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十二五”期間法律援助機構維權超6.3萬人次
自2011年以來,吉林省政府連續5年將法律援助工作列入政府民生實事,全省各級司法行政機關認真貫徹落實民生實事,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努力實現困難群眾法律援助應援盡援,積極維護吉林省困難群眾的合法權益。
提供法律咨詢60多萬人次
據吉林省法律援助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各級司法行政機關相繼開展了“幸福·尊嚴法律援助應援盡援”、“法律援助為民服務創先爭優年”、“法律援助服務民生陽光行動”、“法律援助服務民生陽光工程”、深入開展“法律援助服務民生陽光工程”等活動,圍繞服務和改善民生,深入推進法律援助工作向基層延伸,做好以老年人、婦女、未成年人、殘疾人和農民工五類人群為重點對象的法律援助,進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門檻,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使更多的請不起律師,打不起官司的困難群眾獲得法律援助。
“十二五”期間,全省共辦理法律援助案件6.2萬多件,受援人6.3萬多人次,提供法律咨詢60多萬人次。
建立法律服務熱線平臺
同時,建立了覆蓋全省的“12348法律服務熱線”平臺。暢通“12348法律服務熱線”,為困難群眾和特殊案件的當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咨詢服務,努力解決困難群體打官司難的問題。使困難人群可以隨時隨地、足不出戶即可獲得法律援助服務。2015年全省12348法律服務熱線解答咨詢總數為1萬多次,切實維護了吉林省困難群眾的合法權益。
各級司法行政機關積極推動“三個納入”的落實,爭取各級政府財政認真履行法律援助經費的政府保障責任,并積極協調爭取提高法律援助律師辦案補貼標準,進一步提升法律援助機構為困難群眾提供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目前,已有54家將法律援助列入民生實事,全省70家法律援助中心已有58家業務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全省法律援助項目經費累計投入5500多萬元。其中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項目給吉林省撥付1650萬元。省彩票公益金項目撥付900多萬元。
完成法律援助便民窗口落地
在2015年,全省各法律援助機構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地完成了法律援助便民窗口落地工程建設。全省70個法律援助機構中,法律援助便民服務窗口全部實現臨街、一層。
加快法律援助應急機制和服務圈建設,建立覆蓋全省的法律援助應急機制,完善了省、市(州)、縣(市、區)三級法律援助應急方案。
建立和完善覆蓋全省的法律援助服務網絡,即建立省、市 (州)、縣(市、區)、鄉(鎮、街道)、社區(村、屯)五級法律援助服務網絡,推行“法律援助網格化管理”。記者 張世劍
提供法律咨詢60多萬人次
據吉林省法律援助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各級司法行政機關相繼開展了“幸福·尊嚴法律援助應援盡援”、“法律援助為民服務創先爭優年”、“法律援助服務民生陽光行動”、“法律援助服務民生陽光工程”、深入開展“法律援助服務民生陽光工程”等活動,圍繞服務和改善民生,深入推進法律援助工作向基層延伸,做好以老年人、婦女、未成年人、殘疾人和農民工五類人群為重點對象的法律援助,進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門檻,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使更多的請不起律師,打不起官司的困難群眾獲得法律援助。
“十二五”期間,全省共辦理法律援助案件6.2萬多件,受援人6.3萬多人次,提供法律咨詢60多萬人次。
建立法律服務熱線平臺
同時,建立了覆蓋全省的“12348法律服務熱線”平臺。暢通“12348法律服務熱線”,為困難群眾和特殊案件的當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咨詢服務,努力解決困難群體打官司難的問題。使困難人群可以隨時隨地、足不出戶即可獲得法律援助服務。2015年全省12348法律服務熱線解答咨詢總數為1萬多次,切實維護了吉林省困難群眾的合法權益。
各級司法行政機關積極推動“三個納入”的落實,爭取各級政府財政認真履行法律援助經費的政府保障責任,并積極協調爭取提高法律援助律師辦案補貼標準,進一步提升法律援助機構為困難群眾提供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目前,已有54家將法律援助列入民生實事,全省70家法律援助中心已有58家業務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全省法律援助項目經費累計投入5500多萬元。其中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項目給吉林省撥付1650萬元。省彩票公益金項目撥付900多萬元。
完成法律援助便民窗口落地
在2015年,全省各法律援助機構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地完成了法律援助便民窗口落地工程建設。全省70個法律援助機構中,法律援助便民服務窗口全部實現臨街、一層。
加快法律援助應急機制和服務圈建設,建立覆蓋全省的法律援助應急機制,完善了省、市(州)、縣(市、區)三級法律援助應急方案。
建立和完善覆蓋全省的法律援助服務網絡,即建立省、市 (州)、縣(市、區)、鄉(鎮、街道)、社區(村、屯)五級法律援助服務網絡,推行“法律援助網格化管理”。記者 張世劍
【本網責編 胡驍】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