黨則支持這樣做。
在達成協議前,包括《太陽報》、《每日郵報》和《每日電訊報》在內的英國三大報業集體威脅,將抵制政府出臺的措施,并稱要建立自己的監管機制,令這一協議徒有虛名。不過英國《周刊》雜志報道稱,英國《快報》稱贊卡梅倫是在“為新聞自由而戰”,《衛報》、《金融時報》、《獨立報》和《鏡報》集團的代表都沒在英國報紙協會的抵制聲明上簽字。這說明新聞界在回應媒體監管問題立場上已經不再團結。
一場與媒體無關的政治斗爭?
“這是一場殘酷的宣傳戰,考驗卡梅倫是否眨眼。”英國《衛報》從另一個角度看待此輪談判的意義。英國“新政治家”網站稱,卡梅倫代表的保守黨在與反對黨的交鋒中敗下陣來,答應了它們3個條件,卻認為這種讓步避免了進一步的立法要求。一名保守黨黨員告訴《每日郵報》,“我們并沒有投降,這和我們認為的皇家憲章差不多”。不過“差不多”的意思就意味著反對黨的勝利。
“和平時期的戰爭:工黨和保守黨的攻防戰。”英國“政治”網站以此為題諷刺說,執政黨和反對黨的協議“具有獨創性”,盡管雙方立場相左,但還是能確保達成各自的盤算。英國《衛報》評論說,這場辯論現在已經成了政治斗爭,與媒體無關。對工黨來說,這是個復仇機會。竊聽丑聞曝光后,許多人認為總算抓住了默多克和新聞集團的把柄,有左派議員甚至說,“現在到了整死這雜種的時候”。而保守黨則不想把《每日郵報》總編輯達科里這樣的媒體人惹毛了,他被自由派圈子稱做“毒藥”。《衛報》稱,工黨左派或許實現了某些具體目標,卡梅倫則像個傀儡一樣隨勢而動,局勢完全是政治性的,有誰在真正關心新聞報道自由?
但在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看來,英國媒體操守已經超越媒體與政治之間的矛盾,成為民眾公憤。英國《衛報》說,公眾對不同矛盾的態度是一樣的:如何抓到老鼠。《星期日泰晤士報》的最新調查顯示,在被問及如何更好地監管媒體和政府如何做預算時,公眾的反應大多是“不清楚”。90%的受訪民眾認為懲罰不良報紙的手段是有錯就登更正,但除此以外,公眾的共識很少。文章說,與手段相比,他們更關心結果。協議已經達成,但真正的考驗不在于此,而在于新制度如何運作。所有媒體公司都要簽約受管嗎?報紙會長期地抑制它們的惡習嗎?它們還有能力曝光富人權貴的不端行為嗎?優等生正在成為壞榜樣
“新聞、丑聞和司法”,德意志廣播電臺18日以此為題說,這組成了英國媒體環境的“三重奏”。在英國小報《世界新聞報》丑聞曝光兩年后,英國媒體竊聽丑聞并沒有結束,而且已經向腐敗和犯罪活動發展。3個專門委員會,150名官員,800多名被竊聽受害者,仍沒有完全揭開英國媒體的黑幕。
最近,根據一名神秘人物提供的信息,媒體大亨默多克旗下已關閉的《世界新聞報》再次面臨800件新電話竊聽指控。英國高等法院18日就此舉行新一輪聽證,據悉受害者包括披頭士樂隊成員以及英軍陣亡士兵家屬等。本月14日,4名和非法竊聽案有關的《星期日鏡報》記者和職員在倫敦被捕。法國《世界報》評論說,這將只是新聞集團乃至英國小報違規操作事件再次大爆發的前兆,不知究竟還有多少類似不可告人的秘密尚未被挖掘出來。
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評論說,兩百年前,英國就標榜“新聞自由在英與生俱來”,然而媒體爆出的一個個丑聞卻損害了這種機制。英國作為全球最優質的新聞報道標準正在慢慢被蠶食,甚至正成為壞榜樣。德國《斯圖加特新聞報》稱,英國媒體的圖像正在“嚴重失真”,英國媒體必須深刻反省。(本報駐英國、法國、德國特約記者 孫微 楊明 青木 ●本報記者 王渠 ●甄翔)
【本網責編 胡驍】
|
相關熱詞搜索:英 將 設 |
上一篇:匈牙利研發可折疊摩托車 攜帶方便不需車位 |
下一篇:敘“毒火箭彈”觸動國際社會神經 以國高度敏感 |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