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菲社北京3月18日電】幾十年來激勵了無數美國人的帶有個人主義色彩的“美國夢”,如今有了東方的集體主義版本“中國夢”,這也已經成為中國新任主席習近平最喜歡說的詞匯。
習近平當選為國家主席后在首次講話中指出:“我們必須……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中共十八大提出:“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夢”的口號引起了中國媒體及民眾的熱議和不同解讀,也成為新一屆政府的“流行語”。一些人認為習近平提出的“中國夢”這一華麗的說法并不同于共產主義術語,是在中國與日本及其他鄰國關系緊張的背景下民族主義的復蘇,但也有觀點認為這不過是向著既定目標繼續邁進。
觀察人士普遍認為,多年從未停歇的經濟增長步伐使得中國似乎除了致富再無其他目標,“中國夢”是效仿美國在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后為鼓舞民族精神而提出的“美國夢”,盡管“中國夢”是一個集體主義夢想。
一些經濟學家試圖用數字來解讀這個夢想,認為這意味著到2021年中國人均收入將與西方標準持平以及“人人有房住”。中產階級屆時應超過總人口的一半,所有公民都能享受公共服務和社保。到2049年,也就是新中國成立100周年之際,人均年收入達4萬美元,中國文化享譽國際,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也應達到80歲以上。
【日本《產經新聞》3月19日文章】題:“經濟世界第一”夢布滿陷阱(記者河崎真澄發自北京)
上海對外貿易學院教授陳子雷在分析兩會時表示,新領導班子認為,國內生產總值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將標志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李克強總理在17日的記者會上提出2020年前維持7%年均經濟增速的目標,其依據是去年11月中共十八大通過的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居民收入較2010年倍增的目標。
日本野村資本市場研究所主任研究員關志雄根據美中經濟增速差距和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走勢推算,中國的GDP最快在2017年就將反超美國。想必新領導班子正在勾勒首屆任期(5年)內奪取“全球第一大經濟大國”寶座的藍圖。
但是,中國經濟面臨的現實日益嚴峻。有專家指出,追求擴大數量的發展模式已行不通,中國要加快轉變發展模式,提升質量,以激活個人消費等內需的潛在增長力。李克強總理在記者會上也強調,巨大的內需對中國來說是有利條件。
但是,收入差距懸殊問題對擴大內需形成了掣肘。
在貧富嚴重分化的社會,民眾的個人消費不足以帶動國家發展。
在新增長引擎尚未啟動的背景下,中國還面臨養老、保險等社保制度欠完善、因計劃生育政策造成勞動人口減少和老齡化等問題。
此外,中國還面臨11萬億元人民幣的地方債因房產泡沫破裂而一下子浮出水面的風險,可謂“地雷”四伏。
【本網責編 胡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