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報】“一紅一綠”扮靚小康路 ——延吉市小營鎮五鳳村見聞
2020-09-26 標簽: 來源:吉林日報
本報記者 王雨
乘著微風,伴著淅瀝的小雨,日前,記者走進延吉市小營鎮五鳳村。
5000平方米的廣場上,紅色鳳凰雕像傲然挺立;步入水稻觀光連廊,在休閑的同時,可以感受稻浪飄香。
“綠色生態旅游村加東北抗聯紅色教育基地,是我們村要打造的‘一紅一綠’旅游品牌。”五鳳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公維家告訴記者,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五鳳村把“綠色”農家樂與“紅色”旅游業結合起來,建成了一個集旅游、觀光、生態等為一體的休閑度假村。
說起發展旅游產業,公維家打開話匣子,“這可是帶動村里脫貧奔小康的一個大項目。”
青山綠水環繞,小橋流水人家。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該村將自然景色和民俗環境有機結合,發展旅游產業。總投資68萬元,依托五鳳村小橋流水人家山莊,創建小橋流水人家合作社,新建小型泳池與水上滑梯等水上娛樂項目。2018年底,提供分紅資金4.08萬元。2019年底,增加6.8萬元村集體收入。21戶貧困戶也得益于此,實現全部脫貧。
“擇優選擇7戶人家作為民宿,接待游客住宿、吃飯,以此增加收入。村民們還可以去山莊打工,或者自己種點蔬菜,村里統一回收。”公維家說,讓村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大家一起奔小康。
自從村里有了小橋流水人家合作社,村民張喜鑄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了。
張喜鑄患有小兒麻痹癥,過去,夫妻倆只能靠種地的微薄收入維持生活。現在,張喜鑄在合作社打工,每年有1.5萬元左右的固定收入,平時自家還會接待一些游客。去年,老兩口年收入3萬多元,是原來的好幾倍。
提起村里近兩年的發展,張喜鑄不禁豎起大拇指,激動地說:“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村里發展旅游業給生活帶來的變化,日子越過越好,也越來越有信心了。”
紅色旅游資源是五鳳村發展旅游業的另一大優勢,該村將紅色旅游路線貫穿其中,培訓了一批村民講解員,給游客講解發生在本村的革命烈士事跡,游客既能休閑游玩,還能瞻仰紅色遺址、傾聽英雄事跡。
公維家告訴記者,去年村民的人均收入已經達到萬元以上,今年,村里計劃新建300平方米的紅色旅游抗日展館,完善村內6.2公里抗聯線路,并依托紅色革命路線、生態蔬菜大棚、旅游山莊等項目,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游玩,以此帶動全村的經濟發展。
原文鏈接:http://jlrbszb.cnjiwang.com/pc/paper/c/202009/26/content_110144.html
乘著微風,伴著淅瀝的小雨,日前,記者走進延吉市小營鎮五鳳村。
5000平方米的廣場上,紅色鳳凰雕像傲然挺立;步入水稻觀光連廊,在休閑的同時,可以感受稻浪飄香。
“綠色生態旅游村加東北抗聯紅色教育基地,是我們村要打造的‘一紅一綠’旅游品牌。”五鳳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公維家告訴記者,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五鳳村把“綠色”農家樂與“紅色”旅游業結合起來,建成了一個集旅游、觀光、生態等為一體的休閑度假村。
說起發展旅游產業,公維家打開話匣子,“這可是帶動村里脫貧奔小康的一個大項目。”
青山綠水環繞,小橋流水人家。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該村將自然景色和民俗環境有機結合,發展旅游產業。總投資68萬元,依托五鳳村小橋流水人家山莊,創建小橋流水人家合作社,新建小型泳池與水上滑梯等水上娛樂項目。2018年底,提供分紅資金4.08萬元。2019年底,增加6.8萬元村集體收入。21戶貧困戶也得益于此,實現全部脫貧。
“擇優選擇7戶人家作為民宿,接待游客住宿、吃飯,以此增加收入。村民們還可以去山莊打工,或者自己種點蔬菜,村里統一回收。”公維家說,讓村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大家一起奔小康。
自從村里有了小橋流水人家合作社,村民張喜鑄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了。
張喜鑄患有小兒麻痹癥,過去,夫妻倆只能靠種地的微薄收入維持生活。現在,張喜鑄在合作社打工,每年有1.5萬元左右的固定收入,平時自家還會接待一些游客。去年,老兩口年收入3萬多元,是原來的好幾倍。
提起村里近兩年的發展,張喜鑄不禁豎起大拇指,激動地說:“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村里發展旅游業給生活帶來的變化,日子越過越好,也越來越有信心了。”
紅色旅游資源是五鳳村發展旅游業的另一大優勢,該村將紅色旅游路線貫穿其中,培訓了一批村民講解員,給游客講解發生在本村的革命烈士事跡,游客既能休閑游玩,還能瞻仰紅色遺址、傾聽英雄事跡。
公維家告訴記者,去年村民的人均收入已經達到萬元以上,今年,村里計劃新建300平方米的紅色旅游抗日展館,完善村內6.2公里抗聯線路,并依托紅色革命路線、生態蔬菜大棚、旅游山莊等項目,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游玩,以此帶動全村的經濟發展。
原文鏈接:http://jlrbszb.cnjiwang.com/pc/paper/c/202009/26/content_110144.html
【責編 胡驍】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