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報】延吉:脫貧攻堅戰猶酣
深秋的陽光溫暖地照射大地,走進延吉市的村村戶戶,砥礪奮進脫貧攻堅的熱潮撲面而來:千名黨員干部包村包戶、進村駐戶扶貧幫困;特色種植養殖、農產品深加工、光伏發電、特色村寨等扶貧項目精準落地;通水通路、修房修橋,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全面提升。
在脫貧攻堅的關鍵階段,延吉市按照“市負總責、部門配合、鄉鎮落實、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工作思路,構建“2+2”四級聯動網絡,全面推進項目建設,探索創新幫扶機制,逐步形成三級戰區負責制、“2345”一線工作法和行業項目任務落地、部門包保責任到戶到人的“兩橫兩縱”工作體系。全市扶貧干部們鼓足干勁,以求真務實的作風、苦干實干的姿態,在47個行政村扶貧一線的戰場上使出“洪荒之力”,為如期脫貧“摘帽”展開加速沖刺。
戰區負責制 層層壓緊強力推進
在朝陽川鎮太興村脫貧攻堅作戰指揮室里,一幅巨大的脫貧攻堅作戰指揮圖掛在墻上。第一書記方殿國指著印在正中央的太興村俯瞰圖說:“我們用不同顏色標注每個不同的戰區,每個區的負責人及包保單位都標注清晰。”旁邊,貧困戶退出驗收標準對照表上貼滿了小紅旗,每個小紅旗都意味著貧困戶達到了一項脫貧指標。現在,村里每天都能看到包保單位工作人員的身影,他們嚴格執行“2345”一線工作法,進村到戶到人,對貧困戶、普通戶、危房戶、空房戶等進行全面的摸底調查。
不僅在太興村,如今,“噓寒問暖籬笆院,訪戶談心左右鄰”,已成為全市扶貧干部的日常工作寫照。
從2016年開始,延吉市先后派出51名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和黨建指導員駐村入戶,帶動村“兩委”班子成員開展脫貧工作,推動攻堅具體措施進村到戶到人。
延吉市堅持市、鎮、村三級脫貧攻堅組織體系,形成了“三級戰區負總責、三級書記抓扶貧”的工作格局。共建立一級戰區4個,由市級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掛帥督戰;二級戰區47個,由各包保責任部門開展入戶調查、分類施策、整村推進、改善環境;三級戰區103個,由各包保部門按片走訪,主要負責抓好本戰區工作落實。
全面推行“2345”一線工作法,要求市級領導每周入村工作不少于2天,各包保部門每周入村工作不少于3天,各鎮每周入村工作時間不少于4天,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嚴格執行“5天4夜”工作制度,切實提高幫扶實效性。
產業扶貧 為貧困戶栽下“搖錢樹”
拔窮根,發展產業是根本。
在距市區約70公里處的三道灣鎮梨樹村,利用天然綠色的生態環境,依托本村“延吉市鴻旺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發展有機木耳種植業。采取發包經營、集中回收、統一銷售的方式種植木耳,壯大村集體經濟。通過深入調研,引進了大豆深加工項目,總投資18萬元,年加工大豆50萬斤,預計實現村集體年收入達6萬元以上。
如今,梨樹村貧困群眾“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增收渠道越來越寬,脫貧的信心也越來越強。
延吉市立足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圍繞特色種植、養殖、農產品深加工、光伏、鄉村旅游等主導產業,先后投入資金8837萬元,實施延邊偉業食品有限公司農產品深加工、朝陽川鎮柳新村300KW光伏發電扶貧電站等10個產業項目,實現收益120余萬元,帶動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增收1200元左右,實現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換新房增收入 貧困戶“窮日子到頭了”
亮堂的大炕屋、寬敞的廚房、現代化的衛生間,40平方米的新房里透著濃濃的喜氣兒。住進新房的朝陽川鎮柳新村村民張發明心里美得很。過去他一直住在泥草房里,冬冷夏熱,墻裂屋斜,一遇到大雨天更是不敢睡覺。張發明的“破房子”一直是駐村第一書記荊偉最惦記的事兒。
2017年8月,全市開展“重精準、補短板、促攻堅”建檔立卡精準識別核查行動。荊偉立刻帶人到張發明家,經過“一進二看三算四比五評比”五步識別法,張發明被納入貧困戶。當年10月末,村里就在張發明的老房子上就地重建,蓋了新房。“房子動工那天,我就感覺我的窮日子要到頭了。”回想起當時情景,張發明仍激動不已。
張發明拿出一個鐵盒子,里面裝著扶貧手冊、精準扶貧健康卡、體檢記錄、產業分紅的信封等,他把這些一一拿出來,如數家珍:“市里領導、第一書記經常到家里看望我,給我拿米拿面,鎮里的醫生還上門來給我看病送藥,困難一件件都解決了,這真得感謝黨啊!”
新生活也讓張發明的思想發生了轉變。每天他把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還經常到村里幫忙除草種花。“生活好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將就對付了,自己家干凈,也得讓村里干凈,為村里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脫貧攻堅的一項基礎工程。延吉市嚴格落實包保責任,加強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全市計劃投入5億元,圍繞全面建成小康村目標,按照整村推進的原則,陸續在全市各村開展“三三三”工程和“‘三好’示范村、示范戶、示范村民”評選活動,切實改善農村、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原文鏈接:http://jlrbszb.cnjiwang.com/pc/paper/c/201810/19/content_65538.html
在脫貧攻堅的關鍵階段,延吉市按照“市負總責、部門配合、鄉鎮落實、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工作思路,構建“2+2”四級聯動網絡,全面推進項目建設,探索創新幫扶機制,逐步形成三級戰區負責制、“2345”一線工作法和行業項目任務落地、部門包保責任到戶到人的“兩橫兩縱”工作體系。全市扶貧干部們鼓足干勁,以求真務實的作風、苦干實干的姿態,在47個行政村扶貧一線的戰場上使出“洪荒之力”,為如期脫貧“摘帽”展開加速沖刺。
戰區負責制 層層壓緊強力推進
在朝陽川鎮太興村脫貧攻堅作戰指揮室里,一幅巨大的脫貧攻堅作戰指揮圖掛在墻上。第一書記方殿國指著印在正中央的太興村俯瞰圖說:“我們用不同顏色標注每個不同的戰區,每個區的負責人及包保單位都標注清晰。”旁邊,貧困戶退出驗收標準對照表上貼滿了小紅旗,每個小紅旗都意味著貧困戶達到了一項脫貧指標。現在,村里每天都能看到包保單位工作人員的身影,他們嚴格執行“2345”一線工作法,進村到戶到人,對貧困戶、普通戶、危房戶、空房戶等進行全面的摸底調查。
不僅在太興村,如今,“噓寒問暖籬笆院,訪戶談心左右鄰”,已成為全市扶貧干部的日常工作寫照。
從2016年開始,延吉市先后派出51名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和黨建指導員駐村入戶,帶動村“兩委”班子成員開展脫貧工作,推動攻堅具體措施進村到戶到人。
延吉市堅持市、鎮、村三級脫貧攻堅組織體系,形成了“三級戰區負總責、三級書記抓扶貧”的工作格局。共建立一級戰區4個,由市級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掛帥督戰;二級戰區47個,由各包保責任部門開展入戶調查、分類施策、整村推進、改善環境;三級戰區103個,由各包保部門按片走訪,主要負責抓好本戰區工作落實。
全面推行“2345”一線工作法,要求市級領導每周入村工作不少于2天,各包保部門每周入村工作不少于3天,各鎮每周入村工作時間不少于4天,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嚴格執行“5天4夜”工作制度,切實提高幫扶實效性。
產業扶貧 為貧困戶栽下“搖錢樹”
拔窮根,發展產業是根本。
在距市區約70公里處的三道灣鎮梨樹村,利用天然綠色的生態環境,依托本村“延吉市鴻旺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發展有機木耳種植業。采取發包經營、集中回收、統一銷售的方式種植木耳,壯大村集體經濟。通過深入調研,引進了大豆深加工項目,總投資18萬元,年加工大豆50萬斤,預計實現村集體年收入達6萬元以上。
如今,梨樹村貧困群眾“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增收渠道越來越寬,脫貧的信心也越來越強。
延吉市立足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圍繞特色種植、養殖、農產品深加工、光伏、鄉村旅游等主導產業,先后投入資金8837萬元,實施延邊偉業食品有限公司農產品深加工、朝陽川鎮柳新村300KW光伏發電扶貧電站等10個產業項目,實現收益120余萬元,帶動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增收1200元左右,實現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換新房增收入 貧困戶“窮日子到頭了”
亮堂的大炕屋、寬敞的廚房、現代化的衛生間,40平方米的新房里透著濃濃的喜氣兒。住進新房的朝陽川鎮柳新村村民張發明心里美得很。過去他一直住在泥草房里,冬冷夏熱,墻裂屋斜,一遇到大雨天更是不敢睡覺。張發明的“破房子”一直是駐村第一書記荊偉最惦記的事兒。
2017年8月,全市開展“重精準、補短板、促攻堅”建檔立卡精準識別核查行動。荊偉立刻帶人到張發明家,經過“一進二看三算四比五評比”五步識別法,張發明被納入貧困戶。當年10月末,村里就在張發明的老房子上就地重建,蓋了新房。“房子動工那天,我就感覺我的窮日子要到頭了。”回想起當時情景,張發明仍激動不已。
張發明拿出一個鐵盒子,里面裝著扶貧手冊、精準扶貧健康卡、體檢記錄、產業分紅的信封等,他把這些一一拿出來,如數家珍:“市里領導、第一書記經常到家里看望我,給我拿米拿面,鎮里的醫生還上門來給我看病送藥,困難一件件都解決了,這真得感謝黨啊!”
新生活也讓張發明的思想發生了轉變。每天他把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還經常到村里幫忙除草種花。“生活好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將就對付了,自己家干凈,也得讓村里干凈,為村里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脫貧攻堅的一項基礎工程。延吉市嚴格落實包保責任,加強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全市計劃投入5億元,圍繞全面建成小康村目標,按照整村推進的原則,陸續在全市各村開展“三三三”工程和“‘三好’示范村、示范戶、示范村民”評選活動,切實改善農村、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原文鏈接:http://jlrbszb.cnjiwang.com/pc/paper/c/201810/19/content_65538.html
【責編 胡驍】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